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5-11-28 22:25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德媒介建构

王夫艳: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可能出路

王夫艳在《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撰文指出,教师本质上是一项道德专业。教师专业道德基于对何谓道德上适切行动的理解,描述了教师在与学生、同事等群体互动时的专业行为方式和行为边界。教师专业道德存在两种取向:规则取向和美德取向。前者围绕“我应该如何行动”,探寻教师正确行动的道德规则,主张建立一套具体、普遍有效的道德标准。美德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则追问“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注教师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自我,要求教师遵从内在的德性而非外在的规则。

只关注规则,则忽视了教师的内在动机和道德人格。而只关注美德,则意味着对教师的评价取代了对行动的评价。因此,教师美好的专业生活应该是规则和美德整合的基点,即把握教师生活的同一性,将多元价值观植入教师的专业生活;打破自我利益与自我牺牲的二元对立,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和个人幸福;为教师提供专业反思和合作对话空間,彰显教师在专业道德建构中的主体性。

李树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打破技术迷思

李树培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9期撰文指出,媒介技术在带给我们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危害。我们欣然享受所得的同时,需要对可能的所失与风险保持同样的敏感。

第一,信息的互相链通、简便的信息检索,引发学生注意力的损耗,知识建构能力的缺失。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在过剩的媒介信息中自己做主,而非随波逐流。第二,电子媒介可能引致 “娱乐至死”。人具有与媒介互动的主动性,但在众媒狂欢的裹挟下这种主动性日益衰退,我们需要重寻理性的探询能力。第三,新兴媒介技术具有赋权和解放的神奇的民主潜力,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多的信息反而淹没了专业的声音。学生参与民主生活,也止步于网络,并到达到行动层面。所以,唯有提高媒介使用者的意识与能力才是媒介交往质量与民主生活的关键。

因此,不管媒介形式如何更替,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精神,即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反思与对媒介世界的道德性实践始终不能改变。

猜你喜欢
美德媒介建构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建构游戏玩不够
道人善即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