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龙,李亚红,郭桂英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要素特质与学习方式*
詹青龙,李亚红,郭桂英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学习是国家和社会成长的根本要素,社区学习化是当代学习型社会的新常态,构建高质量的混合型学习社区是形成创新型社会的基石。本文从媒介环境学视角对学习型社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构成,提出了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具有混合性、生成性、多模性、视导性、生态性等特征,从感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两方面探讨了非正规团体式学习、非正式移动性学习、非正规实践交互、非正式虚拟训练等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学习方式。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泛在学习;终身学习
学习是国家和社会成长的根本因素,社区学习化是当代学习型社会的新常态,是形成创新型社会的基石,因而迫切需要关注高质量、全媒介、混合型的学习社区建设。然而,目前的学习型社区建设主要停留在“营造社区学习氛围、建设社区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1]等非媒介层面,忽略了现代媒介环境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性。因此,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着重分析媒介环境下学习型社区的要素特质和学习方式,为形成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氛围的混合型学习社区敦实基础。
基于不同的认识,学习型社区的理解各有侧重。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视角:一是目的功能视角,主要从学习的动力、目标和实体性社区学习环境的营造来定义。例如,欧洲终身学习计划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一个城市(地区、乡镇)的发展超越了提供公民所需教育与训练的法定权责,进而透过提供学习机会,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参与性的、具有文化与经济活动的环境,以提高全体市民的潜能”[2]。二是结构要素视角,主要从学习型社区的组织布局和构成要素上进行分析,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协调社区内部的管理机构、制度体系以及学习资源。例如,学习型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依托,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通过开展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来促进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高的社会共同体”[3]。无论是目的功能视角,还是结构要素视角,在对学习型社区进行定义时,都忽视了新时期媒介环境对学习型社区的影响,忽视了学习型社区创建过程中泛在学习的体现。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学习型社区是指由实体社区和以其为基础构建的网络社区混合而成的全媒介学习环境。这种学习型社区以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为目标,以虚实社区及其媒介环境为外部条件,实现居民学习自主化,提高社区人文素质和社会感召力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甚至在社区道路上,社区居民都可进行有意或无意的移动式学习,实现无所不在的泛在学习。同时,经由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在社区中深化终身学习,可把学习融入到居民成员的生活之中。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建设,可保障居民的终身学习条件和基本的学习权利,并为学习的可发展性和创新型社会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是在社区范围内,一切可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符号和内容的综合,它旨在以社区媒介结构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和生活信息,从而对社区居民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产生影响,强化居民持续学习的意识。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由内容环境和工具环境构成,如下表所示。学习型社区媒介内容环境是指社区中媒介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文字(代码)、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媒体形式,以及符号、手势等内容形式进行传递。学习型社区媒介工具环境是指包括手机(电话)、电脑、报纸、电视、广播等在内的社区媒介表现形式,它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学习型社区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型社区中建立良好的媒介内容环境和工具环境,可实现社区居民之间媒介内容与形态的共感,畅通社区学习的路径,分享学习和交流情感,形成强大的社区学习力。
学习型社区媒介工具和内容环境双向细目表
在当代社会,学习型社区境遇全媒体时代,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除了具有学习性外,也变革出自己独有的特性,主要包括混合性、生成性、多模性、视导性、生态性等。
1.混合性
学习型社区中的居民大多习惯了传统环境的学习方式,但作为现代化的社区居民,特别是网络媒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因素的条件,他们迫切需要尝试并学会融合网络社区学习和真实社区学习,将混合学习提升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4],以形成混合化学习社区来促进终身学习。混合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5],而就媒介环境下的混合化学习社区而言,按照混合学习因素的分类[6],可将混合型学习社区媒介环境理解为社区学习理论(理论指导)、社区学习媒介(工具运用)、社区学习对象(学习者)、社区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社区学习情境(学习空间)等因素的混合。
2.生成性
学习内容的生成性是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基本特性,是形成终身性、泛在性学习社区的关键。尽管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以学习为目的,但这种学习不同于正式的学校学习,它以问题情境和活动认知为导向提供给居民生成式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为导向来生成学习内容,是指在学习型社区媒介工具环境呈现的讯息基础上,居民原有的知识结构未能理解现有的讯息内容,需要创设学习化问题情境来达到认知的提升,并注重居民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以活动认知为导向来生成学习内容,则是基于个体行为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以学习型社区媒介内容环境为认知资源,在动态交互的基础上得到技能体验的提升。
3.多模性
