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海,饶 红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
刘和海1,2,饶 红2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也经历了探索、发展与冷思考状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通过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又让我们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对全国十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和全国本专业研究生招生与就业情况做了深入的统计与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安徽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个案以及近十几年来的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研读,分别从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三个维度在现状与现实中探究本学科建设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分别就专业目标的时代性与前瞻性,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特色,学科内涵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及专业特色的技术性与融合性四个方面做出了理性思考,旨在推进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特色化。
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教育
学科是隶属于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科学分支下且结构相近的知识子系统的集合[1]。学科建设是以学科为建设对象,对学术队伍和学科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2]。教育技术学学科是连接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该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它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教育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然而,全国设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从2008年的224所到2012年的173所[3],截止到2015年4月,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只有142所[4]。院校数量的逐渐减少,一方面有现实的“扩张之后沉寂”,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解决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
教育技术学学科是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是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5]。学科的分门别类,是为了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怎么样,可以根据教育技术招生与就业现状、培养现状和课程设置现状三个维度进行调研。同时,以安徽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为例,更加清晰的反映出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个学科招生与就业现状是该学科建设的好与坏最直观的反映,研究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它的招生与就业现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
1.本科招生与就业现状
(1)招生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情况,我们分别从全国143所师范院校中选取10所高校(2015年全国师范院校排名前15名)进行调研,其中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5所(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东北师大),省属重点师范院校5所(西北师大、华南师大、浙江师大、南京师大、安徽师大)。在作为样本选取的10所高校中,重点师范院校的招生情况最近几年相比于省属院校要平稳,从2014年开始除了招收免费师范生外,还加入了农村自主选拔录取,但省属院校招生规模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为了更好地了解招生情况,我们又以安徽省所有涉及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招生的师范类高校为例,全面调研其招生情况如下: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是最早招生的,于1987年开始专科招生,1993年招了第一届本科,规模都在40人左右,到2003年时规模达到了100人,此后每年大约在60人左右,到2012年已经开始停招。而安徽省内其他高校在2002年才相继开始招生,到2006年达到最高峰,全省共招收390名本科生,其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全省只有安庆师院(45人)和淮北师大(40人)二所院校坚持招生,而到2014年,安庆师院也停招,整个安徽省只有淮北师范大学招收40人,具体招生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招生现状
(2)就业现状
通过网络调研,作为样本选取的5所重点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基本都在100%,5所省属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率也都基本在9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率高低程度,我们又对安徽师范大学的平均就业率也做了一次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3-2014年就业率统计
安徽省是我国中部一个人口大省,截止2012年底,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102.3万人,研究生4.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在全省本科生招生人数处于上升的情况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数急剧下降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但从图2中不难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仍然是比较乐观的。
2.研究生招生与就业现状
(1)招生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33%,其中招收博士生6.38万人,招收硕士生47.44万人[7]。通过对全国的32个省、直辖市直属师范高校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近三年的招生的详细统计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
从图3中可以看出,从2010年至2012年这3年中,学术型硕士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而从2013年开始,学术型硕士的招生人数又开始迅速增加。从2010年至2014年这5年里,专业型硕士的招生人数一直在呈直线式增加。但在统计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的时候,也存在实际招收的人数没有达到计划招生的人数。
对于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博士研究生招生较早的几所是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西北师大、东北师大、南师大、山东师大、天津师大九所高校,最近几年以上各高校博导人数逐渐增加,而招收的博士人数变化不大,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的人数也较为平衡。
(2)就业现状
通过网络调研,样本中10所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率各校均能达到100%。多数从事于教育行业,相当一部分人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力资源培训、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行业。
综上所述,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现状不难看出:本科生招生情况相对比较困难,不容乐观,同时,由于没有充足的本科生源,硕士研究生招生也存在部分高校招不满的情况。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论是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业率都比其他传统学科平均水平要高。
1.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通过对前面所述的国内10所师范院校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调研,得到的部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现状如下页表1所示,省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现状如下页表2所示。
表1 五所部属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及就业去向[8]
表1样本分析: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所在院系的比较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各校分属的学院差异性较大,分别为教育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大)、传媒科学学院(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华东师大)、理工科基础教学部(陕西师大)。
(2)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比较
五所高师院校中,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和华东师大的培养方向一致,以师范类为主;北京师大的培养方向与其他四所高校不同,分为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工程两个方向。
(3)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表2 部分省属重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及就业去向
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涉及领域广泛,五所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差异明显(如表1所示),这也真实反映出所在学校不同学科专家联合办学的特色所在,切实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魅力与生命力。
(4)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就业去向的比较
对五所高师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就业去向调查统计后看出,由于上述的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不同,各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也是各不相同,各显神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育技术学师范类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这也切实体现在其学科教学法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中。
表2样本分析:
(1)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比较
上述五所省属重点高师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基本以师范类为主,但是可以发现在其培养方案中专业内部也存在有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培养方向,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教育媒体技术应用以及教育软件工程。
(2)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描述的比较
