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彩云
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负有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因而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随意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现代社会,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全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特定一代,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R.Walson)这样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类型的人。他的观点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可见后天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教师起着指引的作用。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谁来造就具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呢?当然是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和称呼。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的重担落在了教师的手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师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材呢?
有人认为,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这实在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厚积薄发,对所教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左右逢源。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有希望。否则,自己教的学生均不如老师,一代一代这样恶性循环,这个国家或民族岂不是要灭亡了吗?
也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以一个大学生为例,他一进校门所学的知识,到他四年毕业后走出校门,至少有20%的知识已经过时了,被淘汰掉。同样,一个教师如果不常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若干年以后,他所学的知识不仅不实用,而且还有很多是错误的,如果他以这样的知识教授学生,那他就不是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向花朵浇灌毒水。
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我们的小溪早日能聚成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