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点评:洗尽铅华露本色好课优自百炼来
美玉需要雕琢,宝剑需要锤炼,同样,好课也需要打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所谓磨课,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每一次磨课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研磨都有成长的快乐,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基于此,本刊本期策划了“如何有效磨课”这个专题。
本期刊登的这些文章,既有教师磨课经历与过程实录,又有磨课研究问题的确定策略、优化磨课方式的策略,还有磨课教研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这些文章对于优化与改进磨课活动,增强磨课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来稿与刊登文章,更多地介绍了磨课的操作,为何这样磨课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涉及不够,剖析尚浅。如何通过磨课提炼教学风格,如何磨细节,如何磨亮点,如何磨特色,如何磨学法,如何吸收同伴与专家指导的意见,如何保持磨课中教师的自我,如何借助网络磨课,磨课还有哪些新方式等,缺乏优质来稿。提升磨课效益,还需要做到“三个须”。
现在有些领导,把磨课视作“灵丹妙药”,过度追求出彩表现,尤其是对外展示的考核课、评优课、展示课等,级别越高,磨课周期越长,规模越大,参与人数越多,各种手段、各个环节追求“精彩纷呈”,“看起来很美”,实则“败絮其中”。指导教师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想高招,磨课教师疲于应付,缺乏自我。好课需要多磨,但多磨不一定就能成为好课。磨课既要有“苦功”,更需要“巧劲”,讲求的是“以悟带磨”、“以悟领磨”,而不是“以磨淹悟”、“以磨埋悟”。笔者认为,磨课须磨“思考力”。这就需要我们带着“发现、剖析、改进”的眼光出发,审视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保护与帮助的落实,安全预案的制订,教学过程的推进和评价手段的落实等,不断地寻找问题,剖析背后深层的原因,不断地基于学情、师情优化教学策略。磨课不是亮点的大拼盘,磨课不能迷信专家权威的引领。如果这些亮点仅仅是为了课堂的观赏性,那这样的出彩不要也罢。如果权威的意见,仅仅也只是取悦于专家和领导,这样的做法就有待“取舍”,不然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说到底,磨课是“悟课”。悟,就需要教师更多的自我思考力,批判地接受各种指导意见,反思各种策略所蕴含的“为什么”,这种“悟力”,对于其备课水平的提升,教学反思习惯的促成,教学风格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不少教师很善于“磨学生”。为了追求教学的流畅与公开教学的效果,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试教。平行班全试上了,就把班级折分开来,临时抽出一些学生组成临时班级磨课,大有一种“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架姿,以至于哪个环节学生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喊什么口号,变成怎么的队形,出现怎样的错误资源,教师与学生都默契于胸。当然,正式上课,出现那个“还没有讲清游戏规则,就能展开游戏的”,“教师提这个问题,学生把下一个问题答案提前说出来的”,也许是学生过于紧张,或者训练学生没有到位罢了。磨课需要磨“学情”,而并非磨“学生”,更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排练公开课。所谓“学情”,即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运动基础与水平如何等。磨学生情,首先要提前深入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技能储备、身心状况、学习能力、参与态度等方面收集信息,细致分析每一个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根据学情将其分成A、B、C三个组别,分别代表三个水平层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受益,大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要多元预设可能出现问题的干预措施。体育教学是开放的空间,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学是充满未知的历程,这就需要教师提前预设好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充分的准备,应对多变的课堂。如水平二山羊分腿腾跃磨课中,由于教材难度大,学生兴趣低,教师预设了“跳人背”练习。为了解决推手动作,教师让学生相互说说推出之后的身体感觉。为了纠正和提分腿不直的错误动作,在山羊两边放置一定高度垫子。为了提醒学生在过山羊时主动提臀分腿,山羊两侧各安装一根有弹性的橡皮软棒。这些一系列的措施,正是基于磨课的基础上,与学情贴得更近,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了。第三,磨动态资源的捕捉与处理。同样一份教案,面对不同的学生,就可能生成不同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磨课,锤炼动态资源的捕捉与处理能力,把握学生学习的实情,灵动地利用动态资源,促成教学的精彩。否则,再精彩的再前沿的教学设计,也只是基于教师的成人视角和臆想,即使“高、大、上”,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而矣。
磨课往往产生众说纷纭的建议,让执教教师“晕头转向”,特别是来自一些资深教师、专家和领导的建议,使执教者“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陷入“不得不”听的尴尬。一般执教教师采取“折中渗透”:“互不得罪”、“吸而纳之”。磨来磨去,执教的教师个人失去了个性,风格全无,课也变成了“四不像”。这种“磨蹭”和“磨人”的教研活动,无论对执教者还是对听课者,都是“为课消得人憔悴”,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与精神上的折磨。磨课,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特长、性格、气质等方面因素,需要教师学会综合处理信息,梳理与自身能力、风格、习惯相匹配的建议,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方法,“磨”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课,“磨”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课,“磨”出一个真正能够体现自己特点的自我课堂。“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会取舍的过程,对待他人的见解或专家的建议,一定要看是否适合自己,适合的可以借鉴,不适合的要坚决舍弃,只有将同伴或专家的智慧与执教者的教学个性有机整合,才能磨出各具特色的精品课。切不可来者不拒,变成“大杂烩”,让教学丢失了灵魂。
磨课犹如“照镜子”,可以正衣冠,反思不足,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和外功。如果我们在磨课中,能更多地在实践中加强反思,追求与学情的切合,不断地批判与扬弃,基于自身特点追求独特的教学风格,洗尽铅华,露出本色,使教学梯度磨得更鲜明,课堂更灵动丰满,教学细节更简约通透,教学底蕴更深厚,教学风格更独特……这样的“磨课”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的。
点评人:孙建顺 (“学体名师专家库”培养对象、江苏省常州新北孟河实验小学,2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