田洋
摘 要:明清以来随着“木材贸易”而兴起的区域性经济活动,使清水江流域的人工林极度繁荣,相应地产生了大量从事林业生产的栽手。但人工林的运作周期长仅靠单个栽手独立难为,利润的趋使促使了栽手间的相互合作 。其形式有客亲等具亲属关系的群体,也有外来移民组成的群体,另外还有不少女性参与营林的群体。 通过林农间合作栽杉,促使了清水江流域传统婚姻习俗的变革,也促进了外来移民村寨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的繁荣,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清代;清水江流域;合伙制;租佃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南方传统的林木生产和木材交易区,明朝中后期,伴随着王朝政府“皇木之办”由此带动了大量民间木材贸易。木材经清水江,入湖南境内的会同、黔阳,进洞庭湖入长江销往全国四面八方。
一、林业契约中伙佃制的类型
清雍正年间,随着木材的逐步商品化,逐渐改变了清水江过去对木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状况,木材长时间的过度砍伐使清水江沿岸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木材荒。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就必须寻找从事林木种植的良方。
(一)本寨族人等具亲属关系的伙佃
在清水江地区的苗、侗族社会中,其血缘、地缘、及固有的乡村社会组织是人工营林的以规模经营的内在机制,这种血缘与地缘更是人们得以伙佃造林的信用机制。栽手与栽手之间正是利用了其文化内部的血缘、地缘和社会组织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机构确保了栽手之间的伙佃造林。
(二)本寨人与外省移民的合伙造林
清雍正以后,随着清水江航道的畅通,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更为频繁。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外地商人纷至沓来从事木材贸易,这有力的推动了清水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木材市场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就使得大量外省劳动者来到清水江下游地区从事租山造林。而外省栽手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他们为了在营林过程中减少阻力。
(三)外来移民间的相互伙佃
自明代以来,汉族移民就开始通过屯军、征派皇木等形式大规模的进入清水江流域。随着清初,时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上奏朝廷对清水江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清水江的交通意义日益凸显。这时期,当地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发达的木材需求,这就促使了大量外省移民栽手来到该地佃山造林以维持生计。乍到此地,鉴于对这里的情况极不熟悉和当地人们对他们的歧视,使得他们之间相互合伙租佃造林。
(四)男女间的伙佃造林
明清时期的清水江地区,由于“木材之流动”而兴起的木材贸易。使得清水江下游地区的木材交易成为全国木材市场的重要一环。其中,林木种植的丰厚利润,促使了大量妇女开始与男性栽手共同合伙造林。如契约所示:
立卖杉木栽手字人九榜山林氏二妹子杨荣春、荣分母子等,为因要银使用无处得出。自愿将到先年佃栽主之山三块,一块土名冉故张,界址上凭水沟,下凭水沟,左凭地主右凭冲。又一块土名皮番界址上凭范绍吕之田,下凭姜大荣之田,左凭卖主之山,右凭王文宏之山。又一块上凭范绍敬之田,下凭买主之山以路为界,左上截凭绍敬之山下截绍吕田角,右凭小冲。四至分清,地主栽手分为五股,地主占三股栽手占二股。今将栽手二股出卖与文斗下寨 地主姜世模、俊兄弟名下承买为业。当日三面议订价银二两一钱六分,亲手收足应用。自卖之后任凭买主修理管(业),卖主弟兄不得异言。倘有界限不清,俱在卖主理落。恐后无凭,立此卖栽手字为据。
外批:涂五字添五字 钟芳笔批
凭中:范锡荣 姜钟芳
同治元年四月十四日□□發亲笔 立[1]
契约是林氏二妹及其子杨荣春、杨荣分母子三人之间的合伙,这就打破了以往学者人为传统乡村社会妇女是一群久居深闺且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契约中的妇女在合伙中享有与男性栽手同等的地位。随着契约观念的增强,她们开始参与到契约签订的程式中来。在契约的订立过程中妇女栽手并未受到家族身份的干扰,这完全是一种不具血缘的个人与个人之见的合作。210妇女栽手与男性栽手的合伙对当地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大量妇女栽手与男性栽手之间共同合伙造林。长此以往,妇女交际圈的扩大,她们开始认识到苗侗地区传统的姑舅表婚危害性极大,这种婚姻形式具有强制性和商品化色彩,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健康繁衍。另一方面,在长期的营林过程中妇女不乏对年轻俊美的小伙子产生了爱慕之意。由此,清水江地区传统的姑舅表婚自然成了革除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游方等自由的恋爱方式。
二、清水江下游地区林农伙佃造林兴起的原因
(一)市场的需求
明朝末年,王朝政府对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皇木征派”更为迅速。境内大量杉木及樟、楠木等优质木材被作为皇木送往中原地区。
(二)林地高度集中
明清以降,随着王朝国家“皇木之办”而兴起的林业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木材贸易能够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林木生长的自身条件
清水江沿岸地区土壤多为粘土土质,保水性、保肥性好,土层深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特别是杉木。
注释:
[1]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3辑第7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李振刚、史继忠.贵州经济六百年史[K].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