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颍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为了寻找抗阻“后效作用”的最佳间隔时间,本研究利用杠铃和加速度测试仪,通过对体育专业15名男学生的90%1RM杠铃负重半蹲后不同的间歇时间实验,观察在不同间歇的“蹬伸速度后效作用”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抗阻后10-20秒半蹲跳的蹬伸速度明显提高。说明:负重半蹲抗阻后的10—20秒,人体仍然保持不衰减的运动单位调动能力,抗阻后10—20秒有显著的后效作用。
关键词 负重半蹲杠铃 间歇时间 后效作用
运动实践证实,利用竭力抗阻后获得的“后效作用”,能起到对相同运动动作的“强力”作用。因为在最大努力抗阻时,大脑皮质将发放强而集中的高频率神经冲动,并在此产生短时间不会消失的“强烈用力”神经链接的“运动痕迹”,为接下来的爆发用力准备好强大的动力势能。但是关于抗阻后达到最佳后效作用的间歇时间没有统一的说法,许多文献描述多集中在十秒到半分钟左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达到最佳强力效果。为此,本研究试图利用杠铃和加速度测试仪,通过对1RM 90%杠铃负重半蹲后不同的间歇时间实验,观察在不同间歇的“速度后效作用”变化情况,为寻找“后效作用”操作最佳间歇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实验对象
抽取自愿参与实验的体育专业男学生15名。
(一)实验仪器
加速度测试仪(型号:Xplorer GLX:美国产)、杠铃及半蹲架、电子秒表。测试仪、半蹲架、计时器。
(二)抗阻负重和间歇时间范围确定的预实验
实验中观测得知:受试者1RM的半蹲抗阻并不是每次练习都能完成,即使完成也会有附加动作,这种多余的附加动作对接下来的后效作用难以起到诱导作用;较多RM的负重半蹲,由于抗阻太小也不足以引发大脑皮质将发放强而集中的高频率神经冲动。为此本研究的负重抗阻确定选用1RM90%杠铃重量。
根据大多受试者预实验的主观感觉:抗阻后时间短于十秒、多余半分钟都难以寻到轻松有力的感觉,为此本研究确定选用10秒、20秒、30秒,这三个实验的间歇时间分别在三天进行。
(三)实验方法
1.1RM的测量。测量前要保证受试者状态良好,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要求受试者半蹲时膝关节控制再110-120度之间,参考以往最大蹲起的重量,先选择稍轻些的负重尝试,几次尝试后确定1RM的重量,最后计算1RM90%的重量。
2.抗阻前的下肢蹬伸速度测试。准备活动后,肩扛装有加速度测试仪器的空杠铃杆半蹲,大腿与小腿保持在110-120度之间,而后尽自己最大能力进行蹲跳起,通过加速度测试仪中读取受试者半蹲空杠铃杆的最初加速度的数值。
3.90%RM负重半蹲杠铃。受试者在半蹲空杠铃杆后的一至三分钟,感觉体能恢复后,进行1RM 90% 重量的杠铃半蹲两次,注意膝关节保持在110-120度之间的最大努力蹲起。
4.不同间歇时间的后效作用测试。受试者在蹲起1RM 90%重量以后,实验小组成员迅速将杠铃去除,按照既定的间歇时间(10秒、20秒、30秒),进行肩负装有加速度测试仪器的空杠铃杆快速半蹲跳起,通过加速度测试仪中读取加速度的数值。
5.三次实验间隔24小时。按照第一次间歇10秒;第二天同一时间第一次间歇20秒;第三天同一时间第一次间歇30秒,这样可以排除实验疲劳和生物节律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三、结果与分析
(一)抗阻后间歇30秒后效作用将减弱
由表2可见,抗阻后三种不同间歇的后效作用,唯有抗阻后30秒间歇的后效作用不明显(P>0.05),抗阻后间歇10秒和20秒的后效作用明显(P<0.05)。证实了90%RM抗阻两次后的后效作用存在,同时也说明90%RM抗阻后,随着间歇时间的延长(半分钟之后)后效作用将会明显减弱(p>0.05)。
(二)抗阻后间歇10-20秒后效作用最佳
表2显示的是:抗阻后20秒和10秒间歇的后效作用均明显优于30秒间歇的后效作用;抗阻后20秒间歇与10秒间歇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90%RM抗阻两次后间歇10—20秒可以达到最佳的后效作用效果。出现上述结果,也许是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少的原因造成的。
四、结论
利用加速度测试仪对90%RM半蹲抗阻两次后不同间歇时间的“后效作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间歇10秒和20秒的后效作用明显,随着间歇时间的延长,后效作用将减弱。说明两次大抗阻之后,中枢神经系统调动的神经指令,在间歇10秒和20秒时仍然保持不衰减,有显著的后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新颖.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9.
[2] 龚朝晖,王成.“痕迹效应”在准备活动中的意义及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