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浅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机制
郑思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不难发现尚存一些有待于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如“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此类教师在职培训期间的对外交流活动易被忽视以及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标准模糊等。鉴于此,打造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加强此类教师在职培训期间的对外交流活动,规范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标准,真正落实“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成为当前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关键性任务。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校企合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从而打造知识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这是对我国各类高职院校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做好“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技能。
(一)“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还未能充分发挥出高校、企业、政府、社会这四方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作用,未能充分调动起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和教师培训中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大多数都设置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这些学校承担着“双师型”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我们在承认这些高校对师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等学校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应开设何种课程以及采取何种办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知识培训是否能赶上专业发展速度的实效性问题,应聘请何种人员来担任“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者的问题等等。此外,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刚从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尽管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实践动手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未必能真正达到双师的标准,尚缺乏足够的职业技术岗位和生产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们的课程教学经验也相对不足,未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他们新进教学岗位的重要掣肘因素。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中,还有一部分教学资历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资深老教师,他们在积累教龄的同时,还积累了不少行业技术岗位生产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技能表达能力和传授能力,但在他们身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对当今社会的新兴专业和新知识还较为生疏,原有专业知识也逐渐老化,学生对他们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未建立起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满足教师队伍中各级各类教师的在职培训需求。
(二)忽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交流工作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每一位“双师型”教师也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进行周而复始的交流,因此,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正是基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信任、协作、互助”的共赢方式,才能营造出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享”的教育大环境。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对内和对外交流。例如,在校内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相对较少,组织各高职院校之间交流访问、考察学习的机会相对不多,把本校“双师型”教师派往发达国家交流学习或从发达国家聘任优秀高职教师的数量也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将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固步自封,高校无法准确定位本校教师综合素质在我国高职教育行业所处的位置和水平,无法吸收全国先进模范院校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贵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也跟不上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双师型”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标准模糊
教师职称评定不仅是对每一名教育事业工作者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评价,而且还与他们的薪酬水平、绩效奖金、晋升幅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保持他们足够的工作热情、持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起步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早期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形成,或是普通本科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因而至今为止,国家也没有独立出台有关高职院校这一层次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致使现如今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套用其他层次学校评定办法的状况,并不能对他们实践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学特点做出具体的评价。众所周知,作为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系统的一线经验,可见,对此类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应只是落实在科研能力方面,应更多地体现在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操作引导和科研成果推广和实施上。但由于国家对此类教师缺乏一套独立的考评系统,一方面,考评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色和教师实际的“双师”能力,在无形中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他们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考评误导了此类教师的教学发展方向,导致许多教师朝着发表职称论文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力求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使很多高职院校迷失了自身的办学方向,逐渐向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靠拢。因此,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双师型”教师教学精力涣散,对高职院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
1.促使教师教学工作改进
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对他们的资格认定也逐渐转变成了“五年一审”,越来越突出其职业时效性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当前劳动力市场新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加之高职院校为顺应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学校专业的设置,致使新的专业层出不穷。面对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双师型”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不能停滞不前,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带动实操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方案和在职学习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源头和途径上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中来。一方面,负责职业教育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应给予“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更多的政策支持,力求从观念上和制度上改变“教师在职培训只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等观点,把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建设提到高校管理的关键议程上来;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学工作改进方案,并找寻落实方案的各种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可通过专题座谈的方式,引导教师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方向和学术科研的前沿动态;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探讨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成果评比等方式,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利于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调动企业参与“双师型”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普遍被要求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系统的一线经验,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并不一定能达到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完全掌握该专业复杂操作技能的水平。因此,针对部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但尚缺操作技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言,高职院校要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完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机制,探索有利于校企“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更多机会让高校教师投身到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技术项目的改造计划中来,由最了解本专业所需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又具有最直接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实践工作,并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的融会贯通,使他们时刻走在经济社会对本专业发展要求的最前沿。我国不乏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引入企业参与培训的成功例子。例如,湖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安排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等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中参与生产过程的操作和现场实践,并由企业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要求新晋教师第一年不能参加教学工作,而是参与计算机机房实验管理和建设,同时,每年暑期均指派“双师型”专职教师到富士康、微软、泰和、支点等大型企业中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北京师范大学高职教师培养基地长期与神州数码、中软国际、幸星国际影视动漫学院、美国Autodesk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不断更新的用人需求,使教师更有目的性地学习企业先进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理念。上述高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无不重视企业参与的机制,可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一个稳定且有效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更多的是通过校企之间良性互动来实现。
