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凯,熊才平①,吴瑞华,汪学均,丁继红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前景预判 *
杨宗凯1,2,熊才平1,2①,吴瑞华1,2,汪学均1,2,丁继红1,2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教育公平追求的目标。文章提出以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作为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模型。该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从资源配置效益、资源建设质量和用户使用效率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以市场竞争提升教育资源质量和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破解基础教育公平困局。
教育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技术
教育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和人才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基本要素,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自2002年开始,连续10年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呼吁全人类、全方位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教育发展严重失衡,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并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势必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和谐稳定。教育公平问题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认为“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2013年12月31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2014年1月1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七项重点任务之一,特别强调“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由上述可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因此,开展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全面研究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有助于整个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有着深刻的现实、社会、历史和时代背景。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大规模“普九”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并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注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和战略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期待。其次,将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纳入公共服务外包理论研究范畴,依据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和配置效益。现行以校为单位,以教师为建设主体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缺乏规模效应不说,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建设方面总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资源建设质量不能保证。第三,以“谁建设谁受益”的资源配置原则,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内均衡配置、区域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明晰我国教育资源非均衡发展成因,从资源配置系统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激励措施两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回收单个学校的资源建设权,“以县为主,省级统筹”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建设投资主体内部“区域内共建共享”均衡配置;而在资源建设投资主体之间,实现“区域间交换共享”优化配置。第四,拟实证证实网络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的有效手段。不改变区域教育资源投入总量,只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以信息技术解决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均等配置问题。以“用户积分反馈决定资源购买支付费率”的资源购买服务方式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以“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情况决定学校获取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的激励政策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探索“企业开发、政府购买、用户使用”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服务机制,催生教育资源建设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从而以技术手段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理论演进。从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报告关注机会公平,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关注公平正义并提出正义三原则,教育公平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在《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中开展影响教育机会的条件和因素研究,将教育机会均等演变分为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阶段;约翰·罗默在《机会均等》中强调教育机会公平是指努力程度相等的人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保证每个人拥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公平的第一要义[1]。梳理教育公平理论,大致可以将国际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划分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以及“第三条道路”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三个流派:新自由主义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以罗尔斯为代表,强调公平的核心是正义;新保守主义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贝斯特、丹尼尔·贝尔、里科弗、科南特等,提倡根据人们的智力状况来分配教育资源;虽然“第三条道路”是布莱尔为首的英国“新工党”的政治哲学,但其核心是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在坚持新保守主义的效率和质量追求的同时,应对弱势学校和学生给予补偿,让每个人对未来都有获得同样成功的机会”的教育公平理论观点[2],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针对不同的国情,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任务和解决途径不尽相同。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改革蓝图》,将实现“更平等、公平和公正”社会作为世界一流教育的关键,保证教育机会均等,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通向成功的公平机会;英国连续颁布《Delivering Results: A Strategy to 2006》《The Children’s Plan: 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和《Your Childs, Your Schools, Our future: Building a 21st Century School System》提出了2020英国教育目标,创造机会和消除障碍确保每一个人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凸显英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3];日本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全体国民均应按其能力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采取办学条件校际平衡、国家统一教学要求、教师资源定期流动以及就近入学和公平升学等措施,避免教育的地域差别、目标差异和质量差异,保障学生的机会平等[4];印度的教育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农村和城市居民教育之间存在重大差距,主要来自人口分布、社会和文化三个因素。印度政府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强调消除由社会阶层差异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更加关注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先后实施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计划(MDGs)”和“SSA集中资助计划”[5]。
教育服务均等化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指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更主要的是人人都应该面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公民应平等地享有接受均等的教育服务的权利,拥有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所获得的教育结果也是大体相当的。教育服务均等化具有公平性、公益性、均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包括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三个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为主,公平为先,质量为重[6];设置合理的基础教育结构,确定基础教育“最基本办学条件”的国家标准,保障基础教育投入及均等化;把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建立新型的城乡教育协调关系;建立完全透明的经费支出制度,科学合理的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保证教育资金的高效率使用;对于不发达地区,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支付,确保教育均等化。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教育物品和服务[7],加强财政政策管理,逐步在县域内,消除学校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继而在省域内消除差距。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填平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地区之间、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实现程度,是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和基础。坚持追求平等、尊重差异、补偿差距三原则,使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对公平状态,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前提[8]。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公平的原则主要有:获取均等、财政中立、成本分担、特殊补偿和贫富相济。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区域之间,同区域内城乡之间,同区域内的校际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9]。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政策与体制不完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分级管理的影响和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均衡等因素。解决区域、学校和人群差异的思路与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以针对性措施提升差异之底线的“成长性均衡”;二是形成强势弱势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建的“分享式均衡”;三是视差异为资源、以变革促均衡的“有效益的均衡”。政府适时政策调整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应全面、多渠道考虑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应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协调教育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在信息化环境下运行且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源。区域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应基于生态观深层次推进,实现共建共享、关注服务、关注效益。优化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策略主要有:优化区域资源库的内容和质量;成立区域性实践和应用共同体;分层推进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库;充分发挥区域的地域优势;加强与社会力量和周边区域的沟通合作。关于教育信息资源配置评价的研究主要有:构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建立了面向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基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进行评估。