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华,刘 英
(1.宜春学院语言研究所;2.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充其量”是个表示主观小量的语气副词。大部分汉语虚词词典都未收录“充其量”,目前仅见于《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对“充其量”的释义为:“表示做最大限度的估算,犹言至多。”例证为:《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他)便有,充其量也不过千金。”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事实上所谓新文学——以及‘五四式’的一切种种新体白话书,至多的充其量的销路只有两万。”《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仅仅解释了“充其量”的客观义“最大限度的估算”,而主观义“言其小、少”则没有指出。
“充其量”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是一个表示“充满其量”的动宾词组,后由动宾词组逐渐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本文拟对“充其量”的词汇化过程、功能与分布,以及主观小量的语法意义等方面进行考察。
词汇化是指非词汇性质的成分演变为词汇性的成分或者是词汇性较低的成分演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汉语的双音词的词汇化现象非常普遍。汉语词汇化一般有三种类型,即短语的词汇化,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及跨层结构词汇化。“充其量”是个三音节语气副词,其词汇化过程属于短语的词汇化类型。
动宾结构“充其量”中的“充”应该是“充满”义,在上古汉语中,“充”有“满”义。《广雅·释诂一》:“充,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寇盗充斥。”杜预注:“充满斥见,言其多。”《楚辞·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王逸注:“充,犹满也。”《吕氏春秋·重己》:“味众珍则为充。”高诱注:“充,满也。”《汉语大字典》:“充,满。如:充满;充其量。”“充其量”的“其”是代词,修饰“量”。“充其量”的“量”是指“容纳的限度”。《篇海类编·地理类·里部》:“量,能容谓之量。”《论语·乡党》:“惟酒无量,不及乱。”“充其量”的内部结构层次可分析为:“充‖其∣量”,意思为“充满其量”。“充其量”在传世文献中的用例不多,最早的用例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各有几例,例如:
(1)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魏·王弼《老子注》
(2)若夫居敬行简,喜愠不形於色,知人善诱,甄藻罔遗於时,临财廉,取予义,明允方大,处变不渝,汪汪焉,堂堂焉,渤碣河华,不能充其量,盖净行之仪表,息心之轨则欤。(《全梁文·裴子野·齐安乐寺律师智称法师碑》,又载于《广弘明集》卷23)
(3)又如来正演之际,群生即听之辰,说则教尽其宜,听即法充其量,故曰一时。(唐·窥基《大正新修大藏经37册·经疏部五·阿弥陀经疏》)
(4)学不为人,与古为徒,向使登其年,充其量,束带公朝,其骨鲠魁垒之士欤?(《全唐文·卷503·唐故使持节歙州诸军事守歙州刺史赐绯鱼袋陆君墓志铭》)
(5)人之一心,本自虚明不昧。因其静极而动,知其为良心而圪广之,则为善必充其量。(宋·鲍云龙《天原发微》)
(6)尝反复思之,无乃燕闲蠖获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是以为善不能充其量,除恶不能去其根,一念之顷,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机,交战于其中。(《宋史·朱熹传》,又见于《续资治通鉴》卷151)
(7)余以二十年学力,仅能充其量,恣其饮耳。(《大正新修大藏经80册·续诸宗部十一·圣一国师语录》)
(8)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二程文集》卷11)
在宋代《朱子语类》中还出现了两例“充满其量”的用例:
(9)此四者皆我所固有,其初发时毫毛如也。及推广将去,充满其量,则广大无穷,故孟子曰:“知皆扩而充之。”(《朱子语类》卷53)
(10)此心之量,本足以包括天地,兼利万物。只是人自不能充满其量,所以推不去。或能推之于一家,而不能推之于一国;或能推之于一国,而不足以及天下,此皆是未尽其本然之量。须是充满其量,自然足以保四海。(《朱子语类》卷53)
上述用例表明,“充其量”自南北朝时期至宋代还是动宾短语,受双音化的影响,还产生了"充满其量"的动宾短语。不过,在宋、元、明时期出现了比较口语化的“充其量”,意义已经从具体实义“充满其量”泛化为“从大的方面讲”的习惯用语义,这表明"充其量"已从典型的动宾结构向口语色彩比较浓厚的习惯用语过渡。从句法位置上看,“充其量”从主要谓语位置上逐渐前移至主要动词或动宾短语前,或作为插入语,插在一个小句前。例如:
(11)(贺孙)问:“自其节目言之,便是‘各正性命’;充其量而言之,便是‘流行不息’。”(《朱子语类》卷94)
(12)公更看横渠西铭,初看有许多节拍,却似狭;充其量,是甚么样大!(《朱子语类》卷94)
(13)即其见,若将洞照千古而不逾於咫尺;充其量,若将俯视万物而不异于寻常。壶丘幻身,若且示之天壤;方皋神相,若或眩于骊黄。(明·周汝登《玉门宗旨》
例(11)、(12)、(13)的“充其量”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充”的“充满”义基本虚化为“往大的方面”义,动宾短语“充‖其∣量”逐渐凝固成一个“往大的方面说”的口语化的习惯用语。由于“充”的动词性还没有完全消失,“充”与“其量”还没有完全融合,“充其量”是词汇性程度较低的口语化的习惯用语。