新时期媒介环境的发展,使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数据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今已不是由纸质媒介、广播媒介主导的时代,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在于多媒体网络上,丰富了社区媒介信息呈现的内容,丰富了社区媒介信息的呈现方式,使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体现出数据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模性,给社区居民带来活化的多模态学习环境。一方面,社区媒介信息传输的物质形式不同,决定了媒介具有时间、空间和感知的偏向性,比如社区电子信息在社区网络中传播;另一方面,同种讯息在不同媒介上的传播方式不同,决定了居民可选择性地获取到不同媒介信息。
4.视导性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视导性是指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即视导性学习服务。社区媒介信息的复杂性和多域性分布,容易导致居民学习讯息的迷失,因此视导性学习服务在学习型社区中则更具突出,它能以外显的形式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利用社区媒介的“冷”“热”之分,可增强社区学习服务的视导程度。冷媒介清晰度较低,需要社区居民参与到媒介中进行交流,补充媒介信息。比如社区电话或电视等,传播的语音或画面清晰度较低,需要参与者及时补充相应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与者与媒介工具之间的联系。热媒介则是“清晰度较高的媒介,它提供清晰度较高的一揽子信息包,并不需要观察者参与补足信息”[7]。比如社区报、社区广播等,它们使用“热性语言”和“热性文字”转换成视觉或听觉信息,能非常完整清晰地呈现服务内容。因此,可在学习型社区中增加热媒介的建设,可增强社区居民的学习参与程度和对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认同。
5.生态性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结构状态[8]。学习型社区媒介作为环境的存在,关注的是它从文化、生活、学习等方面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而媒介生态化则注重在这种影响过程中存在的互动状态,它“是一种系统的发展观,要求系统内的各组成部分既能保持共生的关系,又能在竞争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保持共性,终极目标是让系统内的各部分都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9]。一方面,在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下,社区居民可与媒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生态化螺旋演进;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可通过选择、评论、提交等与其他居民进行生态化交互,加强居民间的学习交流,也有利于社区管理者对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管理。因此,可从生态化的角度变革媒介环境在学习型社区中的交互影响,形成如图1所示的生态化循环结构。
图1 生态化循环结构
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因此可通过分析社区内居民的学习方式来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方法,下面主要从感知方式、行为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学习方式
社区居民的感知意识和心理学习趋向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感知方式的学习是指在听、说、读、看等感官的作用下获取知识的一种内在学习方式。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感知学习方式,主要有非正规团体式学习和非正式移动性学习。
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下的非正规团体式学习,是指在社区决策人员的组织下,将学习融入到社区活动,“它没有明确的计划,但含有重要的学习因素,其学习者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目的或意向”[10]。非正规团体式学习,是从直观的视听感知上获取间接学习资源,并存在教学的四要素:传播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接收者,它们之间可相互转换,如图3所示。
图3 非正规团体式学习的四要素
在社区宣讲活动中,专家学者是知识的传播者,社区居民是知识的接收者,社区广场或活动中心是学习环境,社会或社区问题是学习内容,但这种方式没有较好地体现社区居民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条件下,当社区居民由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与接收者进行反馈交流,可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另外,社区讨论活动也属于非正规团体式学习,即社区居民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合作活动。它要求社区居民在固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口语表达和听觉感知获得开放式主动学习。
讯息泛在化的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下,非正式移动性学习主要指在无意中获得的视听感知。一方面,它包括利用手机、电脑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指利用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中泛在化的媒介工具环境,结合视听意识,自定目标获取学习信息。社区内的移动式感知学习可认为是随机进入式学习,于是非正式移动感知学习,决定了社区居民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具有非固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社区居民的非正式移动感知学习,需要考虑两个外部因素。一是社区内部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网络作为新时期重要的媒介工具,在社区居民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也为社区居民在终端的学习提供了网络根源。社区居民的移动网络学习,是指在信息化无线网络媒介环境下,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行为,以此来感知间接知识经验。在此条件下,社区居民属于非正式学习群体,在丰富移动网络学习资源的同时,需要考虑社区居民对学习资源的理解转化程度。因此,可从个性化服务角度出发,为社区居民配送与之兴趣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从学习动机角度提高学习效果。二是社区内泛在化的媒介环境的合理配置。媒介作为环境存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媒介工具和媒介内容,感知最大化的学习资源。社区居民可通过对社区中媒介内容的听、说、读、看等感知方式的学习,在理解社区媒介信息的同时,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社区问题的能力。以媒介为学习工具来感知媒介信息资源,是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下的主要内容,构建良好的媒介环境模型,实现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经过肌肉收缩的机械操作和不断强化获得的。但这里的行为式学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感知获得心理学习趋向后,由外显的操作行为表现并获得学习的一种行为活动,同时,在行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知相应信息,从而形成学习链,如图4所示。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行为学习方式主要有非正规实践交互和非正式虚拟训练。
图4 行为学习方式
