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利平 赵京湘 张俊杰 王 新 王金柳
编制医院信息化发展规划,应遵循一定的编制思想和原则,符合医院整体业务发展目标,遵循国家信息化技术政策和路线标准,应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架构规划,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最佳实践,保证信息化建设投入取得技术和应用的领先优势。应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原则;坚持以终为始,滚动修编的原则;坚持以建设成效为规划主线的原则;坚持推动应用云、大、物、移、智等信息化新技术为医疗业务、医院管理和患者服务的原则。
编制医院信息化发展规划,应遵循一定的框架思路,从概述、现状分析、形势发展要求、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思路、实施路径和计划、远景展望、投资估算、成效分析等几大内容分别加以阐述。
认清形势、了解差距,是制定目标和规划的起点和基础。分析信息化发展形势,应从社会宏观到医院微观、从国家顶层设计的上端到医院末端、从技术到服务、从医院外部到医院内部,全面分析医院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找出不足和差距。
医院外部,从国家战略层面、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卫生计生委、社保等政府职能部门对医疗机构信息化工作要求的层面;从人民群众对生命全周期健康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层面;从医院所处的行政隶属关系或地区政府对构建医院信息化要求的层面;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引领医疗业务应用领域的扩展和提升的层面,分别阐述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差距。同时,通过对目标管理的方法,把本院信息化水平与HIMSS评级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电子病历评级要求,以及信息化水平先进的同行医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目标。
医院内部,要做详细的现状与差距分析。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应用、集成整合、数据利用、信息治理5个方面分别分析。重点是临床医疗和患者服务的新需求和不足;大规模的多业务、跨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融合对医院信息化应用提出的需求和挑战;医院决策能力智能化、互动化等角度的差距与不足以及云、大、物、移等新技术引领医疗业务应用提升方面的差距与不足等等。
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应以精炼、概括的语言进行描述。总体目标是医院信息化规划的核心表达、最高纲领。例如某医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提出: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前沿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面建成实用、共享的医院信息网络体系,为实现医院“一型四化”现代医院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改善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患者和员工满意。
总体目标下应有具体目标。例如:“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BJ**H-143”信息化工程,为医院实现“一型四化”三级甲等现代医院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143”即:建成一个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医院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建成临床服务、健康管理、运营管理、科研教学等4大业务应用,提高医院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安全防护、标准规范、信息管控等3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HIMSS七级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电子病历七级水平。
医疗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医院本身的个性化管理需求,导致没有一家信息化厂商的解决方案适合于一所医院的所有业务领域。过去医院通常采用“单点最优”的建设策略,选择每个领域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多个异构系统在医院各自独立运行的情况。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信息化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资源和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因此,打通异构系统间的障碍、重塑医疗流程、实现贯通医院内外医疗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成为推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的动因,也具有现实的价值。
“十二五”以来,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得到医院内外的一致共识。信息化在医院的应用逐步深入,全面支撑医院业务运营。信息化从技术驱动开始向业务和战略驱动转化。临床医疗和信息部门在业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信息与业务的一致性大大提升。
信息在医院业务的应用,可以概括为5个层次: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分析→信息利用。考察信息化在医院的发展水平,要参考一定的标准。目前公认的标准就是美国HIMSS评级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电子病历评级。
