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2015-11-28 17:05杨生红
雪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毛

杨生红

【摘要】在这滚滚红尘,大千世界里,有这样一位传奇且独一无二的女性作家一一三毛,她将她生命中经历过所有关好的、传奇的、惊喜的事物都定格在她的作品中,所以,她的作品是独特的,并承载着千山万水的厚重,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成为对她的永久的记忆。在三毛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读书,写作和旅行。读书是三毛踏上文学之路的敲门砖;旅行则是为她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那么,写作则是她读书与旅行的综合呈现,更是她生命姿态的展现。这三件事情在三毛的生活缺一不可,她的生命也因这三件事情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关键词】三毛;创作姿态;文体选择中图分类号:I06

三毛,原名陈懋平,汉族,浙江舟山人,后来因为她觉得这个字难写,就直接跳过中间那个字,所以后来改名为“陈平”。曾经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也曾在欧洲留过学,结婚之后就与丈夫定居在撒哈拉沙漠的加纳利岛,并且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撒哈拉的故事》等。后来由于丈夫的不幸去世,在1981年时就回到台北,专注于写作与演讲,由于疾病,于1991年1月4日去世。三毛是她的笔名,她自己解释说,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所以取名为三毛,后来张先生也成为了三毛的干爹:也因自己写的东西一般,只值三毛钱,因此而得名。从她取笔名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她谦逊低调,将创作姿态和人生姿态放的很低。

三毛的文学追求

要谈三毛的创作姿态,首先应该谈的是三毛的文学追求。她的文学价值观是与她的人生观、写作观以及她对生活意义的诠释紧密相关的。换这句话说,她没有刻意去追求文学创作,不因写作而写作,在她的身上找不到其他作家身上的那种使命感,更准确地说,她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价值有多少,她看重的只是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她热爱写作,也并不是想借此手段来一举成名,也不是想藉此发家致富,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写作而已。就像三毛自己所说:

“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用不用诉,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的真正原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个记录罢了。”[1]

“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只要背上那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2]

在三毛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发现她对于“写作”这件事情的态度,她也曾明确说明,“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游于艺”,在她的字典里,“游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玩乐、玩耍,她所强调的是写作时轻松自在,不受拘束,只是一时兴起,不是刻意创作。她的写作观受到了她的人生观的影响,所以,如出一辙。三毛曾写道:“我的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是把它当真地来玩,是很有趣的。”[3]从这就可以看出,三毛的写作观甚至是人生观,都是来源于她对生命的体验。

三毛曾经有一段孤独自闭的时期,近乎偏执,敏感又倔强,这样的性格使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挣扎反抗,年轻气盛、轻狂的她也因找不到游戏人间的方法而苦恼,在那段时间里,就是她生命最灰暗的时期,也是她生命的死角,有时她曾想唯有一死才得以解脱。在她的心里路程经历过了跌宕起伏之后,最终决定去流浪,去看看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在她不断地前进中,逐渐领悟到,这个世界仍然有很多精彩的,令人着迷的地方,不能因为一己之悲而辜负了生命,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也因此而明白要珍惜生命,享受生活。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新的篇章,她背叛了过去那个偏执的自己,明白了游戏人生的道理,有了这样一个活泼、洒脱、真性情的三毛,以及她留给读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她说过,“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在她认真对待生活,至情至性地去爱人,全力以赴在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之间,也创作了各种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例如《结婚记》、《沙漠的饭店》、《悬壶济世》等。

三毛的文学观念及创作姿态

在上文中已经谈到三毛的文学追求中的“游于艺”,这不仅是她的文学观念,也是她的创作姿态。“游于艺”作为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她对文学的价值、功能以及写作动机的方面,虽说是“游”,但是这并不是说她在创作态度上就是玩世不恭,也不是对待写作时涂鸦式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执着,她把写作当做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去过撒哈拉沙漠,也写过趣味盎然的《撒哈拉的故事》,看似潇洒,其背后却是单调艰苦的沙漠旅行,全文行云流水,却也是夜以继日的惨淡经营,那些跃然纸上的生动故事,也是在用心去诉说着。三毛的父母经常说,只要女儿已进入写作状态就“六亲不认”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她对创作的虔诚态度与对文学的用心。因为三毛的自由,洒脱,乐观的品性,在别人眼中创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然而在她眼中却是一种乐趣,并且乐此不疲,她将这份宝贵的人生历练都定格在了她的作品之中,这也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这看来,三毛所崇尚的“游戏人生”、“游于艺”都是在自由与欢乐中创作,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带来的各种滋味,这是一种豁达与智慧的人生观念也是她的文学观念。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既不写人生哲学,也不写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创作素材就是她的生活经历与对生命的情感,所以,三毛一再说明“我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我的写作就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为止,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4]。从三毛这些自述性的语言可以看出她的创作姿态就是两点: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发自我情感。她崇尚这两点,所以,在她的小说中更多的是在讲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她经历过,看见过的东西,没有虚构,没有编造,而是从故事的本身去发现真理。读她的作品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这究竟是文学创作还是她自己生活的本身。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个独特、传奇的人物,经历的事情也相当独特、新鲜与浪漫,因此,让人迷失在真真假假的辨识之中。