虽然上述五校的教育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在于主要的目标还是要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以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3)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就业去向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述五校的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校园信息化管理人员;各类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资源建设,教育产品开发,网络教育与培训,教育影视节目制作等;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综上统计,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师范类,也包括小部分的非师范类。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下从事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和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9]。就业去向主要是各级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行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人员;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2.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通过对全国的32个省、直辖市直属师范高校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专业方向进行网络调查,得出目前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现状
图5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的方向还是比较集中的,也在目前我们专业设置的五大模块之中,其差异主要是研究生阶段教育技术中新技术、新媒体应用占的比重较大,而博士生研究的重点在网络与远程教育方面,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研究的对象还有课程建设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而博士生研究的对象可能更多的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层面。
1.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通过对上述1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调研,可以看出各高校基本都是师范类的培养方向,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基本相同。其专业课程一般都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类别归纳起来一般有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课程、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四个方面[10],具体如下页图6所示。
2.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
通过网络调研,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个部分,其中专业课课程又有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两个部分组成,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专业选修课。根据上面研究方向,其专业课课程设置如下页图7所示,各方向课程有很大的交叉性。
图6 师范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图7 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国家相关部门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中教师培训。具体政策如下页表3所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文件,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表3的内容进行精炼以后,可以得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的演变过程,具体如图8所示。
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的演变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一是出台这些政策文件的机构级别越来越高,从教委文件到教育事业发展报告,再到国务院,然后到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体现出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二是文件精神中,中小学从早期的强化计算机教育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国家教育也从利用计算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到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专业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三,从这一系列的文件内含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过去十多年,我国基本走上了一条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人们感到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11]。教育信息化是目标和结果,教育技术学科的改革是手段和桥梁,目标对手段起着指引作用,桥梁的好坏也会反作用于结果。在进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同时,把握好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推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8 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演变
表3 国家政策文件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的表述情况
2012十八大报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急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繁荣与发展背后也不乏质疑、抱怨和指责。通过调研,我们虽不能深入本质,但对于学科建设层面,也不难发现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瓶颈。
1.学科理论体系需要更进一步凝炼
学科是由若干个科学理论构成的理论集,一个学科必然具有一定的理论逻辑结构与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又包括了学科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文化等,这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个课程组织,需要一定的课程群与理论体系结构。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都应包括学科的意义与作用,回答“为什么”问题;学科的基本原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运用该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回答 “怎样做”的问题[12]。综观各高校的课程结构,虽然分了几个方向,但在课程内容衔接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师范类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课程可能满足基础能力的培养,但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与三大传统学科(语、数、外)相比,明显不足。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缔造者与建设者,关注学科独有的知识特征和“学科体系”,需要思考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符号形式以及不同的学科意义空间和课程表征方式。
2.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充分考量实践需求
审视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多数院校将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表述不仅缺乏专业性,更不知道专业“何去何从”?相比之下,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相对来说就比较明确,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表述为“懂得基本的语言学理论,了解中外文学和语言发展的基本轨迹,掌握教育和文化管理的一般原理等[13]”。同时,“国外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对较具体,且能充分考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4],如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能力,使教师能够在课堂环境中有效使用技术等”。
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科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确定了教育技术学科实践的方向,实践是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唯一桥梁,如果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对社会需求充分考量、缺乏对学科方向的因地制宜,容易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千校一面,专业替代也是指日可待。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理论泛化,实践的技能 “纸上谈兵”,开发的资源 “水土不服”等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多借鉴美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他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上体现着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课程的结合,努力寻求学生、社会和学科之间的最大统一[15]。
3.课程内容更新需要与时俱进
从20世纪初的视听教育到70 年代的教学设计,到80年代的远程教育,再到90年代的网络教育,再到如今网络、移动、泛在的智慧教育,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教育技术学科的范畴与服务的对象都在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也从原来的电声走向多媒体、从幻灯走向在线、从教育专题走向慕课、微视频等。技术形式在变化、技术融合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巧也会变化,导致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育培训等内容也应该随机变化。与此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走向了“自主、协作、探究”等形式的混合学习。然而,在审视当下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时,存在实践能力上的断裂。所以,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迟缓,课程设置多年不变,讲授内容更新缓慢,只是在枝节内容上纠缠、重复等。同时,新媒体、新技术也没有像大家所倡导的那样引起培养方式的变革,更没有看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在学习领域的全面发生[16]”。
学科建设从纵向来说,既包括学科体系建设、学科群建设,也包括专业建设;从横向来说,既包括研究生教育,也包括本科教育[17]。学科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服务的。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领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具体可以从专业目标设置、课程设置、知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新技术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
1.专业目标的时代性
专业目标是课程有效组合的前提,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采取专业模式,专业目标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18]。拉尔夫·泰勒认为专业目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来自科学专家的建议,一个是来自学生的需要,一个是来自社会生活”[19]。学生需要的是毕业后能帮助自己找到工作的知识,社会需要的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用性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时代来讲的,换句话说,专业目标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科学专家在考虑实用性的同时,更多的考虑的是这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要想一个专业能够经久不衰,那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既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也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专业目标具有前瞻性。