3.加强教师进修培养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一部分资深老教师而言,高职院校应合理利用这部分教师的师资力量,引导他们向新进教师传授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学术成果和行业技术岗位生产实践经验。在充分发挥他们教学指导优势的同时,学校还应发掘他们在教学中的可提升空间,为他们有效克服自身在教学过程和知识更新过程中有待改进之处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开辟更多的培训途径。高职院校可委派此类“双师型”教师到当地科研院所或全国知名的高校进行短期全脱产进修培训,在校兼任重要行政岗位的老教师可采用半脱产的培训形式。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当今社会的新兴专业和新知识,同时,还应提升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能力和教学设备的使用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资深老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系统,加快他们的专业教学理念与时代教学潮流的接轨,使毕业于高职院校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行业的青睐。此外,对于拥有一定教龄的资深老教师来说,薪酬、福利甚至休息休假时间等未必都是最具激励性的因素,他们更多地会看中学校对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因此,在职培训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有效激励,无形中会提升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
4.建立“传帮带”师资培养制度
为保证新进青年教师能较快地适应高职院校较为复杂的教学工作,让这些新鲜血液能更快地融入整个教学环境中来,并积极引导他们成长为兼备较强的理论功底、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应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传帮带”师资培养制度,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结对关系,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充当新进教师的教学督导,安排新进教师旁听他们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中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吸收丰富的组织教学经验,弥补自身教学功底的不足。同时,组织新进教师参与教学演练,发现不同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给予他们中肯的改进建议和方法。此外,应鼓励新进教师兼任班级辅导员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更多接触学生的机会,让他们能根据学生特点并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地组织教学工作。这种培训方式主要针对刚由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便直接从事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的课程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未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因此,给予这类教师更多的教学和技术支持,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 “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环节。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对外交流
1.强化校际交流
由于“双师型”教师中不同群体的在职培训方法有所差异,此类教师相对于其他层次教师的在职培训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只有通过学校之间设备共享、师资共享,发挥各校优势,在沟通中交流经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实现提升,将培训经费控制在最低,培训效果提升到最大。首先,高职院校应开设更多有利于校内各教师之间教学交流的活动,如“双师型”专任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专兼职教师“理论—技能”教学经验交流会、“双师型”新老教师“取经”交流会等,促进本校教师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之间教学合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增加各高职院校间交流访问、考察学习的机会,安排教师到兄弟院校或先进院校参加调研活动,旁听优秀教师教学公开课,观摩生产一线技能教学,通过学习先进、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达到真正提升本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培训效果。再次,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校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本校教师参与到这些交流会中,广泛借鉴别校教师的教学经验,吸收同行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
2.增进国际交流
立足于全球化视野不难发现,人才交流以及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推而广之,若要培养并形成一支合格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仅靠本国有限的教学经验和师资人才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必须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各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建立稳定、持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合作模式,增进人才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学校可委派优秀教师到在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领先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对比与反思,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回国内,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教师来校开设讲座,传递世界领先的行业知识、分享权威的科研成果,并引进优秀的外籍专家到学校任教,将国际视角带到课堂。在多元的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充分融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同时,我国“双师型”教师亦能接受新兴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构建完备的“双师型”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体系
《南方早报》曾报道这样一则新闻:某高职院校的某位教师最擅长各种中央空调安装的技术教学,但由于他没有申请到课题并发表论文,导致他十几年来一直只是个助教。这则新闻从侧面给予我们足够的警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工资和晋升的因素包括有学历、科研、教龄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得不按照传统的办法积累教龄,耗尽精力不断进行科研以获取更高的职称。针对这种职称评定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并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呼吁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活动采用符合此类教师教学特色的评定方法,采用区别于大学层次教师的评定标准,将评定的重点向技能教学倾斜,弱化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程度,更多地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特色。评定过程中可密切跟踪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把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作岗位与专业的匹配程度作为职称评定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还可将“双师型”教师实际动手能力量化,并纳入评价体系,使之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例如,对于申请职称晋升的“双师型”教师,华中某高职院校要求申请者能提供业内权威人士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证明,其科研成果便无需审核。此外,在此类教师的职称评定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基础理论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这三个方面分别考评,并按照这三个部分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使考评更具有侧重点。基础理论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通识教育过程,专业知识教学更针对本专业未来面向的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因此这两个部分的考评与普通本科院校无异;实践操作教学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对学生专业技术的指导、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考评的过程中应更为突出“双师”的特点。概言之,“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直接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落实此类教师的职称评定方法,定能从实际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长远角度来看,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持续的培训,着实是一项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在构建完备的“双师型”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应通过促使教师教学工作改进、调动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师资培养、加强教师进修培养以及建立“传帮带”师资培养制度等措施,从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师对外交流活动,以保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古翠凤,郑思.中德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体制比较[J].集美大学学报,2015(3):47-56.
[2]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3]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
[4]王道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8-19.
[5]王斌,姚刚,危亚平.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8-49.
[6]罗莉,李梦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1(4):40-45.
[7]杨利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进行高职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26-27,36.
[8]何定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66-69.
[9]李梦卿.职教国培: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N].中国教育报,2011-08-19(3).
[10]王雅琳.高职高专教师在职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06-108.
[11]刘素婷,王久梅.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0):69-71.
[12]孙泽文,叶敏.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2009(5):23-25.
[13]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9):155.
[14]宋六锁.关于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3.
(责任编辑:王璐)
On-the-job Training of Dual-mod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ENG S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s for the on-the-job training of Dual-mod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needed to cause social concerns,for example,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system of Dual-mode teachers is not perfect,foreign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period of on-the-job training are neglected and the standards of title assessment of Dual-mode teachers are vague,etc.So a qualified Dual-mode teacher group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system of Dual-mode teachers,strengthen foreign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on-the-job training,regulate the standards of title assessment of Dual-mode teachers and implement the work of the on-the-job training of Dual-mode teachers.It becomes the critical task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ual-mode teachers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ual-mode teachers;on-the-job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715
A
1672-5727(2015)11-0039-05
郑思(1991—),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企业参与高校职业教育转型机制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项目编号:YCSW201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