社区活动组织是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社区活动组织可加强居民间的信息沟通,形成社区家园感,因此社区居民可通过合作的实践交互活动获取直接学习经验。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的非正规实践交互学习,是指在媒介环境活动条件下,社区成员个人或社区团体,以躯体操作为主要外显行为,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在获得初步的信息感知基础上,通过形成实践社区[11],来共享知识,获取直接学习经验。当社区中出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实践交互得到解决,这种交互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交谈,还包括隐藏的暗示交流。沃克把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作为行为学习方式,认为社区中出现的情况都可当作学习问题,将学习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成为社区学习的根本方法[12]。因此,可在动觉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或集体实践活动,累积知识和学习经验。
非正式虚拟训练,一方面是指以虚拟现实媒介或网络为基础,在用户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居民的肢体运动而获得的虚拟训练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包括利用信息技术人为创造的逼真虚拟情景,使社区居民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13]都能在无意识中感受到情景的真实性,并做出行为反应的体验式学习。社区数字电视能够支持虚拟现实和情景创设功能,也为社区居民的虚拟训练学习方式提供了外在条件,但若要在社区中得到广泛普及,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
媒介环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学习型社区居民参与文化的生活方式,新的社区媒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社区学习方式和参与形式,从而提升社区成员的深度参与。构建良好的混合型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可增强社区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深化社区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理念,加强社区家园意识。目前,国内学习型社区建设有了初步成效,但实践活动的创设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主导媒介的作用,结合多种媒介形式构建良好的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
[1]郭桂英.职教师资能力提升的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4,24(3): 43-47.
[2]郑淮.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问题及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92-95.
[3]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4]王阿习.基于虚拟实验室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7):96-102.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6]詹泽慧.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7]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邵培仁.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35-144.
[9]崔保国. 理解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的展开[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2015-01-01.
[10]高慧敏等.成人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认证初探[J].教育经纬,2011,(25):83-84.
[11]Tineke. Situated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Evaluation of Coercion in Psychiatry as a Case [J]. Evaluation, 2007,13(1): 32-47.
[12]Julia Storberg-Walker. Wenger'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Revisited: A(Failed?) Exercise in Applie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ory-Building Research [J].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2008,10(4):555-577.
[13]李芒. 信息化学习方式[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詹青龙:博士,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qlzhan@126.com)。
李亚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liyahong12345@126.com)。
郭桂英:硕士,讲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35123650@qq.com)。
2015年1月6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Learning Community in Media Ecology
Zhan Qinglong, Li Yahong, Guo Guiy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Learning is a fundamental fact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community learning is the new normal during the current learning society. Building a quality learning community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ociet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 analyzes its compon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ization, productization, multi-modulization, visualization, and ecologicalization. Through two aspects of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learning methods of community are explored including irregular group learning, informal mobile learning,irregular practice interaction and informal virtual training from the media ecology.
Learning Community;Media Ecology;Ubiquitous Learning;Lifelong Learning
G434
A
1006—9860(2015)06—0047—04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习型社区媒介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YJCZH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