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

2015-11-26 02:29吴宝安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淮南子用例词义

□吴宝安

小议“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

□吴宝安

本文研究“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发现先秦文献中,“江、河”多数为长江、黄河的专称,有少数的例子表示长江、黄河的支流,如西江、北江、九河、西河等,泛称在先秦另有专词“水、川”。西汉文献中,“江、河”开始泛化,出现了“乌江、牂柯江、五河、清河”这类组合。东汉文献《论衡》中,“江”的泛称义用例远超专称义,“河”的用例也很多。《汉书》中还首次出现了“黄河”一词。可见,到了东汉,“江、河”的泛化义已经普遍使用。

词义泛化 江 河

在词义的发展演变中,“江、河”是一对由专称泛化为通称的典型例子。“江”本指长江,“河”本指黄河,后来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而中国北方的河流多称为“河”。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何时开始?何时完成?本文试图探讨这一问题。

有关“江、河”的研究,重要的成果有张洪明撰写,颜洽茂、邓风平翻译的《汉语“江”词源考》[1]和《汉语“河”词源考》[2]。这两篇文章利用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江、河”的词源非蒙古语和南亚语,而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除此之外,李梦(1993)讨论了“河”的声旁“可”有“大”义,“河”的本义是“大水”[3]。这些研究都关注了“江、河”词义的泛化,但对“江、河”词义泛化的过程以及完成的年代没有涉及。本文拟对样本文献进行穷尽性的调查,详细地描述“江、河”词义泛化的过程。

一、先秦时期:江、河多为专称

《说文解字》:“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说文解字》:“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在《说文解字》中,“江、河”均为专称。如:

表1:“江、河”在《尚书·禹贡》和《尔雅》中的使用情况表①

《尚书·禹贡》中,“江”出现了12次,其中,单用5次,均指长江。如:

(1)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2)江、汉朝宗于海。

除单用外,“九江、北江、中江、三江”都有用例,它们均与长江有关,或为长江的一部分,或为长江的若干条支流。我们认为,用“江”指长江的支流是“江”词义泛化的基础。

《尔雅》中,“江”共6例,单用4例指长江。“江南”2例为地名,指长江之南。例如:

(3)江河淮济为四渎。(《释水》)

可见,在《尚书·禹贡》和《尔雅》中,“江”多为长江的专称,也可指长江的一部分,或长江的支流。

再来看“河”的情况。《尚书·禹贡》“河”出现了19次,其中单用14次,均为黄河。如:

(4)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5)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

除单用外,“九河、西河、南河”都有用例。“九河”指黄河的九条支流,西河、南河均为黄河的一部分。用“河”来指称黄河的支流,是“河”词义泛化的基础。

《尔雅》中,“河”共15例,单用3例,均为黄河。如:

(6)河,水,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释水》)

《尔雅》中出现的地名分别是“河南、河北、河西、河东”,均以“河”为参照。“河水”取自“河水清且澜漪”,指黄河之水②,“河曲、河柳、河墳”中的“河”均指黄河。

可见,在《尚书·禹贡》和《尔雅》中,“江、河”主要为专称,也有偶指长江、黄河支流的用例。

其实在整个先秦时代,河流大多用专称表示,在《尚书·禹贡》中,提到的河流共有33条,其中,单音节的专称有26条,分别是:漳(至于衡漳),恒、卫(恒、卫既从),济、河(济河惟兖州),灉、沮(灉、沮会同),漯(浮于济、漯),潍、淄(潍、淄其道),汶(浮于汶,达于济),淮(海、岱及淮惟徐州),沂(淮、沂其乂),泗(泗滨浮磬),江(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汉(江、汉朝宗于海),沱、潜(沱、潜既道),伊、洛、瀍、涧(伊、洛、瀍、涧既入于河),桓、沔、渭(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泾(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澧(又东至于澧)。

先秦也有表示河流泛称的词,分别是“水”和“川”。《禹贡》中,用“水”为河流泛称的有5条,分别是:黑水(华阳、黑水惟梁州)、弱水、沣水(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沧浪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沇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③。其中,沣水也可称沣(东会于沣)。“川”也可指河流通名,《禹贡》中“川”也指河流(九川涤源)。

先秦时期有表示河流泛称的词,绝大多数的河流有单音节的专称,在具体的文献中,“江、河”也主要指长江和黄河,可见,在先秦时代,“江、河”还是专名,没有泛化。

二、西汉时期:江、河开始泛化

“江、河”在西汉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选择《史记》和《淮南子》作为统计样本(见表2):

表2:“江”在《史记》《淮南子》中的使用情况表

《淮南子》“江”69例,其中地名3例, “长江”义有65例。如:

(7)江出岷山,河出昆仑。(《说山》)

(8)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④(《人间》)

《淮南子》中有1个词义泛化的用例:

(9)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俶真》)

《史记》“江”共293例,其中大部分表示地名,如江陵、江东、庐江、江都等,占203例;表示“长江”义有73例。如:

(10)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项羽本纪》)

表示河流泛称的例子有9例,其中“乌江”2例、“牂柯江”5例,“乌江”的例证如:

(11)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史记·项羽本纪》)

“牂柯江”的例证如:

(12)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史记·西南夷列传》)

这里的“江”相当于西汉的“汉水、汾水”之“水”,与今天的“江”义已无二致。

除此之外,“二江”和“江湖”中的“江”也为河流泛称。如:

(13)穿二江成都之中。(《史记·河渠书》)

(14)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史记·货殖列传》)

