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计算教学的“旧爱”

2015-11-28 20:39王介锁林慧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方法计算能力审题

王介锁++林慧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计算能力也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一改以往那种不必要的“繁” “难”,科学合理地降低了难度和要求,这是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与时俱进的改革举措,也是对新时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科学的人文关怀。于是,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为计算教学已经不怎么重要了,也无需花大力气去研究和练习了。于是计算正确率低就变成了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调查研究、找寻计算教学的症结

研究未始,调查先行。问题出在哪?

1.问卷显问题

我们从喜欢与否、计算机错率及原因和计算习惯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分析收回的有效问卷,可以发现:

(1)兴趣缺乏,被动操练,收效甚微

只有8.0%的学生喜欢做计算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努力让不喜欢或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的这部分学生首先对计算感兴趣。近84%的学生认为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其实,解题的方法技巧掌握不好的应该占到较大比例,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有的学生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平时的计算主要靠反复的、机械的题海训练积累的经验进行的。

(2)态度不正,习惯不良,难以提高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计算时能够做到认真“审题,弄清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占到近一半。但仍旧有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思想不重视。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题目抄错、答案抄错、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

2.课堂找原因

(1)重算法探究,轻算理理解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时必须遵循的数学理论基础。算法是在算理指导下的实施计算的基本方法。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极为有限,无法应对计算中千变万化的情况。

(2)重算法掌握,轻技能形成

学生在某一节课中,掌握得不错,可把多种类型的计算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时,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会明显下降,“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没有形成计算技能。计算方法对学生而言就是计算的步骤,按照一定的步骤能够完成某种计算,那么就是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而计算技能则是指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和尝试而形成的在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时达到的具备高正确率、高速度、达到自动化的能力。

二、对症下药、提升计算能力

1.巧设情境,让学生“乐算”

数值运算本身是枯燥的,怎样让小学生乐于学习和练习计算?动力来自于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会使大脑兴奋,具体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摆在首位,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好玩,计算有趣,体会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计算教学多数的新知都是在旧知上迁移、变化、综合而成的,因此必要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可在小数加减法中设计以下情境:

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推荐几本好书。

“好书推荐”——(出示封面图片)看过这几本书吗?

老师的推荐可是有一定原因的。出示信息:

(1)国庆期间三种书共卖出875本,比其他同类书籍多卖出了36本;

(2)节后几天又卖出34本。

(3)通过这两条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还能知道什么呢?能具体算一算吗?

875-36 875+34

生尝试计算。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①相同的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相同的数位对齐 从最低位算起

(4)出示三本书打折后的价格:9元4角5分、8元4角、13元6角5分

能将这三本书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吗?

以“书香校园”活动为背景给学生推荐几本课外读物,这几本书也是精心选择适合学生们阅读的经典读物。以书的销量为背景复习了整数加减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归纳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再以三本书打折后价格的改写复习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的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为新知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明”理“知”法,让学生“会算”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计算教学中, 算理和算法如同鸟儿的一对“双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算理主要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算”。因此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 “明”理“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理”“法”交融 ,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计算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巩固数学模型的建立。还可以借助对算理的明确,发现算法。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3-7=?”时,让学生借助小棒来寻找答案。学生自己先摆出4捆(每捆10根)和3根小棒,从43里拿出7根,该怎么拿呢?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和小组交流:3根是零头,要想一下拿出7根,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要拆开一个整捆,变成10根和3根合并起来是13 根,从13根里就可以一下拿走7根了。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当零头不够减的情况下,要先拆一个整捆,也就是十位上退1当10,加上个位的数就够减的了。这样退1当10的计算法则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边操作边说自己的想法,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自然知道了计算的方法,并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算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打通“理”“法”之间的通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算法。

3.培养习惯,让学生“善算”

小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催化剂,使人终身受益。

(1)收集错因,纠正不良的计算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搜集学生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分析出错原因。比如: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等等。针对这些现象,然后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纠正。

(2)关注思维,培养良好的计算品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训练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计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一件神秘深奥的事情。首先,唱好审题三部曲。一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其次,书写习惯。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学生可以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最后,检查验算的习惯。验算也是学生思维上的自我监控。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

猜你喜欢
计算方法计算能力审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招”学会审题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随机振动试验包络计算方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一种伺服机构刚度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