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吴亮、史晨
在恋爱或婚姻中,实力并不总属于“高富帅”或貌似强大的一方,还取决于吸引力规律。这就是目前流行的“软实力”之说。“一带一路”能否为各方理解、认同、支持,同样有赖于这种“软实力”。
亚当·斯密曾经把市场的力量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而要催生持续的合作,自古至今的交往中,同样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软实力。
重视“一带一路”的软实力竞争,是因为国际体系在发生变化。“一带一路”沿线有数十个国家,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在一个国家适用的办法,在另一个国家可能根本行不通,想要“一招鲜”的软实力,大概不现实。那么,利用什么样的渠道可有效构建“一带一路”的软实力?
“一带一路”要具备软实力的魅力,就要巧用渠道,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在“日常互动”“战略沟通”与“文化交流”三个层面上加大建设力度。
在软实力建设的第一层面,需要突破的短板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其次,我们如何影响这种看法。这两方面,网络都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先建立起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意调查系统。类似成功的软实力项目,包括美国智库皮尤的“全球态度项目”(PewGlobal)、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对全球性议题的系列民意调查,新兴国家也都开始出现类似的本土研究项目,以掌握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民众对国际关系、别国形象意见的第一手数据。
另一方面,有效的软实力是一条既包括听者又容纳说者的双向道,所以第二步可以考虑,设置以“一带一路”各国社会精英为对象的“新丝路网络传媒平台”。以财经、旅游、环境、城市及文化议题为主轴,为各国提供一个超越西方视野的跨国资讯与观念传播的分享管道。
软实力建设的第二层面是战略沟通。与长期的外交经营或精细的营销推广类似,这方面需要规划和顶层设计,特别是与硬实力的展开相互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巨大,掌握其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偏好,才能更好地与经济合作相匹配,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图。比如“一带一路”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但民众对于权利、环境、公平的意识已经强烈觉醒。让“软实力”针对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可以有效规避“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软实力建设的第三层面是文化交流。为了强化主题或推行特定政策,需要按年度策划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和交流活动。进而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通过奖学金、交换活动、培训计划、以及媒体和文化渠道,培育与关键人物之间的持久联系。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运用起来见效更慢,作用力更分散,且实施起来更加困难。但吸引力的规律就在于,这样的“朋友圈”一旦建设起来,就可以沟通情感,孵化合作,不断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和投入,值得期待。“一带一路”软实力的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持久但不断显现成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