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柳,刘国芝
(纽约城市大学,NY 11451 USA)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由于受“莫言效应”的影响,在美国的影响度有了提高。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国当代文学搭上顺风顺水之船,但航行速度有多快,沿路有多少风光,有多少人愿意乘坐这条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不同民族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欣赏口味,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不同欣赏之人,有不同的“悟”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扩大船的空间,还要看多少人愿意坐这条船来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景。真正的“效果”和“效益”怎么样?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者和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传播状况所做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调查具有针对性,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并且对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提供参考。
对在美国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状况进行一些实证调查分析,对于了解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传播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通过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问卷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找到美国华裔年轻人在不同于本族文化环境中,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的程度和特点,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传播的学者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调查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为美国教师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采用不同内容和方法去引导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针对调查和分析结果展开课堂教学互动等提供有效帮助。这批年轻人还是中国文学的传播者,是未来中国“海外军团”在美国的主要力量,是生力军。读者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用哪种语言阅读和思考与用该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读者对该语言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可作为考察不同语言的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的参考之一,具有实际意义。
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美国华裔在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年龄在18-24 岁。他们大部分出生在中国,11-16 岁来美。第一语言是汉语,在中国读过小学、中学或高中,但在中国读过高中的相对较少,只占5%左右。达到美国高校中高级汉语水平。调查目标是被调查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情况。问卷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另一部分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调查表。调查方式是现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为68 份,收回有效问卷为59 份。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份试调查一次,2015年5月份正式调查一次,共两次。
本部分调查表动量指标主要基于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在1948年发表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传播过程模式,这个模式清楚地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5W”传播过程模式[1]
它的意思是: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对谁传播、传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个理论对本调查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针对调查目的进行问卷设计,目的是了解美国华裔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的情况。调查表是参考李克特量表设计的,共分两大部分,如表1。
(1)基本信息部分:主要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进行调查。
(2)接受程度部分: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程度采用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形式。
表1 调查表内容
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出生地、年龄区间、学历、来美时间、第一语言等。调查结果如表2、图2:
表2 被调查者人数表
图2 男生和女生被调查者比例
被调查者从小生在中国,到美国后语言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途径、体裁、语言等多方面的调查、分析和总结,找出其异同点。男生为23 人,女生为36 人,男女被调查人数相差13 人,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22.03%。如表2、图2 显示,在美国生活6-10年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被调查者的59.32%。其次为5年以下和11-15年以上人数均为12 人,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20.34%(被调查者5年以下的大概在美国3年以上)。女生数在本调查中超过了男生,这反映了美国高校男女比例有较大差异,同时显示了男生在中文高级课程中人数低于女生的现状。
接受程度调查表是参考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计的,共分五个等级。
调查设计分为五个等级,调查问卷答案分成五个等级:1.完全不符合;2.部分不符合;3.有一点符合;4.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1-5 个等级的分值为:选1 者1 分,选2 者2 分,选3 者3 分,选4 者4分,选5 者5 分。调查等级均值在0-1.4,表示“很弱”;均值在1.5-2.4,表示“较弱”;均值在2.5-3.4,表示“中等”;均值在3.5-4.4 之间,表示“较强”;均值在4.5-5.00 间表示“很强”;平均值为3.00。此表均值越大表示接受程度越强,标准差是表达被调查者接受程度均值的稳定性,越接近1 越趋近合理和稳定。
动量调查的设计是针对被调查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情况,主要是从被调查者的心理倾向、接受动机进行的调查,对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和被调查者内心等方面进行调查指标设定,只有了解被调查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接受外部动因和内部动机才能较准确分析所调查结果。性别因素和到美国年限等因素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表3 全部被调查者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程度
从表3 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总平均值是3.13 >3.00(平均值),标准差也趋近1,表明美国华裔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程度略高于中等水平,说明被调查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家庭和文化背景对这些华裔的影响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使他们较容易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但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也面临挑战,不同文化环境使他们的思维和欣赏角度发生了变化。被调查者大部分幼年来到美国,没来得及在国内品尝中国当代文学带给他们的愉悦,便进入西方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区域的融合也许会帮助被调查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不同的体验,但语言对于思维既是钥匙,也可能是障碍。因为离开了中国大文化环境,而对中国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又没有深入感悟,他们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距就会变大,而被调查者的思维可能受到此限制,所以在本项目的调查中取得的均值都不高。
