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5-11-27 16:18于伟蒋成功李智王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大豆

于伟++蒋成功++李智++王敏

摘要 通过对阜阳市近年来大豆面积、产量、品种应用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等生产情况的调查,明确了全市大豆面积、单产、总产及其变动趋势,找出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建议,为促进阜阳市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参考。

关键词 大豆;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安徽阜阳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64-02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西部,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 ℃左右,无霜期220 d,年均降水910 mm左右。由于地处季风气候区,因此降水、温度等的年际、年内变化受季风影响较大,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由于传统的大豆生产与消费习惯,阜阳市是皖北主要的大豆种植区域之一,并有丰富的栽培和野生大豆品种资源。阜阳市现有耕地约56万hm2,“十一五”以来,大豆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市夏季作物总面积的1/3左右,是本区的大宗农作物,其中太和县为大豆生产大县,年播种面积8万hm2左右。

1 近年大豆生产总体概况

“十一五”期间,阜阳市大豆总产31万~36万t,平均产量1 800 kg/hm2左右。受夏季作物比较效益影响,大豆面积不断波动,总体呈缩减趋势。2006年大豆面积为18万hm2, 2007年下滑,2008年上升,2009年又下滑,至2010年为17.3万hm2左右。2011年和2012年种植面积又持续下滑,2012年较2011年减少15%,2013年14.7万hm2,2014年14.5万hm2。据目前农业政策和市场情况,以及近2年生产中由“荚而不实”或“症青”导致严重减产的不良现象,预计大豆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萎缩。如果大豆价格再继续走低,估计今后面积会减至13.3万hm2以内。

当前生产上大豆品种多、乱、杂现象已有较大改善,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由于种植效益低,技术应用不受重视,栽培管理粗放。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差。生态条件连年恶化,易受洪涝、干旱等天气影响,病虫害多发,年际间及同年不同地区间的产量差别较大。以上一系列问题致使该市大豆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平均产量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 800 kg/hm2。

2 2014年度大豆面积、产量情况及变动原因分析

2014年度阜阳市大豆种植面积14.5万hm2,与2013年相当。2014年大豆播种期雨水少,出苗不够整齐,苗期生长基本正常,但7月少雨干旱,植株明显矮小;而8—9月雨量过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渍害,病害偏重,青株较多;中后期日照不足,单株结荚数减少,成熟期普遍延迟,整体产量偏低。平均产量1 725 kg/hm2,较2013年1 905 kg/hm2减产9.4%,总产量减少10%以上。受国际大豆价格左右,我国大豆价格异常偏低,种植效益差,同全国大豆面积下滑相一致,阜阳市大豆面积也下滑[1-2]。据分析其原因如下。

2.1 比较效益低

本区夏季作物中大豆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玉米,据测算,其收益为6 750元/hm2,而大豆的收益仅为6 075元/hm2,二者相差达675元/hm2,比2013年差距又多了270元/hm2。随着玉米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大豆的竞争优势将更弱。

2.2 种植品种多、乱、杂

多年来,虽然新品种和新技术宣传、推广力度逐年加大,大豆新品种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在太和县等大豆生产大县应用的品种仍多达20余个,其中不乏套牌品种及少数严重混杂、退化品种。目前,农民购买新品种的意识有了提高,重复留种、品种群体混杂的生产田逐渐减少,大豆良种化是发展趋势。

2.3 管理技术粗放

大豆根瘤能固氮,长期以来,不施肥也有较好收成。但在当前地力被过度利用,大豆新品种耐肥水平和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再不科学施肥、优化技术,大豆产量将很难显著提高,这也是大部分新品种大田生产时没能使产量明显提高的原因之一。当前,花期追肥技术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另外,已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已陈旧,灌排不畅,大豆收成易受灾害天气制约,年际间产量变化较大。近2年,尤其是2014年,阶段性的旱、涝交替出现,原因不明的“荚而不实”或“症青”发生面积增加,造成严重减产,这一事实应得到重视,并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2.4 政府重视不够、缺少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一贯重视粮食增产,连年实行激励玉米生产的政策,一再扩大玉米面积,挤压大豆面积;单纯追求产量,没能认识到大豆不仅是人们必需蛋白质的最佳来源,还是提高食品质量的最佳保证。放任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外转基因大豆大量进口,受此影响,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价格严重偏离实际,却没有政府补贴,因此效益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在对待大豆与玉米竞争的问题上,不能仅从产量上简单对比,应从粮食质量及营养层次上综合比较和衡量[3-4]。主要粮食作物实行多年良种补贴政策,而阜阳市大豆一直没有实行,这对大豆面积的稳定和发展很不利。其实,良种补贴不但可以稳定面积,而且有利于优良品种推广,并带动先进技术应用,进而推动大豆整体生产水平的持续提高。

3 大豆品种及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3.1 生产上推广的品种

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要有中黄13等中黄系列,阜豆9号、阜豆9765等阜豆系列,皖豆24、皖豆28等皖豆系列,以及鲁豆、菏豆、徐豆、周豆系列等周边地区引进品种。其中,阜豆9号和阜豆9765是阜阳市农科院选育的中熟、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先后荣获阜阳市和安徽省科技奖励,近年来在生产上得到稳定应用,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其籽粒中等大小,百粒重17~18 g,一般产量2 400~2 850 kg/hm2。皖豆28为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夏大豆中熟品种,百粒重23~25 g,一般产量2 250~2 700 kg/hm2。中黄13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中熟品种,百粒重22 g以上,一般产量2 250~2 550 kg/hm2。阜阳市大豆曾经以中黄13面积最大,但近年替代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及中黄13抗性与种性退化,其种植面积大幅缩小。endprint

