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红
摘 要:经济新常态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握发展态势,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以自己独特的人才优势,引领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指出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法治经济新规则,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赢得市场先机。
关键词:国有企业 员工队伍 整体素质 人才培养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05-02
新常态下,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靠过去那种简单的低成本赚取高利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国际化、高科技、信息化将作为主要发展特征深刻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催生新的业态,衍生新的盈利模式,引领企业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转型升级。在新的形势下,能够拥有一大批真正具有创新活力的、独具一格的技术人才,才能抢占先机,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从而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税收等方面孕育新的创造力、竞争力,融入国际市场新趋势,夺得市场话语权。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也是摆在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面前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领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这一理念,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培养人才、挖掘人才,引进人才,找准新经济增长点,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在本文中,笔者拟对如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人才的作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相关人士对人才问题更多的关注。
一、人才——一个永远需要国有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必须依靠海量的信息、技术与知识等全新的要素。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发展和更多的利润,必须紧紧依靠创新才能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要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是一句空话,只能通过企业所拥有的各级各类人才来打造产业链、价值链,赢得市场先机。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大国工匠”,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是,相比国际一流的企业来说,我国企业无论是高端、中端抑或基础人才,都远远没有达到引领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发展轨道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一个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的“能工巧匠”长期发展、生存、提高的人才培养制度。对企业培养人才来说,企业管理者永远是高度重视的,谁都知道企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人才。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没有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人才,没有树立“科技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缺乏一个能够始终如一、长期坚持的用人制度。因此,让许多人才感到,企业需要你时,就会想起你,不需要你时,就会束之高阁,甚至不闻不问;作为企业管理者,往往是“临时抱佛脚”,有了科技项目,需要技术攻关时,就想起自己企业某个车间或者某个工段还有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没有,就不惜花费大价钱到人才市场去挖掘、去引进。但是,只要是这个项目拿下了,抑或是时过境迁,这个生产流程不需要了,这方面的专家和人才就失去了原来的“光彩”。
2.缺乏一个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软环境,导致人才外流。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没有一个让人才静下心来、比较理想的环境,就很难激发人才创新的要素活力,广开思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通过创新引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每一位企业领导都在讲自己如何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甚至不惜重金引进人才,但是一些国有企业却缺乏对适合人才成长软环境的建设,忽视了对人才生存、发展环境的打造,陷入了用人误区。同时,由于人才感到自己被冷落、被忽视,感到自己的五项需求没有“落地”,自然会产生去意。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的专门人才被民营企业挖走的事例,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3.缺乏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人才的上升空间。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等级的。企业中的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多是职工群众中的领袖人物,他们的凝聚力很强,号召力也很强,同时也非常敏感企业领导抑或是相关部门对自己的态度。从他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从低到高,都需要有一个通畅的上升空间和选拔机制。但是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对此并没有落到实处,有的企业领导甚至还认为已经给了他们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就完全没有必要在其他方面纠结了。殊不知,这样一来,却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对价值的守望。
4.缺乏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与奖惩严明的机制。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人才与“能工巧匠”眼中掺不进沙子,关键时刻,“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是试金石,是分水岭。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的纪实节目“大国工匠”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匠”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完成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孕育这些“能工巧匠”的企业,以自己宽阔的胸怀为他们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全部心血。我们身边的一些企业为何难以留住人才,无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发展优势,就是由于没有为人才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与奖惩严明的机制,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工巧匠”在适合自己发挥优势的环境中,占据适应和引领企业发展新常态的有利位置,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智慧经济;反而却因自己的疏忽,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5.缺乏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理念,“大锅饭”、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在长期以來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无论是评选劳模、先进,还是外出学习、培训,不分贡献,不分能力,不分效果,在一些企业早已形成了“潜规则”。“你有的我全得有,排排队,吃果果”,导致平均主义严重,创新精神、创新要素、创新活力都在无谓的“坐而论道”中蒸发了,难以建立人才激励、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导致企业出现一方面大规模地招兵买马,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却是让企业内部人才和“能工巧匠”遭遇“寒流”,离“家”出走,辞职而去的现象。
二、竞争力——一个让人才更加凝聚的核心价值观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总结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对推动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在改革征途中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守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和绿色通道。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角度精心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挖掘、引进制度,切实重视高端人才和优秀的“能工巧匠”中长期发展、生存和提高。其次,要开通人才绿色通道,将“科技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从思想上树立起核心竞争力——人才的价值观。
2.建立能够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和要素的理想环境。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将重视和培养人才列入企业发展规划,经常聆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创新平台,远离嘈杂的场所,静心思创,潜心研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正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其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人才和“能工巧匠”的思想,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人才和“能工巧匠”“鼓与呼”,从而避免因一些小事影响人才搞科研、搞创新的心情,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减少因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困惑。
3.建立人才选拔推荐机制,进一步发挥人才和“能工巧匠”作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多层级的,只有高工资、高待遇,没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守望是不能长久的。因此,要利用人才与“能工巧匠”在群众中的威望,让他们引领更多的员工学习技术、学习创新、学习现代化企业中需要的新本领。“一花引来万花红”,只有更多的员工掌握了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催生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要为人才和“能工巧匠”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开辟通道,有条件的情况下,选送他们到相关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参加各种技术培训、讲座,调整知识结构,增大“木桶效应”。
4.建立技术比武、科技创新平台,选拔更多的员工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之所以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四两拨千斤”的正能量。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平时的刻苦磨练,才能造就“能工巧匠”的火眼金睛和不同凡响的技术。因此,企业技术、科研、人力资源、工会等部门要经常组织技术比武、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员工提供能够大显身手的平台,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本领,寻找可能撞出火花的机会。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凡是为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带来效益、作出贡献者,必须要在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给予重奖,让每一位员工都看到希望;凡是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难以把握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新特征,甚至影响了企业拓展空间的“平庸之才”必须退下来,腾出岗位来让真正的人才创造出智慧经济。
5.建立“科学、公平、创新”的企业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含量,积蓄转型升级势能。在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一方面要紧紧依靠企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制定融合发展举措,坚持价值理念,激发创新活力,积蓄转型升级势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能推动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及时落地,形成以产权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另一方面,要摒弃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人观念,让人才流动起来,建立企业联盟和人才档案、技术人才库,哪一家企业需要哪一类人才,及时互通有无,互相支援,让人才发挥更多的能量,推动我国企业不断迈向新水平。
三、制度建设——在培养人才问题上要坚持价值守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重视各类企业对制度建设的需求。”新经济常态下。我们要切实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当作一项制度来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法治经濟新规则,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培养、挖掘、关怀、呵护人才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坚持价值守望,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只要我们真正将企业人才与“能工巧匠”的“所思所想所念”都挂在心上,统筹好核心人才的利益结构、决策模式、组织框架、执行能力和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从精神层面认知人才、认同人才,进一步通过环境的培育、长期的教育、舆论的持久引导,就一定会使企业的人才与“能工巧匠”们深深地扎根于企业这片热土,成长为推动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以智慧经济、信息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抢占市场先机。
参考文献:
[1] 王雁英.浅析国有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2] 尚启.关怀和重视 要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对企业寄予厚望.上海企业,2014(5)
[3]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4.5.25
(作者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2)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