表4 全部被调查者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程度排序
从表4 调查结果接受程度排序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程度均值前三位分别为题目6“想了解中国社会”、题目5“想了解中国文化”和题目9“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三项均值分别为3.47 >3.38 >3.34 >3.00(平均值)。表明被调查者对通过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了解中国社会”具有较强的兴趣或动机,因为当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状况,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被调查者把通过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社会现状放在了第一位,调查视角首先从社会角度观察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因为社会视角很大,文学作品能启发读者以独特方式对社会视角中某一社会现状做出理性分析,并且把读者自己放在了参照坐标内,定位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匹配”度,此种思维读者能使自己与社会有一个较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理念。这个理念可能与读者的心理倾向相吻合,读者希望把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渠道。这种经过文学作品艺术加工而显得更清晰、更准确、更有效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从内心深处达到了一种艺术“境界”。读者自己还可以做某些艺术的构思,这种构思是建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再创建过程,阅读的感悟就是这个“新作品”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完善过程,满足了读者自己的内心需求。其次,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对中国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传统的一种重温,这种重温给长年在外生活的美国华裔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这可能是对儿时的眷恋或儿童时代的一种回忆。读者的接受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表达内容和理念的延伸,如果在同一种频率上去思考作品的价值观和方法,可能“师承”这种思维产生适应社会的思考。在不违背社会理念的同时,努力挖掘自己,有逻辑地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所能带给他们的重要启示。
“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被调查者具有高动机的选项,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人们都在关注中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中,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未来事业发展和成功的重要参考。美国的各个行业很难说不与中国相联系,所以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思维方式的选择可能是挖掘智慧、事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方面。美国华裔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融入美国社会,然后根据自己擅长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融入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一点与西方人思维方式有些不同,西方人的思维相对较独立,在实现自我价值时,往往强调个人的价值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往往把事务的相关性分开考虑,而东方人则更喜欢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性[2],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紧紧围绕着要实现的目标。思维和目标的紧密结合,优势是思维趋向一个方向,劣势是由于过于强调思维的方向性,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身的判断,这一点从中国的应试考试中可以看出,不脱离经验而进行抽象的总结是中国人的特点,所以这项调查也取得了较高均值。
调查显示,最低均值的三项为题目10“想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题目1“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程度”、题目2“想培养文学情趣”,均值分别为2.47<2.81 <2.97 <3.00(平均值)。这三项均值都低于平均值3.00,表明想通过中国当代文学欣赏,达到个人职业目标,不是被调查者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原因。这些被调查者已有不同的专业,已基本确定了职业未来发展的大体方向,所以这种调查结果是真实可信的。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传播面临挑战。因为美国华裔到美国后,他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方面是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所以对中国文学的欲求不是那么强烈。这与美国的就业状况也有关系,美国毕业的大学生找到文学方面的工作可能是与教育、出版等行业有关,这些行业工作人员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加之教育行业又有多种分支,真正与文学有关的专业人数需求更少,所以把“想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排在了最后,符合美国的实际状况。
表5 华裔男生和女生被调查者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程度
表6 华裔男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程度排序
从表5 可以看出,由于被调查者受到不同文化影响,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男女生相距较大,各有特色。男生有5 项均值大于、等于3.00,其余7项小于3.00,但都大于2.50。最大均值题目7“受中国发展的影响”,均值为3.42,最小均值题目1“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程度”,均值为2.58。女生只有1 项小于均值3.00,其余11 项都大于3.00。最大均值为题目6“想了解中国社会”,均值为3.70,最低均值为题目10“想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均值为2.35。可以看出男性的均值范围(3.42-2.58=0.84)小于女性的均值范围(3.70-2.35=1.35),均值范围大,表明对于所选项目女生比男生是分散的,而男生相对于女生选项更集中。男生总均值为2.92 <3.00,女性总均值为3.25 >3.00,表明女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程度高于男生。
从上页表6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生对“受中国发展的影响”选项得到了最高的均值3.42,其次为题目3“提高中国文学素养”,题目4“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6“想了解中国社会”,并列第二位,均值都为3.08,表明男生被调查者对这几项接受敏感度相近。而最低三个选项为题目1“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程度”、题目10“想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和12“读文学作品是为了学习和提高中文水平”,均值分别为2.58、2.67 和2.67,其中题目10和题目12 取得相等均值。此项调查结果表明,男生被调查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处于中下等程度,关注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表7 华裔女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程度排序
从表7 可以看出,女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排名前三位的是题目6“想了解中国社会”,题目5“想了解中国文化”和题目9“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值分别为3.70、3.65 和3.55,都较高。排最低的三个题目是10“想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题目1“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程度”和题目11“寻求和积累事业成功的经验”,均值分别为2.35、2.95和3.05。女生对于通过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社会”得到了最高均值,而最低均值比男生最低均值低0.23(2.58-2.35)。女生标准差1.04 较男生的标准差0.80 更趋近于1,表明女生对中国当代文学接受敏感度高于男生,且稳定。