随着“充其量”句法环境的改变,以及“充”、“其量”词义的进一步虚化和语气的加强,相互之间进一步融合,分界终于彻底消失,逐步凝固成了一个与“至多”相仿的让步语气副词,表示“最大限度的估量”义①。“充其量”发展成为让步语气副词的成熟标志是与限定副词“不过”共现,与“不过”共同表示“数量少、范围小、程度浅”的意义。例如:
(14)只这邓九公,充其量不过一个高阳酒徒,又有多大的福命?(《儿女英雄传》第32回)
(15)但充其量不过是犯一个奸字。(《八仙得道》第90回)
(16)周撰摇头道:“怕他们做什么呢?他们的伎俩,我都拿得住。充其量不过想闹到警察署去,受几天拘留之苦,怕他们怎的。”(《留东外史续集》第58章)
(17)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清·孙家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综上分析,“充其量”的词汇化过程见下表:
时间 南北朝至宋代 宋、元、明时期 清代结构关系 充‖其∣量动宾结构 充其量口语化习惯用语 充其量语气副词
“充其量”的客观义是“表示做最大限度的估算,犹言至多”。比如“充其量也不过千金”是指“(乌克斋)所拥有的银两最多是千金”,但却表达了“银两少”的含义。“充其量”为什么会产生“数量小、程度浅、范围小”的含义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说话者的主观感情介入,心理量轴被激活,“充其量+VP”结构逐渐由表“最大限度”向具有“让步”意味的紧缩结构转化,所表达的句子含义是“即使最大的量,也比一般的量(心理参照量)要少”。让步复句一般是故意从相反的方向借A事来托出B事,使B事突出、引人注意。“充其量+VP”结构表达的是让步复句的“A”事,即“故意向多的数量说”,而“B”事没有说出来,但隐含在句中,即“比一般的量(心理参照量)要少”。这样,“充其量”就获得了“数量小、程度浅、范围小”的主观义,也就主观化为具有让步语气的推断类语气副词了。罗荣华(2012:147)指出:“‘至多’、‘最多’、‘顶多’、‘充其量’属于否定性词语②,在量轴上具有负趋向性质,其心理参照量往往大于‘NumP’,是表达主观小量的词汇手段之一。”
综上分析,“充其量”是个表达主观小量的语气副词③。“充其量”主观义形成的标志就是常常与表达主观小量手段的“不过”、“只是”等共现,其结构是“充其量 +(不过/只是/只能/只有)+VP”。“充其量”与限定副词“不过/只是/只能/只有”等协同表达了主观小量的评价义。清代用例极其少见,现代汉语中多见。例如:
(18)林巨章道:“是吗,充其量,撤销公费而已。”(《留东外史续集》第38章)
(19)但是相反的,我看你爱而不专,这件东西你喜欢,只要你会了,时间一长,你不往里深究它的奥秘,你就把它扔在一旁,只能观其大略。孩子,这可不能成大事啊!充其量只能落个多学少成。(《雍正剑侠图》第51回)
(20)彼等所受于父母师长第一职任,乃仅在一孝道夫教道为何等狭隘之物,充其量亦不过造福二人耳。(张耀翔《新青年·第5卷6号·论吾国父母之专横》)
(21)可惜的是,你的这种能干,充其量也只是匹夫之勇。(张平《十面埋伏》)
(22)庞充其量也就七十五分,什么了不起的!(刘心武《凤凰台上忆吹箫》)
(23)这箱苹果充其量不过六十斤。(《现代汉语词典》)
(24)充其量十天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现代汉语词典》)
(25)黎馨摇摇头,道:“死不了,婢子遵从你的嘱咐,适才那一拍只用了三分力道,充其量他只是内脏受点轻伤而已。”(古龙《剑气严霜》)
(26)“我搞不清楚状况?那她考不考美术系关你什么事,充其量你不过是数学老师,你管得着吗?”容觉生鲜少动怒,这回却破例了。(叶小岚《宝贝母女双响炮》)
从上述用例可以观察到,“充其量”一般用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如例(21)、(22)、(23);或用于承前省略主语的小句之前,如例(18)、(19)、(20)、(24);但有时也用于主语之前,如例(25)、(26)。
“充其量”有时用在递增的语言成分的最后一个成分之前,表示对数量、程度最大限度估算,但还是表达了主观小量。例如:
(27)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比较严重,这里讲了一些高楼大厦,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所造成的影响,因为一次地震也就几秒钟,十几秒钟,充其量三、四十秒钟,一闪而过,所以怎么样真正来对付地震,必须有些预防措施。(张少泉《大地震》)
(28)如果河中女尸确系玛丽·罗杰,那么死尸在水中也只泡了两天半,充其量不过三天。(埃德加·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
考察从北京大学语料库(现代汉语)中检索所得的752条用例,“充其量”与“不过”、“只能”、“只是”、“只有”等限定副词共现的用例占到95%以上,并且“充其量”一定在“不过”、“只是”等前面。当“充其量”位于谓语之前时,“充其量”与“不过/只是”等一定是紧挨着的,这种用例占绝大多数;当“充其量”位于主语之前时,“不过/只是”等则要位于主语之后,这种用例比较少,如例(21)、(22)。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语义辖域越大的语言成分,其句法位置越靠前;主观化程度越高的语言成分其句法位置就越靠前。“充其量”出现的句法位置也表明“充其量”是个语义辖域大、主观化程度高的语气副词,是一个使用范围广的主观小量标记。
[注 释]
①检索从宋至明的传世语料,仅见几例“充其量”,“充其量”的词汇化过程观察起来比较困难,描写细致有一定的难度。“充其量”在明末有一例成熟用例,直至清代中后期才见十来例用例,检索北京大学语料库(现代汉语)共见752例。
②罗荣华(2012:28)否定性词语倾向于表达主观小量是因为其在量轴上具有负趋向性质,肯定性词语倾向于表达主观大量是因为其在量轴上具有正趋向性质。
③根据史金生(2003)的研究,“充其量”属于语气副词中的知识类中的推断小类,表达了最高限度的推测,但从主观量范畴来看,“充其量”是表达主观小量的标记。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吴福祥.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罗荣华.古代汉语主观量表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