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享受

2015-11-28 18:47张晓琴
雪莲 2015年2期

张晓琴

【摘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成语,堪称中华文明中的语言奇葩,也是我们小学生丰富的词汇资源库。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课堂的教学,还是命题的测试,成语都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可由于种种原因,削减了这道风景的靓点和关感。【关键词】成语学习;教学中图分类号:G40

一、反思我们的成语教学: 是否让孩子有着被动接受的嫌疑

(一)为应试而增负,重知识轻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在《练习》中设立了“读读背背”的练习。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熟记成语”。这些成语排列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参考用书对此题的教学建议是:只要大体了解词语的意思即可,不要详细解释每个词语的意思,也不要求默写。但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确保练习测试时不丢分,人为地拔高了这些成语的教学要求,反复抄写、默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用反复抄写、机械复制的方法所换来的成功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为命题而命题,重积累轻运用

为了体现成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每每遇到测试总少不了考查成语这个项目,可有些考查成语积累的命题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如:

写出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成语;写出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写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写出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仔细审视这样的一些题目,对学生成语的运用,能力的形成究竟有哪些帮助呢?如何应对如此的考题,一些教师的法宝便是投其所好,背记各类的成语,以不变应万变;而那些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具体语境,指导学生灵活积累词语的教师,却不能从这样的考试中得到肯定;那些活学活用的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测试中一次次地失去了学习成语的兴趣与信心。

(三)为理解而生搬硬套,重工具轻感悟

我们在课堂上也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当教者询问成语的意思时,孩子们不是捧着《课课通》《名师点拨》一类的工具书一字不落地读,就是翻开《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照本宣科。有时还会因为字不认识,意思不明白而读得结结巴巴,断词断句。读得人磕磕碰碰,听的人糊里糊涂。纵然听得清楚明白的,也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成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孩子们对成语的理解是抽象、单薄的,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如此的成语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

二、追寻儿童的本真:

点燃学生享受成语学习的激情

笔者认为,成语教学要改变当前“教材很重视、教师很为难、学生很迷茫”的现状,就必须让成语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成语的喜悦。学生只有喜欢上成语,才会乐于探究,享受学习。

(一)插图中意会,准确把握

学生理解一个词语,不是靠定义,而是靠生活的体验,靠鲜活的直观感受。

如:二年级下册练习4中“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仔细看图,你一定会有发现。

生:我看见老牛在舔小牛,觉得老牛对小牛多好啊!

生:老牛舔着小牛,就像妈妈用手在抚摸孩子一样,我觉得老牛非常爱小牛。

师:是呀,这就是舐犊之爱。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也有父母对孩子非常关爱的?

生:《母亲的恩情》里写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为他缝补衣裳。

师:衣服上的密密麻麻的针脚寄托了母亲对孟郊浓浓的爱!这就是舐犊之爱。生活中,你感受到这种爱了吗?

师:(出示乌鸦反哺图)孩子们,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是小乌鸦在喂老乌鸦吃虫子。

生:看到这幅图我想到了一首歌《小乌鸦爱妈妈》。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小乌鸦把找到的虫子喂给妈妈吃。

师:这就是乌鸟私情。谁能说说我们知道的孝敬父母的课文?

生:《陈毅探母》中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还帮母亲洗衣服。

生:《木兰从军》《沉香救母》……

教学中,教师不仅巧妙地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建立了成语的“义”和“像”的联系,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来理解成语。这种做法,与《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要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出一辙,只不过这是更大跨度的“联系上下文”。像这样,利用插图、联系所学课文唤起学生的直觉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既精准,又让词语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田。

(二)生活中学习,感受意蕴

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联系与成语相对应的生活实际,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成语,运用成语,达到成语教学有效的最终目标。

对于一年级下册练习4中的这组成语 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从图上看到了妈妈的爱。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感受到这种爱了吗?