3.2 生产上推广的主导技术

阜阳市推广的主导技术有麦茬夏大豆免耕节本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花荚期追肥等技术。麦茬夏大豆节本高产栽培技术以免耕播种为主要措施。在大豆抢墒播种的较短时期内,小麦秸秆不易处理,部分地区烧后播种,带来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各级政府虽然一再强调并下了很大力气管控秸秆焚烧,但收效不大。2015年阜阳市部分地区在加大禁烧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应用宽行精量播种机来解决播种难题,收效明显。实践证明,新研发的免耕覆秸播种技术可解决烧秸问题,深受欢迎,但技术装备质量尚不过关,有待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服务区推广进展较快,配方施肥可明显提高大豆单产。太和县多年的实践证明,肥力中等田块采用花荚期追肥一项技术就可使大豆增产10%以上。

4 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小。从播种、管理、收获,到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政府部门对大豆品种、技术的指导与推广不力,对产品加工、销售的引导和服务不足。大豆虽被国家列为粮食作物,却没有相应的生产促进政策,目前大豆价格还在降低,种植效益依旧不高。大部分农民依然沿袭传统的粗放种植方式,基本靠天收获,致使大豆平均单产长期在低位徘徊,品种增产增收潜力没能充分体现,整体生产水平上不去。

4.1.2 大豆品种多、乱、杂。生产上不重视良种繁育及其提纯复壮,相关的宣传、指导较少。种子执法部门监管不力,种子市场混乱,部分种子公司套牌经营大豆品种,种子质量合格率低。生产应用品种不仅多,而且老,包括一小部分产量低、极早熟的地方品种,种子混杂、退化严重。

4.1.3 播种质量差,机械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大豆的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前茬小麦机械收割后,秸秆及残茬处理困难。播种质量难以保证仍是大豆生产的突出问题。播种行距窄,出苗不匀不齐,缺苗断垄。同时,精量播种普及率低,播种量偏大,浪费种子。

4.1.4 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大豆丰产最关键的在于水分管理,只要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可以保障丰收。但本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有的地方没有建设,有的年久失修,旱涝的关键时刻不起作用。

4.1.5 施肥技术不高。施肥意识普遍不强,且施肥技术不当。肥料种类单一,氮肥施用量大;土表撒施,肥料利用率低,流失浪费,并造成环境污染。

4.1.6 除草剂、药剂施用不当。常有不按药剂说明的剂量、规范施用,盲目加大剂量或减少用水量的现象,造成药害或防效差;滥用杀虫剂,不仅造成药害,还增强害虫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增加防治成本和产品农药残留等。而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如害虫天敌和频振杀虫灯等)在生产上已有应用,但未能推广普及。

4.2 主要技术需求

4.2.1 高产、稳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高产、稳产品种仍是生产中主要需求,特别是稳产品种。近年天气多见异常,病害多,田间“症青”多发,显示出多抗、稳产品种的重要性。

4.2.2 简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从选种、秸秆处理、精量播种、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到收获脱粒全程的效果好、机械化程度高、易于掌握的集成技术。当前生产上急切需要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免耕精量机械化播种技术。

4.2.3 大豆产业化加工技术。阜阳市是优质高蛋白大豆优势产区,年产大豆30万t以上。但是没有规模化的产业加工体系,若能引进加工企业,就地取材,挖掘大豆产品附加值,就可以更好地保证农民丰产丰收,发挥大豆生产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发展建议

针对本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当前亟需提高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5.1 尽快提高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是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和促进,不但要提高播种的机械化水平,还要提高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长远来看,前茬秸秆处理机械化尤其重要,宜优先发展。当前的土地流转政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促进剂,植保机械化及与之相适的栽培管理机械化技术是大豆生产效益提高的保障之一。

5.2 加强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制

针对生产和市场需求,加强科技投入和科研开发,尽快选育或引进能够经得住生产考验的高产、稳产新品种、大品种。同时,完善配套栽培技术,抓住关键,力求简单易行,易于农民接受和掌握。

5.3 大力研发高效生产管理综合技术

在“一控、两减、三基本”及“绿色增产增效”政策指引下,作物生产发展不能再遵循增肥、增药的老路子,要高产、高效,且对环境友好。

5.3.1 综合防治病虫害。大豆虫害的防治不能再单纯依赖化学药剂,应大力研发与推广综合防治。推行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发展物理防治,应用黑光灯或频振杀虫灯;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提高防治效率,尽可能减少农药用量。病害以预防为主,着重于选用抗病品种和轮作换茬等措施。

5.3.2 提高施肥技术。提倡施用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专用肥;科学掌握施肥时机和方法,做到化肥深施,平衡施肥,按需施肥,做到经济、高效。

5.3.3 提高中耕除草技术。机械与农艺相结合,研制简单、易操作的中耕机械,改进中耕技术,将中耕与追肥、除草相结合。加强农民培训,使之能安全、高效地施用除草剂。

5.3.4 完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在于水利。争取政府增加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基本农田沟渠配套,灌排通畅。

5.4 尽快实行大豆价格保护

建议尽快将大豆列入价格保护范围,实行补贴政策,保证我国非转基因食用大豆价格在6元/kg左右才有竞争力。只有大豆种植效益提高了,农民种豆积极性才能提高。

5.5 引进先进的大豆深加工企业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的大豆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大豆产品附加值,增加本地农民收入,促进大豆产业发展。

6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十一五”安徽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14年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14〕9号)[EB/OL].[2014-03-17].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fw/201403/t20140317_3815613.htm.

[3]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推介发布2014年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皖农科函〔2014〕130号)[EB/OL].[2014-02-17].http://www.ahyy.org.cn/Content1.asp?id=5595.

[4] 卢敏.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大豆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