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立中
经济转型期的税收逻辑
文/盛立中
政策不确定是经济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这种不确定让经济预期变得愈加困难。
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对妨碍经济市场化运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大大肃整了一番。仅两年多时间,国务院各部门已经取消或下放了800多项(超过三成)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按照中央部署,下一步将继续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对部门规章、文件等其他形式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今年底原则上要全部取消。或有的问题还有,不少实打实的干货仍然攥在各权力部门手里,藏着掖着,迟迟不肯露头落地;已取消的某些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备案制后,备案资料开始变得冗长,而且要求更加繁杂,涉及备案事项不减反多;有些原本应该有部门负权责的审批被取消后,堂而皇之地拱手转给中介机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视为今后观察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此话题就此权且打住,下面通过三个故事看新常态下的税收逻辑。
关于电商税收,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网络购物不开发票不上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调查显示,网络购物开票金额仅30%,70%未缴纳任何税、费,仅阿里巴巴网络平台经营的商铺2012年漏缴税、费超过350亿元,全国平台型电商漏税超过1000亿元。”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此后媒体就此议题连续不断地反复鼓噪,自2015年伊始,包括北京、广西、江苏、上海、山东、深圳等地在内的全国主要沿海省区市的税务部门相继约谈辖区内的电商企业,就电商企业的税收风险问题进行调研、座谈、摸底。这场“电商税”风波很快引发了国家要对各商务网站全面征税的种种猜测。然而,正当舆论崇论闳议之时,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2015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坚持依法治税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见》(税总发〔2015〕63号),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顺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的主动性。”“深入分析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的特点,积极探索支持其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特别是对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但发展前途广阔、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形态,要严格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扶持政策,坚决杜绝违规收税现象。各级税务部门今年内不得专门统一组织针对某一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的全面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
中央确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网络强国战略,差乎点演绎成电商税收的鸡笼效应,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倡导“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同时,在对新生事物看不准、摸不透的情况下,或然对最能体现21世纪创新发展的新业态先行展开“互联网+课税”,进行全面税收约谈,犯了大忌。按照相关部门后来说法,我国目前仍处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且在国务院鼓励全民创业创新背景下,对电商开征税款不合时宜。其实,作为基层税务征收管理部门,他们从来不管什么“新常态”,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此次难得统一一致针对电商业的“税收风险教育”运动,绝不会是个别地区、个别税务机关头头脑脑对新常态经济理解上发生偏差的空穴来风,背后一定有另外而又不宜示人的原因,只不过到了现在这节骨眼上已经没有人认账罢了。
2013年11月底,央视在其《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中披露,过去“8年间45家房企应缴而未缴的土地增值税总额超过3.8万亿元”。此事件迅速引发税务部门和房地产业的强力反弹。由于土地增值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税种,而且深涉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媒体纷纷要求相关责任方给出一个合乎法理的说法。3.8万亿元,如果是税务部门懈怠,已非懒政,而是渎职;如果是开发商之责,追缴逃税接受处罚应为题中之义。
此后的“水仗”很有一番看点。深圳市地税局副局长杨龙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视)概念搞错了!”杨龙说,土地增值税属于先预缴后清算的特殊税收方式,报道中提到的“应缴未缴的土地增值税”并不能定义为“拖欠”。而房产开发商的“税收洁癖”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包括万科地产、华远地产、首开股份、金地集团、万通地产、招商地产、华侨城地产和滨江集团等迅速速发出澄清公告称不存在央视所称的偷漏税情况,也不清楚央视的企图。时任地产大佬任志强甚至拿出八大理由呵斥央视“乱来”,声称将“研究起诉央视事宜”。
面对媒体热议,国家税务总局的态度倒还算悠然。总局在紧盯了一番舆情后,高屋建瓴地表态,近期要对前几年积压未清算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制定工作计划,督促企业限期自行清算,对拒不清算的要严肃处理。严格执行核定征收规定,不得擅自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对不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坚决不得核定征收,对符合条件、确需核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严确定核定征收率,不搞一刀切。事实上,遇到突发事件,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做些其他杂七杂八的考量也符合官场逻辑。在央视一手策划出的税收风口上,作为收税机关誓言对土地增值税要敢于亮剑,可以借舆论的势,对开发商上下其手,对于财税部门来说正可谓是一桩不可多得的美事。
然而,央视的路线图还没有走起来,事情就起了新变化。也就是从2014年上半年,管理层已经开始布局重新拉抬房地产业,并陆续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于土地增值税清算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房子开发成本,并对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事已至此,没有人再去炒作“追究”土地增值税的税收责任了。“3.8万亿的税收”也不了了之,没了下文。反之,如果不顾大局,顶风犯上,继续纠缠土地增值税话题,就真有可能被追责了。不仅如此,2015年2月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5号),慷慨地送出一个税收“红包”:明确了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多项免征土地增值税政策事项。此前的2014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曾要求财税部门“抓紧研究完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交易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政策。”
2014年1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明确,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起草政策法规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严禁企业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坚决予以取消。另外,对电价水价优惠、财政奖励等其他财政优惠政策要逐步加以规范。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开展一次专项清理,清理重点是全面梳理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协议、备忘录、会议等文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而没有法律法规障碍的需报财政部审核。清理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底。
2015年5月11日晚,国务院紧急发出《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暂停此前部署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专项清理工作,对已出台的违法税收优惠政策不再“一刀切”取缔,而由各地各部门设立过渡期,逐步清理,“待今后另行部署后再进行”,已经实施的优惠政策,有期限的、有合同的按期限、按合同执行,已兑现的不溯及既往,没有期限的设过渡期,按照“把握节奏、确保稳妥”的原则进行清理。
清理规范税费优惠政策被紧急叫停,引发各界诸多解读。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结果;有人认为,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庞大的利益群体和复杂的利益关系,这是清理遇阻后的妥协之举;也有观点指出,此前部署的专项清理操之过急,管理层发觉后紧急纠偏。其中部分的原因来自地方政府曾经的承诺如无法履行,断崖式清理税费优惠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纠纷。过去的招商引资,很多企业正是冲着税费优惠来的,政府如果因为政策变化就不认旧账,不补偿企业损失,信誉将受损。而有媒体披露,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四川省省长魏宏曾就此向总理“诉苦”:清理税费优惠导致四川省410个正在实施还没论证的项目和290个已经签约还没实施项目停滞,涉及近万亿投资。李克强当场布置国办相关负责人对接,指出要正确理解清理税收等优惠政策文件,并让地方政府来把握、平衡。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阴阳差错,无需多么的神秘与莫测。现在的经济活动不仅体量大而且越来越复杂多变,尤其是资本市场。税收政策根本不能提前反映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滞后是它的特征之一,而非“先进性”。鼓励创新、干事,就要有“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所确定的:“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我们通过前面的三个故事或许能够读懂今天的税收逻辑。
税收政策根本不能提前反映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滞后是它的特征之一,而非“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