三毛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将纪实与抒情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写实的作品,这样就更加显得真实、亲近。几乎在三毛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我”的存在,从“我”开始叙述,也从“我”而收尾,这也更加说明,三毛的作品大都是写实之作。作品中的三毛与现实生活中的三毛是一样的,在读她的作品时,也是在读她的人生,窥探她的性格,这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将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情节都归并到三毛本人上去,就好像在阅读作者本人的经历,就更加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也造就了三毛独特的文体。

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

对于三毛的文体形式有各种说法,有浪迹天涯的旅行作品,有人叫流记:在每一篇都有自我情感的抒发,真性情的展现的文章,有人叫做散文;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创造的作品,有人叫小说;有纪实意义的文章有人叫“私小说”,但是作者本人就叫它们为“自传”。[5]

对于这些类的文学形式,到底哪个更加符合三毛的作品的定位呢?这个问题一直都颇有争议,三毛的作品除了有自己朋友、邻居的遭遇以外,更多的是在记录自己生活的经历,她作品中出现的都是她真实的生活。在她众多作品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到了她在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但是只有《万水千山走遍》这部作品可以算得上是游记,其他的篇章大都不是包涵在“游记”这一文体中的。因为,三毛对于单纯的风景不太关注,她更关注的是具有人文底蕴的风土人情,是将情感融入到大自然中的风景才是她所谓的“生命景观”。在她的作品中往往喜欢对某一特定的地域进行讲述,包括文化、风俗、风景等,所以,她在自白中也提到:“我不爱景,我爱人。”再加上她读书喜爱读散文,她的大多数作品,也具有散文的精髓。就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达的情感上而言,散文与她的文体也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谈及三毛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又是用“散文”这样的文体所不能完全涵盖的。虽说,她也写小说,但是她的小说却不是编造虚构而来的,虽然有传奇色彩,却也是她的真实经历,也没有特别强调某一人物的传奇人生,只是在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有些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要与虚构的小说加以区分:那些真实的“小说”,也要与带有传记色彩的作品相鉴别。所以,三毛的作品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够全面概括,作者将自己生活经历与真实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以纯洁而质朴的情感来展现出作者的生活,她与其他作者不同,不矫情也不矫揉造作,只是围绕自己,用真人、真事、真情感来描绘了一幅有血有肉的生动画卷,在整个作品中都能清晰地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简单,真实,自由。更确切地说,三毛的作品就是将作者个人生活经历与真实情感相结合,采用旅行时的素材,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来再现作者的真实情感生活。因此,把三毛的作品称作“私小说”会更加合适。因为,私小说比游记更具有感情,比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比传记更具有诗情画意,比散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她的这种文体形式更加符合大众口味。

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出现,是在日本文学中最早开始流行的。日本文学家久米正雄就对私小说这样定义过,“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展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所以,私小说最有特点之处即为真实,不但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具有真实性,其情感也是真实的。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的出现就为女性文学时代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私小说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大多数女性作家接着私小说来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琐事和真实情感,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女性向来更加关注家庭、生活,而放弃了历史、哲学和对世界宏观构建的思考,擅长抒发生活情感,所以女性作家大都青睐于私小说,女作家在塑造形象时,私小说会更加适合女性驾驭。这样,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与私小说就更加切合,在自我个性凸显的同时,又在表达着对生命与生活的真实情感,这种温柔与自由,只有在私小说这种文体中才能收放自如。在三毛的作品中“我”是无处不在的,文中的形象既是作者本人,又是文章的中心讲述人,是作品中的主角。她曾说过:“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家,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五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又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7]

结束语

在前文中已经说到“我执”这种感觉,这也是三毛作品和人生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成为她传奇人生的标志。她用自己的心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从而与更多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从三毛作品的内容上来说,“我”存在的意义就是来讲述故事的经过,是三毛自己情感路线和生命历程的再现,“我”就是三毛的自身形象。她因为调皮而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惩罚,也因自我封闭而灰暗的少女时代,从而踏上了旅行的道路,在这一路上,她学会了珍惜生命,重新审视自己,也爱上了创作,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经历都记录下来,成为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她没有刻意去追求文学创作,不因写作而写作,在她的身上找不到其他作家身上的那种使命感,更准确地说,她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价值有多少,她看重的只是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她热爱写作,也并不是想借此手段来一举成名,也不是想藉此发家致富,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写作而已。三毛一生创作了有二十三部作品,《雨季不再来》描绘了她少女时代的喜怒哀乐:《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作品讲述了她在沙漠之旅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用温柔而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她的爱情。这些只是三毛作品中的冰山一角,从她的作品中我f门读出了她的人生观与写作观,她的自由、洒脱、真性情与博爱。这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都是是三毛人生的集中体现,她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见。三毛的心与情感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展现,她向世人描述着她的所有:家庭、性格、爱好、成长以及她隐秘的情感生活。读三毛的文章就如同看到了三毛的人生,同时也窥见了三毛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三毛《尘缘》[A].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三毛《哭泣的骆驼》[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3]《热带的港夜一一三毛对话录》[A].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8.

[4]三毛《我的写作生活》[A].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

[5]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

[6]《两极对话一一沈君山与三毛》[A].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

[7]颜光霞《三毛创作的文体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05).[8]樊洛平《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10).

猜你喜欢
三毛
我与《三毛流浪记》
犟牛“三毛”
我和“三毛”比童年
远方
橄榄树
智斗
都飞走了
抛锚
三毛:沙漠寻梦情未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娓娓道来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