这些例证充分说明,“江”在西汉就有泛指河流的意义。

再看“河”,西汉文献中,“河”的使用次数仅次于水⑤。它们在《史记》和《淮南子》中的用例见下表。

表3:“河”在《史记》《淮南子》中的使用情况表

《淮南子》中的“河”共有66例,其中有7例表示地名,57例表示“黄河”。如:

(15)江出岷山,河出昆仑。(《淮南子·说山》)

“河”在《淮南子》中也称“河水”。如:

(16)浊之为暗,河水不见太山。(《淮南子·说山》)

“河”在《淮南子》中没有泛称“河流”的例子。

《史记》“河”共有671例,其中地名319例,表示“黄河”义的有334例,4例表示河流泛称。如:

(17)罷池陂陁,下属江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也见于《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引文颖曰:“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颜师古是唐朝人,它给《汉书》作注时可能受了当时语言的影响。但《史记》中确有泛称河流的用例,兹举几例:

(18)朅渡九江而越五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个句子也见于《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颜师古注:“五河,五色之河也。”

(19)至匈河水而还,亦不见匈奴一人。⑥(《史记·匈奴列传》)

(20)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河’字一作‘清’,即漳河也,在潞州 。”

“五河、匈河水、清河”中的“河”都表示泛称义。

除此之外,《史记》把与治理水灾、兴修水利有关的内容称为《河渠书》,这里的“河”也应理解为一般意义的河流。

可见,在西汉文献中,“江、河”的专称虽仍是它们的主要义项,但“江、河”已经开始泛化,在文献中有了一些用例,并且开始出现“乌江、牂柯江、五河、清河”这类和“长江、黄河”构词方式相同的组合。

三、东汉:江、河泛称普遍使用

再看东汉的情况,选取《论衡》和《释名》作为统计的样本。如:

表4:“江”“河”在《论衡》《释名》中的使用情况表

“江”在《论衡》中,泛称义用例是专称义的三倍多,泛称义有45例,而专指长江的只有14例,泛称的例证如:

(21)屈原怀恨,自投湘江,湘江不为涛。(《书虚》)

(22)且投於江中,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钱唐浙江,有吴通陵江。或言投於丹徒大江,无涛,欲言投於钱唐浙江。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三江有涛,岂分橐中之体,散置三江中乎?(《书虚》)

(23)禹决江河,不秉锸。(《程材》)

(24)山顶之溪,不通江湖,然而有鱼,水精自为之也。(《讲瑞》)

《书虚》:“且投于江中,何江也?”王充发出这样的问题,可见当时的“江”泛称义已普遍使用。“江”在《释名》中的解释为:

(25)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公共也。(《释水》)

《释名》为训诂学词典,刘熙将“江”解释为“公”,也可见“江”在刘熙所处的时代泛称用法已很常见。

“河”的泛称义的用例在《论衡》中的泛称虽然没有专称多,但也有16例,比西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

(26)申徒狄蹈河而死,河水不为涛。⑦(《书虚》)

(27)渔者罾江河之鱼,或存或亡。(《幸偶》)

(28)垤成丘山,污为江河矣。(《累害》)

(29)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讲瑞》)

《释名》中,对“河”的释义也是泛称。

(30)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释水》)

此外,在《汉书中》,还出现了“黄河”一词,有2例:

(31)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32)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地理志》)

东汉中,“黄河”也常用“河水”表示。

(33)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论衡·自纪》)

(34)河东,在河水东也。(《释名·释州国》)

可见,东汉时期,“河”的用法较西汉又有了发展,黄河有三称——“河、河水、黄河”,而且,文献中也多有“河流”义,即“河”在东汉就已经出现“河流”泛称的义项。

从上可见,“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在东汉已经完成。“江、河”之所以泛化,先秦时期它们可指称江、河的支流是其重要基础,毕竟江、河不是单一的河流,而是两大水系,随着词汇双音化的发展,长江水系及周边地区的河流渐渐都用“江”作为通名,黄河水系及周边地区的河流渐渐都用“河”作为通名,从而形成了今日“南江北河”的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江、河”作为专称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保留了“江”的“长江”义,“河”的“黄河”义。这也是基本词词义变化的特征之一。基本词的变化和一般词汇的变化不同,基本词词义发生变化后,原来的词义并不会销声匿迹,而会留下很多以它为语素的双音词,在书面语词汇体系中仍有自己的地位。我们认为,这是基本词在词汇系统中渗透深广所致。

本文得到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上古(先秦—西汉)核心动词语义场演变研究[13q010]”的资助,在此致谢。

注释:

①之所以选择《禹贡》和《尔雅》,是因为《禹贡》对先秦时期的河流有全面的介绍,江、河的用例也很多。《尔雅》是先秦时代的词典,词典的释义能反映当时词义的实况。

②从文献中的情况看,西汉开始,“河水”就可指“黄河”。与这里的“黄河之水”意义有别。

③另外还有两条河流名为双音节词:漆沮、三澨(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④这里的“江水”不是长江之水,“水”为“河流”的泛称,“江水”就跟泗水、赤水等一样,前面是专称,后面是泛称。

⑤“水”在西汉文献中共出现了2427例,“河”有1823例,排在第三位的“江”有990例。

⑥匈河水在《史记》中凡3见,“河,水”属于同义语素叠置,这里的“河”非“黄河”,而是指“河流”。

⑦徒狄蹈的是“雍”,为黄河的支流。

[1]张洪明,颜洽茂,邓风平.汉语“江”词源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2]张洪明,颜洽茂,邓风平.汉语“河”词源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

[3]李梦龙.释“河”[J].语言研究,1993,(1).

(吴宝安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猜你喜欢
淮南子用例词义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