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11-28 13:32李海红
对外经贸 2015年10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

李海红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萌芽、起飞和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企仍为主导,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不断扩大,但也存在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企业规模小,投资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提出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投资区域和行业领域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跨国企业都将中国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国,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步入快车道。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不断拓展,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程。

(一)1979—1991年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国内少数企业开始了对外投资的探索,中国企业尚缺乏对外投资优势。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外汇储备短缺,使得国内企业缺乏直接对外投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1992—2000年的起飞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开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这给对外投资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海外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投资区域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一改以往的单一行业,扩展到加工装配业、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

(三)2001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

加入WTO后,我国GDP不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提出了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了稳定、高速、持续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制度,逐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程度,进而带动对外投资的发展。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投资目标大多为国外市场及资源;三是投资水平还较低;四是投资形式以外资为主;五是金融类投资放缓等特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位,超过了日本、英国等国,在2011年、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8%。未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有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突破1500亿美元。

(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企仍为主导

随着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000家。

从投资企业性质来看,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剩余95%的企业均为各省区的投资者,浙江省位居首位,占比达到16.3%。私营企业投资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两省。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以非金融类为主,比重高达80%。虽然私企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但因为国家体制和政策支持,央企集资金、资源、政策优势于一身,在投资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对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排在前十位的均为国企,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中海油、中国移动等[4]。

表1 2007—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主体构成(%)

年份

企业类型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国有企业 43 35 29 26 19.7 16.1 13.4

集体企业 2 2 2 2 1.7 1.5 1.2

股份合作企业 4 3 4 9 7.8 6.5 4.9

外商投资企业 5 5 5 4 3.7 3.5 3.1

有限责任公司 22 30 32 33 43.3 50.2 57.7

股份有限公司 11 10 12 11 10.2 8.8 7.2

私营企业 10 12 13 12 11 9.4 7.5

港澳台商投资 2 2 2 2 1.8 1.8 1.8

其他行业 1 1 1 1 0.7 2.2 3.2

合 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三)投资区域广泛

相较于过去我国集中在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投资,现在正向非洲、亚太及拉美地区扩展,开发具有潜力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9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对两地投资存量比例一直较高,始终保持在60%—75%之间;同时非洲所占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在2008—2009年投资存量持续上升,不可小觑;大洋洲所占份额虽少,但却是唯一一个在投资存量占比上持续七年(2003—2009年)增长的地区。2010年我国海外投资占比最高的地区依旧是香港,占当年流量的50%。

就区域分布的行业结构而言,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如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对加工制造业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是输入高新技术产业,如家电产业、信息产业以及各自的研发机构。endprint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引导和监督

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国家在法律、政策、税收以及相关制度和服务上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没有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同时政策缺乏针对性,使得企业的投资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并且也因监管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效益不佳,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海外企业在管理结构、财务预算、投资决策上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10],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在我国,占有海外投资绝对份额的大型企业仍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在企业管理、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上存在一定缺陷,市场活力不足,缺乏竞争积极性,在海外投资市场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三)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部分国家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阻止我国企业介入高新产业投资,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以华为在美国的遭遇为例,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等理由,阻止华为、中兴等企业在美国扩展业务。

(三)企业规模小,投资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虽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单个企业的投资量却很小。从跨国投资金额上来看,发达国家企业对外投资额平均在600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超过60%的投资额都在100万美元以下,500万美元以上的仅占23%。当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主要是海尔、中兴、华为等少数企业[11]。由于多数企业规模过小,投资领域过于单一,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并且在资金上不充裕,一旦遇到风险,有些企业将无力抗衡,错失竞争优势和投资机会。

(四)缺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能仿制、能生产,但不能创造,拥有的仅仅是“实用技术”的问题。在创新能力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明显要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像高新技术、军事国防科技等受保护的领域。

作为境外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更需要懂得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通晓跨国经营的策略,了解国际商务惯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外复杂、艰难的环境下,打开市场、开展业务,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尚缺乏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前瞻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所培养、派出的人员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和市场拓展的需求。

(五)投资区域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投资领域或者企业都出现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区域太过集中,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份额比较大,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份额却很少。多数企业投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分工贸易的实力,只能依靠不发达地区的价格和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中国的资金来帮助其发展本国经济,做了很多努力吸引中国投资,这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

四、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应正确引导企业,不断完善融资税收的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投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化产业分布格局,并合理合法避免双重缴税。同时,还应逐渐完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对于由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政府应对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以此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

完善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防止企业钻法律空子,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14];加强对企业运作的监管,避免企业出现不法行为,以保障稳定、良好的市场秩序;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障措施,保障中国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公平参与竞争;完善审批制度,减少因流程繁琐造成的损失。

健全服务保障和风险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更新产业指导信息,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协会组织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经营发展氛围。同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关注对外投资安全权益,建立专业的机构,设立专业人员,负责处理突发事件,同时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

(三)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好风险防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已逐步转变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为争夺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加强科技投入、寻求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环境,加强内部管理,修炼好“内功”,方能在对外投资中占据优势。

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转变观念,在发展中要保持理性,切忌急功近利,要强化风险防控管理。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切忌盲目跟风;建立海外财务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时跟踪监测海外企业、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并且根据各项指标做出预测,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进行国际化经营管理,需要掌握金融、营销、技术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需要拥有战略眼光、前瞻性思想,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投资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瓶颈,原因主要在于人才不足。因此,首先应大力引进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综合性投资人才[18]。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通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或者委托相关机构按照企业培养方案进行员工培训。还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到人尽其才。建立绩效监测体系和科学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endprint

(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投资区域和行业领域

任何投资脱离市场的需求都是盲目的,因此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方向和区域应当根据市场来选择。在投资的行业领域上,应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中餐、中药等特色产业,利用其替代难度大,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时以优势产业带动劣势产业,积极开发国际市场。

而对于投资区域,不能仅关注短期收益,还应看到长远的发展空间。应扩展投资区域,树立全球化的投资观念,具有大局观,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效果,不仅要获得资金收益,还要注重技术、发展机会的取得。

[参考文献]

[1]赵骞.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 (8): 20-22.

[2]冯菲菲.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科技期刊走出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 251.

[3]李文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3 (7): 107-108.

[4]赵丽娟,杨涛,于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综合 (中),2013(7):115-117.

[5]陈春,余利民.我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与化解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4):112-117.

[6]赵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2(16):7-14.

[7]杨青,吴琼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3(3).

[8]赵囡囡,卢进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12(12): 8-12.

[9]吕钰,唐诗,周静芸,等.中国企业赴巴西直接投资的机遇与挑战[J].对外经贸,2013 (5): 52-54.

[10]牛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8(16): 26-28.

[11]刘永爱,董义军.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J].对外经贸实务, 2010(3): 72-74.

[12]齐善鸿,张党珠,程江.跨国并购“经济—文化”综合博弈模型[J].管理学报,2013,10(11):1588-1595.

[13]陈柳.自主品牌的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7): 9-10.

[14]姚枝仲,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2):127-142.

[15]黄育华,王力.国外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J].中国城市经济,2009(4):19.

[16]杨忠,张骁.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9(2):55-67.

(责任编辑:张彤彤)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中国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