学者桑新民教授认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史就是技术介入并影响教育的历史”[20]。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伴随着视听媒体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专业,它的介入媒体从幻灯、投影到电视、广播,再到计算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85%人口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和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从各高校的专业目标中很难看出本专业建设目标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程度。21世纪的到来,也是网络与信息时代,大学“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成为必然,基础教育中的“淘课”现象正演绎着学生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教育公平在今天地球村的信息化环境下也成为必然。同样,本学科建设目标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践、实验项目都应该培养学生如何适应基于网络的教育与学习,教育技术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泛在学习中展现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使命,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使命。
2.专业目标的前瞻性
为了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前沿性,笔者对中国知网电化教育选项下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本学科五个研究热点问题,分别是教育信息化、微、智慧环境、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翻转课堂。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信息化、虚拟社区、虚拟实验、大数据、教育云、游戏化学习、3D打印;微:包括微学习、微视频、微课程、微资源、微型学习资源;智慧环境:包括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包括MOOC、MOOCs、慕课。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热点统计
根据以上研究热点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目标应该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适时的调整与偏向,能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是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他(她)们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线实践者,是教育信息化的高层管理者和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为避免培养方向众多、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结合研究热点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能力和职业定位如表5所示。
表5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1]。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考虑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课程开设的合理顺序;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和技能结构等[22]。
1.规范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AECT94 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3]。从调研结果来看,各个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在围绕该定义的五个范畴来开设的同时,还增开了一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一般来说,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2003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多次研讨,得出8门主干课程,分别是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上述8门课程以外,教育技术指导委员会推荐了其余10门主干课程,分别是: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教育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远程教育应用[24]。这10门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办学点选取其中的5门。
2.打造专业培养特色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泛,专业特色不明显。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通过对前面的十所高校的调研统计,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科学学院、传媒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这三种学院的性质与教师背景具有较大的差异,相对交叉学科来说,各自有较大的优势。在培养教育技术学通用人才的基础之上,各高校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特色。各高校应该围绕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打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不仅强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更加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知识的创新能力。打造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围绕信息技术教育、数字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影视创作这三个特色方向,设置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合格的教育技术人才。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难看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是既要有理论支撑又需要有动手能力的岗位,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学生在学校培养阶段就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领域与实践领域相结合,以知识为指导,用实践来检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1.夯实理论基础
李克东教授以美国AECT 94定义为基础,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5]。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从该定义的由来,到定义中给出的学科重点,都需要专业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作支撑。从目前各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技术基础课程也能看出,基础理论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理论是研究的基础,是进一步走下去的指导方向。夯实理论基础,指导教育实践,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的21世纪新人才。
2.强化实践培养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纸上谈兵,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蛮干。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专业技能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在掌握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实践机会,对于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意义。通过调研,各高校均采取不同形式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例如华南师大在2008年就提出了“课程实验教学、校内实践创新、校外平台扩展‘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也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从学校内扩展到学校外[26]。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性质,从职业定位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分别强化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与培训能力)、数字教育媒体(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教育软件工程(教育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化教育环境(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能力模块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在南京师大,却以平面作品设计训练、二级考前强化训练、影视作品制作、信息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动态网站设计开发、教育游戏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七个具体的实践项目作为学生的选修学分,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四个以上的项目。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毕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所以,根据教育技术教指委文件精神,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加大实验课比重和强化实习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和学院背景,制定一系列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ME(多媒体教育)项目活动”。如:微视频(微课)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或平台开发)以及教育资源挖掘等,形成“社会需求—ME项目制定—多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专业能力与知识领域、实践领域的对应关系
专业能力是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毕业生的工作性质及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与培训能力、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教育软件开发能力和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能力四个方面。
根据教育技术专业能力要求,结合学科特色,得出专业能力与知识领域、实践领域的对应关系,具体如图9所示。
图9 专业能力与知识领域、实践领域的对应关系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日常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政策引领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同时,教育技术专业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桥梁,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落实。结合上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来看,其专业性与本科生的界限不够明晰,也没有很好地体现高学历的培养特色。为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以及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融合。
