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键
学术研究在于求真、求实,在于求规律,所以,研究者在常人眼里都是“孤灯夜明,与冷板凳相伴”,在书斋中“寻章摘句”。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幅“出世”肖像。当然,这并不排除学究们的“入世”情怀,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其生动写照。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真正走出书斋的并不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整体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对理论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在此情形下,各种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人们对学术研究的走向也产生了忧虑。由于智库主要是对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果大部分的学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基础理论研究滑向了纯粹的政策咨询。理论研究被相当一批学者彻底抛弃了。然而,为服务智库而抛弃理论研究是完全违背智库建设初衷的。
实际上,智库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支撑,因为没有理论支撑的智库是没有灵魂的,因而也不会有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智库为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基于“有字之书”的学术研究固然是需要的,但基于“无字之书”的研究,对当今来说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产生了不少问题,不走向社会,不进行社会调查,就难以深化理论研究。即使通过书本获得了理论,但缺乏鲜活材料支撑的理论,可能也是苍白无力的。
研究要接地气,就是要求研究者广泛进行社会调查,这不仅能够使理论更有底气,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智库,帮助智库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咨政报告。由此可见,智库不仅没有伤及学术,反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之时,那么学术与智库就达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