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2015-11-28 20:18朱小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创造性

朱小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各门学科亟须解决的共同课题。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如低年级学了表内乘法,计算:“8+8+8+4”,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1)8+8+8+4=16+8+4;(2)8+8+8+4=8×3+4;(3)8+8+8+4=8×4-4;(4)8+8+8+4=7×4。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造”思想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评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维、发挥潜能。如解答:“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80个,6天完成,实际只用了5天,就全部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一般解法是:80×6÷5-80=16(个)。另外几个学生却列式为80÷5=16(个)。原来这几个学生是这样想的:6天任务5天完成,时间提前了一天,这一天的任务就是生产80个,也必须分配在5天内完成,所以80÷5=16(个)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生产的个数。这时对这种解法的学生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学生看了一定会很高兴。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也进一步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二、设置问题,讨论质疑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关键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如学习“小数性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5、50、500三个数字,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三个数连起来。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分别在数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分别在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这时教师为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问道:“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一下更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经讨论学生提出了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教师再问像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抓住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深入思考,提出深刻性、创造性的问题来。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学生通过转化练习后,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互相质疑:同学们在做转化练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研究。(1)移动小数点的目的是什么?(2)以谁为标准来移动小数点较好呢?(3)移动小数点后数的变化怎样,商会变化吗?(4)这样移动的根据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互相质疑、深入研究知识的发展变化,从而突破了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其创造能力也就得以潜移默化,不断提高。

三、鼓励求异,开发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注意学生的今天,而忽略学生发展的明天;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学生时不时地出现“求异” “标新”的因素,要满腔热情地评价,使他们真切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10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作出下列两种解答:(6×4-10×2)÷2=2(分米)与6×4÷2-10=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6×2-10=2(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6-(10-6)=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10-6=4(分米),就从另一条边里拿来4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6-4=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最后教师评出最优解法。这种教法,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