为促进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应当优化投入结构和整体配置效益,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优质的资源库;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一体化配置,达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市、区、校三级完善和实施政府调控、管理服务、规范标准、质量监控和表彰激励等一套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机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探讨了教育公平的研究趋势,分析了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不少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路等,对全面思考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有重大参考价值。但从破解教育公平困局,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域来看,还需要加强下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资源本身是一个整体,要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系统研究,宏观把握,综合治理。从文献来看,孤立对策性研究多,将教育资源配置作为一个系统性大工程来研究不足,导致研究结果凌乱,不能全局性解决问题。例如,在生均经费投入层面思考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而不从区域层面思考教育资源整体配置问题,无法解决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再如,在当前县域之间财政差异巨大的国情下,不强调省级统筹,不强化省级政府的责任,单从县域内要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也无法解决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二是综合考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范式的变革。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核心是人、财、物的配置不公。涉及到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若只采用归纳、演绎和推理的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则资源配置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实际可操作性欠缺。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投入的比例问题,不经过大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测算,盲目投入,必然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网络运行环境,或者信息化环境优良但没有教育资源运行的局面。三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已经引发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但在教育领域的影响甚微。这与教育行业“育人”的特殊性有关,而在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以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达成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该方面理论研究不足,实证研究欠缺。
我国基础教育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严重的非均衡特点。从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剖析有代表性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背景、特点、实现方式和前景预测,为以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寻求理论和实践依据。回顾我国实体资源配置和数字化资源配置两个不同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成就、典型案例、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基于大样本可靠数据,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重点从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配置理论及教育制度特征层面,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属地化教育财政、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变革领域中应用的滞后性、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与阻碍等因素促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理。为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预判可能的研究前景在下述三个方面:其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均衡、教育均衡与基础教育均衡基本含义,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与市场均衡理论中的资源均衡配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共政策选择,有代表性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个案及国际比较,以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前景预测等;其二是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历史回顾,包括实体资源配置与数字化资源配置的本质区别,实体资源配置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成就、典型案例、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数字化资源配置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成就、典型案例、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等;其三是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原因及机理分析,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影响,属地化教育财政与管理体制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制约,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与失衡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影响,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偏差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变革领域中应用的滞后性研究,既得利益集团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干扰研究等。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上的任何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因此,历史上的任何改革,首先应确立所要达到的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同理,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是什么?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吸纳国际最新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多维度研究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标准,重点研究并制订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总目标。建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各层次、各阶段评价标准,指导我国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走向均等化。
预判研究前景如下:
(1)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原则研究:“以县为主、省级统筹”组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理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原则,政府依据用户评价支付购买费率的资源库建设“评、建、用分离”原则研究等。
(2)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不同层面实现目标及评价标准研究:以“区域内共建共享”切实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目标及评价标准,以“区域间互换共享”努力实现区域之间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目标及评价标准,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研究等。
(3)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不同发展阶段实现目标及评价标准研究:追求机会均衡的初级阶段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目标及评价标准,追求质量均衡的中级阶段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目标及评价标准,追求结果均衡的高级阶段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目标及评价标准研究等。
发挥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异地存储与网络传输的特性,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投入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检讨并变革现行“校校建资源库”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采取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互换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策略(如下页图1所示),藉此达成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大幅度提升、建设内容极大丰富与均等共享受益群体大范围增加[10]。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推演“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互换共享”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科学性和推广的可操作性,在实证实践过程中凝练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路径与规律,推动教育公共产品优化配置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图1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域内共建共享、域间互换共享”模式
预判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换服务平台建设与结算系统研究,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商和教育信息资源用户间的协同关系,同一数字资源供无限网络用户同步共享的技术实现,用户身份认证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者的权益保护,教育信息资源用户使用积分计量模型,教育信息资源购买费率计量模型,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内购买支付与区域间互换结算支付系统研究等。
(2)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服务研究,包括:“政府购买、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理论,基于全科教材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开发策略,基于用户反馈决定支付费率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提升与服务质量改进,依据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差异决定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拨付标准研究等。
(3)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互换共享”服务研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权益保护与共享互换之间的矛盾及解决策略,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与互换的障碍因素,区域间教育信息资源访问许可,教育信息资源跨区域共享与互换服务体系与结算模式,区域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经费转移支付,区域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监管体系研究等。
“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互换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技术手段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理论研究层面可以证实,而具体到实证检验并推广,必须全面考虑实现的协调机制:如何通过动态调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比例,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效益?如何依据用户反馈决定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支付费率,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如何将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分作为拨付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的重要依据,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互换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为推进以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提高教育公平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提供支撑。
图2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