通过表6 和7 看男、女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程度,男生前三位与女生前三位进行比较,男女生各自在中国当代文学接受上有自己的倾向性,男生把中国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女生把“想了解中国社会”放在了第一位。“研究发现:女性的大脑中的灰色物质要比男性多出15%,而灰色物质主管着人类的思维。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的脑袋通常大于女性。”[3]也就是男女在思考文学问题中有偏差,一方面是生理原因,另外男女在社会和家庭的角色不同。男生认为经济可以与未来事业有关。此题目选择表明男生把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事业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女生则突显文学作品所带给她们的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思维方式,这种男女的心理差异和性别角色差异,能充分体现在对所调查题目的选择上。通过表6 和表7 比较得出,女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大部分指标的均值高于男生。总平均值女生为3.25,男生为2.92,这表明女生对中国当代文学接受程度高于男生。
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具有自身特性,“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情感词如语气词、感叹词、夸张性词语,善于使用语言的表现手段和描绘手段,她们的言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4]。男女生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社会心理因素制约。从中国社会传统来看,男性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而女性追求自我,在社会中重视凸显个性思维。这从后三个题目男女生选择的比较可以显示出来。男女生的排序中最大不同是题目12“读文学作品是为了学习和提高中文水平”,男生把此项选择放在了第11 位,均值为2.67,而女生把此项选择放在了第五位,均值为3.40,男女生均值相差0.73。男生把题目11“寻求和积累事业成功的经验”放在第8 位,均值为2.92,而女生则把此项排在第10 位,均值为3.05,女生均值大于男生0.13。以上表明男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提高中文水平,而女生也不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而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寻找什么。生活经验显示,男性注重局部,从男女谈恋爱可以体会到这一特点,吸引男性可以从女性的某一局部开始。而女性注重整体感觉,吸引女性往往是男性的综合内容,女性很难从一点入手去喜欢男性。男性是自性野心下支配的个体,重视创造而凸显自我,而女性是自性控制下支配的个性,重视感觉而凸显善我。基于这些特点男女生在选择上有很大差异。从表6 和7 男、女生在选择题目排序过程中,还可以看出男生在追求经济发展中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视度高于女生。
经过以上各表的比较得到图3,由图3 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最大交集之处是“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和“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些华裔学生来到美国后,既不是生活在纯粹美国人的西方文化中,也不是在中国文化中。经过东西文化融合,他们情不自禁地希望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调整了自己。他们可能想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故事中受到某种启发调整或选择在美国社会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另外一种思维和角度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思考。这种广角思维会增加心理见识度,增强了逻辑思维和自身大脑合成中的自我磨合,这种磨合后的契合就成为理性的升华。理性思维可能成为惯性去适应社会的大环境。此外,这种男女最大交集,可使男女生在社会交往处事中加以适应,不至于因为是彼此而失去彼此。交集最低的均值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男生和女生的最大不同在于第7 个题目上,此题男生均值为第1 位,而女生为第8 位。表明男生和女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目的有很大差异,男生把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而女生在“读文学作品是为了学习和提高中文水平”恰好表明女生语言水平高于男生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重视语言的特点。男性“虽然少了些灰色物质,但是男性的脑袋里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质,它主要负责脑细胞之间的联络”[3]。所以男性思维更有逻辑性,努力扮演好在社会和家庭的角色,因此他们重视中国经济发展。男女生这两项选择的差异是由心理不同需求和自身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共同决定的。
图3 男女生调查结果比较图
东西方读者选择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标准或民族的倾向性,例如中国人有把捡到的东西归还失主的美德,这里有换位思考的成分在里边。而美国人的理念是谁捡到这个东西就属于谁,这也是真实的美国理念。这种文化的碰撞对美国华裔年轻移民有一定的冲击,但碰撞的结果,可能产生新火花,新火花是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如果他们捡到一个东西,既不交还失主,也不占为己有,而选择服务于某一群体。这种思维引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可能是把中国的某一思维观念嫁接于美国的某一理念中,从不同的文化吸收营养,使华裔的思维有不同于中国年轻人或美国年轻人的新思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果仅从字里行间的表面来说,算作是一个文本,而真正理解是将文本到文学的理解和接受。克里斯蒂娃曾经说过,“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5],也就是文学的传统具有文化兼容性、社会性和整体性,只有包括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才能使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渠道通畅。
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文化环境的传播,首先是文本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的文化纬度可以使文本“互文性”得到展现,这种互文性文本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被读者感到文化的衔接和融合,这种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程度伴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文化“互文性”文本,给美国华裔年轻人提供了观察社会的窗口,他们随着在美国时间的变化,男生和女生的独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可以成为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在美国接受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不同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所观察的角度和判断。同时由于文学复合性文化的特点,年轻读者鉴赏文学作品有了更高品位的心理趋向。
“文化区域”间有文化差异和相似,中国当代文学漂洋过海,来到另一个“区域文化”,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通过美国华裔读者心灵震颤产生“能量”,与当地文化整合形成新“场”进而转化成传播“力”。也就是文化之“场”形成后,更多的读者会被置于“场”内,都感受到“场力”,场力是矢量,有正有负,就看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的感应了。
[1]武丽志.现代教育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5.
[2]侯玉波,朱 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1):106-111.
[3]王晓红.生理差异决定两性的心理差异[J].解放军健康,2007(5):19.
[4]陈丛耘.汉语表达的性别差异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3-87.
[5]Hatim,Basil,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London,19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