1.专业思维要确立正确的“技术观”
以视听媒体的应用为标志的视听媒体教育技术结束了漫长的“口耳相传”的传统教育技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向信息化教育技术迈进。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来看,它每一次质的飞跃,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新的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技术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这并不代表技术可以解决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在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教育技术要树立正确的“技术观”,“技术决定论”和“技术否定论”都不可取。把新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是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诚如徐福荫教授所提出的,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采用“职业定位、能力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创新训练体系”于一体的技术路线开展研制,强化学生对新技术掌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能力本位、知行并举”的技术观。技术是直接应用于实践的,而科学则是对技术及其与实践和理论关系的一种冷静、清醒的反思[27]。树立正确的“技术观”,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技术的运用,从而推动教育技术新的发展。
2.培养过程注重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从AECT94定义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资源,所有研究都应该围绕教和学的活动来展开。新技术要更好地为教育技术服务,首先必须做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首先,从教育学视角把握本学科的教学设计思想,不是单纯地技术运用,而体现了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排斥技术至上论中的技术万能,只要掌握技术,就可以做好为教育服务或为教育所用的思想,而是要思考技术与人的无形的结合,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教育与技术的结合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要有教育理性的指导,又要有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时代,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是整个信息技术(还有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展现,是技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中的问题解蔽。其次,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教育学理论同样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从技术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认识教学过程,从过程中寻找规律,又通过规律的运用来优化教学过程。可以说,教育技术学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这五个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学的支持。第三,技术与教育走向融合,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从头到尾灌输式的教学,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而是运用新技术创设情境,通过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实现探究式教学、协作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等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教育技术学学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手,推动教育持续向前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前沿性与技术性,这应该反应在学科建设目标上。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伦敦“数字奥运”的四个屏幕(PC机、手机、iPad、数字电视)终端传递奥运内容的启示,构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今天的教育是教师、媒介、学生之间发生的,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与学生。媒介在教育中的中介功能发展,依靠的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与引导,在教育理念中解蔽技术应用,在应用技术中消解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新技术应用,在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展现技术价值。
纵观教育技术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学科的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依然缺乏重点的突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特色,特别是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可以尝试实行导师制和完善的社会实践。然而,在教育事业前进的道路上,教育技术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技术的发展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发展是对人的能动性的改造,人为了生存又必然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想要获得新的生命必定要借助于技术的手段,来实现质的飞跃。
[1]高利,李建红.以“知识”为中心的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J].新课程学习(中),2013,(7):8.
[2]张育林.关于院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10-12.
[3]杨改学.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路在何方[R].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2012.
[4][10][23][24]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
[5]凤凰网. 中国大学信息查询系统 [DB/OL]. http://app.edu.ifeng.com/college/major/73,2015-03-01.
[6]王伟伟.安徽高校在校生去年突破一百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6%[N].合肥晚报,2013-03-25(02).
[7]刘晓霞.我国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8]贺明华.教育技术学科本科培养方案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9]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02).
[11]周由游,施建国.技术推动学习的新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54-58.
[12]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6,(7):56-61.
[13]山东工商经济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书[DB/OL].http://www.sdgsjjxy.com/ysw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2009-03-04.
[14]马晓玲,刘美凤.美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3):113-120.
[15]周彩霞,宋继华,张晓英.美国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3):85-88.
[16]卢强.审视与守望:教育技术学科亟需面对的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4,(7):42-49.
[17]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2-15.
[18]何琼.专业·专业目标·专业特色与专业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20-22.
[19]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60.
[20]颜士刚.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10-15.
[21]郑庆华,党亚娟,崔瑞锋.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70-73.
[22]朴姬顺,张萍.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6):174-176 .
[25]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6]徐福荫等. 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3.
[27]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9):26-35.
刘和海: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与媒介素养(liuhehai1997@163.com)。
饶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与媒介素养。
2015年3月3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Liu Hehai1,2, Rao Ho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has experienced exploration,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National Outline for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2010-2020)make clear that“simulating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ith ICT in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 Anhui Province and study 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y in China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we make the statistics and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lan,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and graduate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in ten college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hen we explore the problem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from the direction,goals and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made four rational thinking: age and forward-looking of professional goals,standard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notation, technical and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We hope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education technology subject to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and characteriz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ical Education
G434
A
1006—9860(2015)06—0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