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比较

2015-11-26 17:44尹伶伊
雪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性善论柏拉图孟子

尹伶伊

【摘 要】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性善论始终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当中,孟子提出了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的观点。由此,孟子还提出了“四心”和“四端”的观点,并进一步深入阐释。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则认为灵魂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并关照着理念世界。同时也认为只有灵魂是完美的,人的灵魂堕落到躯体之中会受到躯体的污染。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柏拉图;灵魂回忆说

一、孟子的“性善论”

在继承与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之后,孟子提出作为人类相近的本性,人性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大部分是受到了后天的社会实践和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进而在对人性善恶的分辨过程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最终才使“性善论”的学说得以产生。

善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体现在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反映出“仁义礼智”这四德,也规定并且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它们本是人所共有的社会属性,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性善论”思想的终极理想是把作为个体的人性善推及至整个国家阶级统治的道德共识。统治者忠于在国家政治上实施“仁政”,扬善弃恶,依顺天道,以民意为重,最终实现贤人治国的仁义天下。现将“性善论”的几个内涵简析如下:

人本性向善。告子主张“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其中之意是指人性从本质上说不分善恶,就好似水流不可能始终从东向西流淌。孟子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依孟子看,人性如同水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人性生来就是善的,而是因为在之后蒙受了外界俗世的干扰发生了变化,这本身有别于人性本质向善。

人区别于禽兽。告子认为“生之谓性”,也就是说人生来所有都是天性,“食色,性也。”指的是人的饮食和男女情感从本质上看也属于人的天性,这种观点在孟子看来,根本区别于禽兽,他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认为告子的论述从本质上混淆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异,并用“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进行了驳斥。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的不忍之心包含“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如果人失去这四心,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也就不能称之为人。

人善性的推及。孟子把人的四心推及到人的道德意识之中就是“仁、义、礼、智”,即“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将人具有的道德“四端”看作人躯体的四肢,缺一不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他认为人的道德“四端”与人不断追求的道德标准不同,必须将其推及开来。故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只有将人的“四端”推及并完善,才能转化成四海之德,便能安定天下。反之,对父母尽孝都做不到。

二、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

“灵魂”一词来自于古希腊语中的“psyche”,其字面意思是幽灵,它标志着人的生命力,死后便抛之而去。所以大多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常常会思考人死后灵魂究竟去了哪里。其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并关照着理念世界。同时,他认为只有神的灵魂才是完美的,而人的灵魂堕落到躯体之中会受到躯体的污染。

灵魂是永恒的。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学说不仅论证了如何认识理念,而且是对人性理论的研究,成为了后来西方基督教灵魂不死的形而上源头。在《斐多篇》中,他描述了苏格拉底直面死亡的淡定,不仅塑造了哲学家的智慧、勇气及完美的人格,而且还升华了苏格拉底灵魂不朽的信念,从而转化为灵魂永恒理论。由于深受古希腊灵魂不死的传统神源影响,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如同世界万物一般,是产生感性世界的物质载体,具有生与死的形态。然而灵魂则拥有理性的力量,与“理念”息息相关,是永恒的象征。

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柏拉图运用灵魂马车的神话寓言说明了我们的视野观察一切事物而顺其自然的得到接纳,并非肉体感官的认识与默认,而是由于我们的灵魂拥有一切事物的记忆。从世间万物到宇宙之巅的善的法则都是灵魂对前世的回忆。

灵魂的解脱。柏拉图指出必须依靠哲学的力量才能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由于人被肉体的情欲缠绕,给灵魂带来毁灭,

使灵魂原本可以看到的肉体之外的真理变得模糊,最终导致灵魂的堕落。因此,只有不懈地追求哲学的真理与理智,才能使人无论生死,都能脱离世间的苦海。同时,柏拉图将纯粹理性状态的灵魂划分为理智、激情和欲望,分别表现为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性。为了使灵魂发挥德性,三个部分必须由理智统领,才能使灵魂达到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灵魂的完美净化。

三、 “性善论”与“灵魂回忆说”的比较

(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自然往低处流。他将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并且是上天赋予人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人之所以能向善是因为人有实现善的本能,这就是性善的本质。柏拉图的“理性的灵魂是人的本性”也体现出他是一位性善论者。他所说的理念世界中的理性就相当于孟子的“本心”。

(二)从不为善与人的本性来看。孟子强调人作恶是违背本性的表现,但与人性本善并不冲突。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才和情意思相同都是性,人顺应本性就会做出符合仁义的行为,不为善只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暂时遮蔽和违背了自己善的本性,是一种外在的因素。柏拉图认为人不为善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他将灵魂做了三种区分有一定关联。

(三)从如何至善的角度来看,孟子强调教育对人性培养的重要性。他把人的恶行归结于没有好好保养自己的本心,从而做出违背本性的行为。孟子主张“求其放心”的人格修养功夫。柏拉图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经过适当的训练,就可以回忆起曾关照过的理念,知识是灵魂固有的,需要教育和学习将它唤醒,知识帮助人们关注灵魂中的理性。不同的是,孟子强调人格修养,柏拉图强调智力训练和道德修养的统一。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和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都承认了人性本善,也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进行德行的修养。研究二人的哲学思想,对人的价值实现和人们的生活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性善论柏拉图孟子
孟子性善论思想
磨刀不误砍柴工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