生:有一次,我发高烧住院了,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帮我换额头上的毛巾,看着我挂水:晚上也坐在病床前,拉着我的小手,不睡觉。(孩子的眼圈儿红了)

生:我晚上睡觉总喜欢蹬被子,妈妈总要起来好多次,为我盖被子。

生:我妈妈总是把鱼肚上的肉挑好刺弄给我吃,她自己只吃鱼头。

生:我被车子撞断了腿,妈妈心疼得直掉眼泪,爸爸每天负责送我上学,抱我上楼、下楼。

师:说得多好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刻关心、牵挂着我们的冷暖、痛痒,这就是“骨肉之情痛痒相关”:父母的养育之恩像大山一样厚重,疼爱之情比海还要深厚,这样的深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的呀!正可谓“谁言 ”

生:(齐诵)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硬、平面的文字“还原”成有温度、生动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把学习成语与感悟生活相沟通,从生活里读出词语的情感,拉近了学生和成语间的距离。这样的对话,看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对“骨肉之情痛痒相关”的理解,更多的是触动了孩子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成语意境”与“生活底蕴”的认知通道被打通了,成语的意蕴和情感也就在孩子的心田里鲜活、灵动、流淌起来。

(三)语境中品味,学会运用

我认为成语的品味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语句乃至语段篇章的诵读基础上的。没有语境的依托,词语就成了干瘪的符号;没有对成语的正确领悟,这些成语就会因为同音字的混淆而很容易出错,当然,成语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

再次讲解“忍辱负重”时,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师:同学们,你知道忍辱负重的意思吗?

生:(捧着词典)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师:你的答案告诉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谢谢你!那看到这个成语,你能联想到哪些人物或者事情吗?

生:我想到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师:(追问)越王勾践忍受的是什么屈辱,担负的又是什么重任?教育天地

生:会稽一战,越王勾践打了败仗,后来越王夫妇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这是他受的屈辱。

生:回国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的是能有一天打败吴国,我觉得这就是他担负的重任。

师:是呀,越王勾践忍受的是为吴王当奴仆的亡国之辱,担负的是重振越国,消灭吴国的重任,这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忍受屈辱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自己所担负的重任,这样的人是伟大的,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我希望大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在,懂得“负”的意思了吗?

生:担负、背负。

生:承担的意思。

师:那,会写“负”吗?

生:(七嘴八舌)担负的“负”、负责的“负”、负担的“负”、欺负的“负”……

还担心孩子不会写这个字,不会用这个词吗?尽管过程有点冗长,语言有些哕嗦,但是孩子们在语境中学会了咀嚼、品味词语,不仅懂得了成语的意思,还从故事、语境中分清了成语的褒贬,学会了运用,一劳永逸,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命题中多元,凸现创意

创意永远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命题也是如此。

低年级的成语考查,除了成语填空外,还可以以娱乐、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积累成语。中年级的成语考查,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稍稍提升一些,让孩子在玩成语的同时,学会思考。高年级的成语命题可以严谨、灵活一些,积累式的命题更应体现开放、多元的理念。当然,像这样带有娱乐性和竟赛性的题目仅仅作为一些辅料而已,适当添加可以为成语的学习增色添味,使学习增添些生趣,多一些享受。

如:十二生肖闹元宵

生龙活( ) 老( )识途 ( )飞( )跳

群( )无首 九( )一毛 亡( )补牢

如: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成语填空。

神九问天、蛟龙入海乃至嫦娥奔月,每一次技术进步的累积,都让国人

。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诗人的浪漫豪情,在中国人的追梦中不断化为现实。回望中国,心湖澎湃,____,祖国正发生着的变化。追赶世界尖端科技的步伐竟如此迅疾,作为接班人的我们必将

,不断充实武装自己,为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____。

这样的命题注重创设运用的情境,拓宽了学生多向思维的空间,从而真正走向多元,能诱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理解,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存储的成语进行检索提取。这样的命题知识与能力并行,积累与运用并重,书本与社会融合,岂一个“精妙”了得!不同的成语,不同的意蕴:不同的教学,不同的收获。像这样有情有义地教,有滋有味地学,坚持下去,孩子们会由衷地爱上成语,享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