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翠华
【摘 要】读书要勤于思考,带着问题来读书,则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阅读名家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名师成长论》 电子资源
读书要深思多问。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读书漫无目的,似走马看花,所获甚微。诚然,我常常漫无目的地读那些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缺乏深入地、针对性地思考,从而觉得这些教育学生的大道理、大理论是枯燥乏味的,根本就是纸上谈兵。现实教学中,我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透彻并传授给学生们,他们就会掌握,并如鱼得水般在考试中取得佳绩。可是现实却是令人失望的。后来我与几位资深老教师交流后,似拨开云雾、豁然开朗。慢慢地我也明白了,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如何做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差,解数学题时从来都不按照规范的步骤书写,即使答案是对的但也要白白扣过程分,嗟悔不及;还有些学生喜欢提前预习课本,这本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事,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漫不经心,自以为早就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而错过对知识点来龙去脉的掌握;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习惯巩固功课,晚自习时不会把白天学的知识温习整理,只知道一味地做题、做题、再做题,结果就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这部分学生成绩差的问题根源不是不能掌握知识,而是他们不能端正思想态度,这也自然地影响到了个人学习习惯。为了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我开始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即带着问题来读书。我开始发现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论真的是一剂良药,我对它们也开始感兴趣起来,这其中的收获也是颇丰的,现在总结起来与大家分享: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读懂学生们的心,这就需要去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包括他们的家庭境况和周围环境),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后来我通过和相应的学生、家长、班主任的沟通,发现他们的成长环境真的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结果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导致在学习上被动地接收知识,如果没有人“喂”他就不“吃”了;还有些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淡薄、性格固执任性等;再就是还有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亲或离异的家庭里,缺少父母的关爱,慢慢地他们就变得孤僻……
二、名师成长论
每一名教师都希望成为一名名师。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完善自我,掌握教育前沿理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地积累和超越自我。成为名师,至少要做到:
(一)一抓关键:战胜自我
这句话启示我们:首先要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有努力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其次,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去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及时纠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让正能量在教师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古人流传至今的那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后要把自己置于不屈不挠、永不满足的奋斗之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一步对我自己而言,即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近期目标,超越昨天的自我。
(二)两个标准:人格圆满,才能卓越
从这一句里我懂得了何为圆满的人格?圆满的人格就像是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健全的人格应该是求真、至善、达美。教师的人格具体体现在: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高超的学术水平——求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至善;培养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具备思想哲理美、教学艺术美——达美。总而言之,一位名师的核心集中在:伟大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
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既是人格的基本内涵,又是人格力量之所在。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因为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长远目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自己感觉处理得并不是很成功,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总是无意识地把现在的孩子跟自己那个时代的学生比较。当时的学生都是乖乖巧巧、善解人意的,而现在的学生却是“以自我为中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曾经有过那样的想法真的很过分: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生长环境跟自己当初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也不可能跟我们那时一样。因此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万不可凭借自己一时偏激之见,而给孩子们以无形之束缚,否则适得其反。
(三)三句箴言:安于平凡,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以“少教多学”这个话题为例,在我刚开始接触“少教多学”这个课题时,脑子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少教多学,老师少教,学生多学,那我们不就是可以轻松一点了吗?嗯,挺好的!可是当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少教多学”为关键词查阅到了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时(比如《“少教”与“多学”的辩证关系及其实施策略》《“少教多学”:实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转变,“少教多学”的备课意识:少“喂养”多“放养”》《“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等等),我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少教”并不是教得少,并不意味着教的过程中知识的缩水和难度的降低,而是对老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得精要、巧妙、灵活、高效,省去的是不必要的“教”,淘汰的是落后于形势的“法”。“少教”并不是排斥教,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永恒的职责,不能因顾虑“少教”而不敢讲,一定要从内容的需要和学情的实际出发来确定讲还是不讲、多讲还是少讲,该讲的就要理直气壮地讲。适当而有效的“教”,是保证“多学”效果的前提,没有适当而有效的“教”,学生的“多学”必然落空。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黎奇.名师成长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