2015年,国家“互联网+ ”战略对各领域信息化建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技术具有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协同整合多方资源的优势。未来,“互联网+ ”将重新定义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思路。“互联网”与“医疗”相结合,是由互联网发起的外部渗透转变为由传统医疗势力主导的破茧变革,从外围的流程领域进入到核心的诊疗领域的数字化革命,通过引入日趋成熟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从效率质量、个性化和预测性等多方面提升核心医疗服务,深刻影响医院的医疗模式和服务模式,促使医院信息化建设朝着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流动、成本控制,增强服务集约化的程度和监管的有效性方向发展,最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信息网络将成为支撑医院正常运转的必要基础设施,以及医院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意义的数字化医院建设,被赋予无边界、无时限的新内涵和外延。传统封闭的内外网概念不断被突破,以患者为中心的院内外就医流程优化驱动相关应用延展融合。与此同时,面向百姓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个性化精准医疗、医保控费等潜在需求,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医院建设迈向深入。“十三五”期间,新的技术将会和应用创新进一步交错互动、螺旋式演化,解决信息化现存的难题,推动业务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持续走向深入。未来几年医院信息系统将进入移动应用时代,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将会更深入地应用。
图1 医院一体化信息平台架构
医院信息化的价值是通过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来体现的。医院信息化应该在建设全面和专业的信息系统前提下,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数据的高度融合、应用的高度智能、流程的高度优化。智慧医院建设需要围绕中心业务重构信息模型,需要梳理内在联系,建立相互关联的数据链,打通数据孤岛。未来的信息化,应该是“智能”的,体系完善的知识库和规则库,通过统一的接口和业务系统相连接,为医疗业务插上智能的翅膀。
早期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仅供单个专业科室使用,互不相连。随着系统的增多,“信息孤岛”、“系统时间不同步”等诸多问题很快浮出水面,系统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受到空前挑战。一方面,多个异构信息系统、多种类的智能设备、多功能的自助设备的协同工作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医院由传统的单体向集团化发展,相应配套的信息系统也随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是原先被动的服务于临床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和引领业务,医院开始重视信息化对业务的优化、协同、改进和带动作用。大型医院动辄成千上万台终端,数十上百个信息系统,保障各业务系统长期可靠、准确、高效地协同运行,成为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新课题。
如果说信息系统是医院的“血管”,那么信息资源和数据就是“血液”。由于数据始终是贯穿信息化的核心,所以信息化要释放效能,必须依靠网络,让数据资源在更大范围充分流动和利用。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其在管理决策科学化、支撑临床科研、改善患者服务方面的应用价值将逐渐显现。
无论是政府还是医院,未来几年都会面临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的挑战。能否将共性的信息化技术与个性化的业务模式结合以创造出新的业务能力是未来信息化规划的重点,也是评价医院信息化规划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先进的企业架构理念为指导,梳理和优化医院的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架构,通过先进、前瞻性的架构设计来牵引业务需求,同时引领新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为业务创新、系统建设和整合、信息治理优化提供基础,使信息化工作真正走向正轨。
新技术可以带来新的可能,新技术也为解决旧有难题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互联网企业中,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超越传统组织。在“十三五”期间,新技术将会向医院扩展,网络医院会成为传统医院功能的强大补充,新技术将会推动医疗业务和医疗流程创新。
随着医院数据量的累积和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成熟,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从关注系统实施向关注数据分析方向转化。医院要做好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有如下几个关键点:第一,扩展数据来源,整合多种渠道、多种类型的数据源;第二,引入低成本、易操作的数据存储、分析工具,为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技术基础;第三,加强数据的治理和管控工作,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在全院范围内优化数据标准,健全元数据、主数据管理,增强数据的一致性。
长期以来,医院存在信息保障能力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利用程度差、信息支持能力转化为医院业务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究其根本却是管理问题。如果不能从信息治理上进行革新,仅在技术上着力,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可能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套科学的信息治理机制和先进的信息治理理念。信息技术与信息治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两翼”,两翼齐飞才能做好信息化工作。“十三五”期间,信息治理方面应重点完善:(1)信息化组织——重点优化企业架构、信息技术标准、信息需求管理等岗位;(2)信息需求管控机制——以企业架构为基础进行信息需求的治理优化;(3)信息成本管理机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4)信息风险管控机制——遵从外部法律法规;(5)加强信息安全管控,尤其是新信息技术的安全管控;(6)健全数据治理机制,重点完善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量管理机制;(7)完善信息运维机制,尤其是“混合云”技术下的运维机制完善。
[1]陈翠翠.问路数字化医院建设“新常态”[EB/OL].(2015-06-09).http://www.hit180.com/15735.html.
[2]潘圆.国家卫计委:互联网+从三方面助力医改[N].中国青年报,2015-06-01.
[3]刘继承.“十三五”信息化应用规划编制建议[EB/OL].(2015-03-12).http://www.cast.org.cn/n35081/n12288643/n15935146/16274002.html.
[4]王羽.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与分级评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