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平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
李素平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100)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月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6%,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17%,其治疗总有效率为5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肯定,可有效提高患者效果,同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治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预见性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护理满意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临床症状,即有可能转化成为稳定型心绞痛,也有可能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猝死[1]。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要尽早治疗,并配以有效护理,促使其疾病康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我院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分组对照方式研究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月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相应检查均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5.51±10.06)岁;静息性心绞痛39例,劳力性心绞痛43例。将82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年龄、心绞痛类型及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即给予患者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病情监测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心理预见性护理、病情预见性护理、预见性预防诱发因素和饮食护理。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指标[2]
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有显著改善;②有效:患者绝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各项指标有所改善;③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各项指标毫无改善,甚至出现病情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在患者入院时未给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情况,其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等级,护理满意度=特别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
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前,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国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也呈升高态势[3]。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会发展成心脏猝死等,对不稳定心绞痛心绞痛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都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致病机制,对其患者进行早期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患者预后效果[4]。
预见性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方式,是医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临床文献,以此作为理论依据评估患者病情,同时根据患者疾病特征和发展规律等,评估出患者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给予患者相应预见性护理,以此及时杜绝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因,延缓其病情加重速度[5]。我院在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其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预见性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常有紧张、烦躁。忧虑及恐惧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与病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多安慰和关心患者,并为患者详细解释不稳定型心绞痛基本知识、治疗方法、药物用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其麻痹心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指引患者以看书、谈心和听音乐等方法分散对于疾病的注意力。②预见性预防诱发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因情绪激动、体力劳动、抽烟、饱食、心动过速和寒冷等因素引发,因此护理人员要尽快帮助患者掌握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其充分防护,尤其是要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刺激等。③饮食护理:高脂血症是诱发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要禁止患者使用高脂饮食,严格控制脂肪过量摄入。由于动物内脏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等,影响机体代谢,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少食动物内脏,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多食清淡而容易消化食物,减少心脏负担。此外,护理人员还要严格控制患者食盐摄入量,鼓励患者少吃盐,这是因为长期大量的摄入氯化钠会升高患者血压,导致其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得超过6 g[6]。
综上所述,我院在此次研究中发现,采取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显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来彩霞,杨 吟.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31-32.
[2] 段廷菊.1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67-68.
[3] 赵英阁.人性化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178-179.
[4] 朱 芸.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情绪影响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182-183.
[5] 吴秀莲.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51-2352.
[6] 尹晓华.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1):8,11.
R473.5
A
ISSN.2095-6681.2015.01.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