应从三个方面研究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
(1)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提升研究,包括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之间的动态平衡点,教育信息化发展各阶段划分及资源建设经费与环境建设经费分配比例,以动态调控资源开发经费与环境建设经费的资金投入策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实证等。
(2)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提升研究,包括以用户积分反馈决定资源购买支付费率的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服务基本理论,“用户反馈、按需付费”教育信息资源购买计量模型及实证,用户反馈决定资源购买支付费率促进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持续进化提升计算机仿真及实证,教育信息资源委托开发、招标建设与自建准入制度研究等。
(3)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提升研究,包括用户消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程度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投入理论,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与教育信息资源质量评价反馈关系,基于用户积分的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激励计量模型及实证,教育信息资源使用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划拨激励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提升计算机仿真及实证研究等。
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最根本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起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因此,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战略布局中,始终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基础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制度性的原因。若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取得成功,首先要破解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适应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政策及制度,特别注重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作用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让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享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公平享受良好基础教育的条件。
预判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1)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难点及破解,包括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不同利益群体间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不同类型学校间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均衡发展与特色办学关系的协调和处理研究等。
(2)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相关政策研究:包括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进程,缩小城乡之间学校数字化差距,加大“三通两平台”建设力度,缩小校际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异,推动“以县为主、省级统筹”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缩小区域之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研究等。
(3)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设研究: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资源配置标准化建没,实施规范化办学,制订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标准,建立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制度,推动“以县为主省级统筹”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财政投入体制创新,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效保障机制研究等。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堪忧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就是基础教育广大教师,他们有很好的教与学资源设计理念,却没有相应的实现技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只能做简单的PP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中又使用不当,学生已经对PPT产生厌恶情绪);二是目前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基本上按课题申报或补偿课时费形式,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只能让资源建设者获得一个声誉或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过高要求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不太现实。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将教育资源创新性划分为实体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两部分。对于数字化资源,健全“政府购买、企业开发、用户评价”市场导向机制,放手让市场“说话”,完全用经济手段控制教育资源开发质量。“用户使用反馈决定教育资源购买费率”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计费方式和教育资源建设思想变革,必将实现教育资源质量的整体提升。可以预测将有众多的教育软件公司介入教育资源开发,实现产、学、研、企、用相结合,催生教育资源建设的商业化运营服务。尝试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实行“市场归市场、政府归政府”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新模式,以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供学习者使用,必然涉及到学习者心理、校本特色等诸多因素。因此,研究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必须以教育理论为先导,首先要考虑到“育人”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已经引发诸多行业的变革,管理领域也不例外,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应确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则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工具、方法和过程均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管理理念也应顺势而变,并可能引发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从公共产品的稀缺性来看,基础教育经费、优秀教师、校产等实体资源总是有限的,以资源共享为灵魂,重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联手,系统研究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有限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区域内信息共建共享。在坚持“权益保护”的基础上,依据“购买使用”原则,在区域之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达成教育信息资源互换共享。从而直接越过省、市层面,在县域之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大规模互换共享。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借鉴信息技术对其它行业的革命性影响,积极探索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有限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资源建设实践上有所创新,符合教育资源配置的信息化研究趋势。
[1] Betts, J., & Roemer, J. E. Equalizing opportunity for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educational finance reform[DB/OL].http://escholarship.org/uc/item/0gq4z4m9,2014-10-10.
[2] Giddens, A. 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M]. Bristol:Polity Press, 2000.
[3] 倪小敏,勾月,单中惠.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英两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1,(6):37-43.
[4] 严平.均衡发展视野下的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66-70.
[5] Agrawal, T..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and urban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4, (34):11-33.
[6]胡祖才.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2010,(9):8-11.
[7] 吴景松,胡振鲁.重塑政府角色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2 (10).
[8] 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
[9] 姚永强,范先佐.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3,(2):70-76.
[10] 熊才平,杨文正,张文超.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 2013 ,(11):107-113.
杨宗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zkyang@mail.ccnu.edu.cn)。
熊才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管理(cpxiong@163.com)。
吴瑞华: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教育管理与政策(rhwu@163.com)。
汪学均: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w.xuejun@163.com)。
丁继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junruding@gmail.com)。
2014年10月25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ecast on Basic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ang Zongkai1,2, Xiong Caiping1,2, Wu Ruihua1,2, Wang Xuejun1,2, Ding Jihong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Co-innovation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 on Information and the Basic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Wuhan Hubei 430079)
Educational public services equalization is the goal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research. Taking balanced alloc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basic education as a critical point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taking the full advantage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model for balanced allo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Us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n-depth study of service equality mechanism for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user efficiency. This research breaks through the dilemma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by improv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quality via market competition and balanc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Equalization;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434
A
1006—9860(2015)01—0070—07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础教育公平实现机制与服务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71433004)、“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法、路径与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71273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熊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