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举国++汪长虎++高俊兵
新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并进口主原料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在小麦上使用具有提高出苗率,苗齐、苗壮,抗涝耐渍、抗旱、抗冻,减少播种量和化肥使用量,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等效果。为了加快其在东风湖农场和周边地区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知晓新美洲星的使用效果,使其更快、更多、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神农公司在东风湖农场安排小麦新美洲星试验示范,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安徽省东风湖农场农科所试验田,前茬为大豆,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播种方式为机条播。试验用小麦品种为泛麦5号。试验药剂为新美洲星。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新美洲星拌种,小麦播种量比正常播种量减少10%,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1次新美洲星,每次用量为900 mL/hm2(A);新美洲星拌种,小麦播种量比正常播种量减少10%,基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10%,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1次新美洲星,每次用量为900 mL/hm2(B);不拌种,采用正常播种量播种(150 kg/hm2),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等次等量清水,基肥施用尿素270 kg/hm2、二铵300 kg/hm2(CK)。处理A、B、CK面积分别为0.33、0.33、0.20 hm2。
1.3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2012年秋种至越冬期,天气平均温度偏低,降雨偏少,冬后温度回升慢,小麦生长量不足。2013年4月6日气温突然降至0 ℃以下,对小麦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正处于幼穗分化敏感期的小麦遭受冻害,出现小穗缺位和缺粒现象。由于前期积温不足,成熟期也有所推迟。
1.4 栽培管理
2012年10月20日旋耕2遍,耙1遍。耕地前按方案要求逐个处理示范区施肥标准,机械条施基肥。示范区于10月23日机械播种,对照播量150 kg/hm2,处理A、B播量135 kg/hm2。播种前按试验设计进行,处理A、B以及大田示范田种子用新美洲星拌种。每50 mL新美洲星对水100 mL拌5 kg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现拌现种。对照不拌种。11月1—2日小麦出苗。2013年2月28日用75%的巨星22.5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除草。2013年3月1日追施拔节肥尿素150 kg/hm2。2月24日用20%井冈霉素粉剂225 g/hm2+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纹枯病。3月20日在小麦拔节期用40%氧化乐果1 500 g/hm2+新美洲星9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蚜虫。4月19日在小麦扬花期用40%多菌灵胶悬剂1 500 g/hm2+新美洲星900 mL/hm2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对照处理施药时不添加新美洲星液体肥料。试验示范小麦品种于2013年6月5日收割完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生长情况
根据试验示范要求,小麦播种后15 d和30 d,分别对试验示范进行2次基本苗调查。第1次调查基本苗,处理A为273万株/hm2,处理B为274.5万株/hm2,CK为273万株/hm2。第2次调查基本苗时,处理A为279万株/hm2,处理B为277.5万株/hm2,CK为283.5万株/hm2。处理A、B在播种减少10%的情况下,基本苗与对照基本持平,且出苗速度高于对照。
出苗后45 d调查茎蘖数和次生根,结果见表1。处理A茎蘖数为585万个/hm2,单株蘖数1.8个,次生根1.7条;处理B 585万个/hm2,单株蘖数1.9个,次生根1.6条;CK茎蘖数为570万个/hm2,单株蘖数1.8个,次生根1.5条。处理A、B茎蘖数和次生根略高于对照。
2.2 小麦产量情况
处理A产量7 550 kg/hm2,穗粒数35.3粒,千粒重45.2 g;处理B产量7 250 kg/hm2,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5.1 g;CK产量为7 100 kg/hm2,穗粒数34.9粒,千粒重44.9 g。处理A、B分别比CK增产6.3%和2.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新美洲星拌种能明显提高麦种的出苗率和出苗速度,促进分蘖和次生根的产生,麦苗健壮。在基肥减少10%的情况下,采用新美洲星拌种和喷施的处理,其小麦产量比对照增产,说明拌种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后期叶面喷施新美洲星能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千粒重,还有增加小籽粒光泽度、提升小麦商品性作用。使用新美洲星拌种和后期叶面喷施,能明显增加小麦产量,提高小麦生产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