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惟楚
【摘 要】鲁迅的文章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其语言风格尖锐而冷峭、明快而又行文曲折有致,其艺术格调讽刺犀利而又富有一种时代色彩的幽默感。而写于1921年底的《阿Q正传》是其影响最大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鲁迅;阿Q;革命
鲁迅通过文艺创作以唤醒民众精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旗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一手暴力镇压,一手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種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愚昧、麻木的被统治者在做了奴隶以后还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这种可怕的精神“内伤”深入的渗透到许多国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精神畸形。从而最终使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任统治阶级蹂躏,任帝国主义宰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要来一次彻底的,成功的变革,必须唤醒“麻木昏睡”的国民,改造他们的精神面貌。所以,鲁迅一生以笔作刀,解剖国民的灵魂,无情的暴露和批判现实社会。而鲁迅写作《阿Q正传》就是为了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深刻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思想侵蚀的“国民灵魂”的代表人物阿Q。阿Q出身贫贱,没有固定的职业,年近而立却没有“家”,甚至没有“姓”,可以说就是一无所有。他一生充满着诸多的不幸:因为说自己姓赵,被赵大爷打了嘴巴;因为想和吴妈“困觉”,被赵秀才竹杠打了一顿;因为头上长着癞疮疤,却频遭众人耍弄;因为自己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捉来放在口里咬又不及王胡响,结果被王胡拉到墙上去碰头;因为要“革命”,被“假洋鬼才”扬起哭丧棒要他滚出去……而这诸多的不幸都被他那著名的“精神胜利法”轻而易举的化解了。虽然穷得叮当响,但“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虽然头上长癞疮疤,但“你还不配……”;虽然挨了别人的打,就当是儿子打老子。甚至在被稀里糊涂地枪毙之前,还怕圆圈画不圆,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一切诠释了一个完整的阿Q思想: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自我陶醉而又妄自尊大的可怜、可爱又可恨的一种自我平衡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说过,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唤起国民的觉醒。对阿Q,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不觉醒、人的价值的沦丧以及人尊严的缺失。这使国人对不幸的命运、对悲惨的人生不是采取一种怒起抗争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消极逃避、藏匿,甚至一种十分荒唐而虚幻的自我陶醉的态度。而这一切,恰恰是中国农民深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阿Q的性格颇为复杂。“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后来发现革命党可以改变他的社会地位,又准备“投降革命党”。这表面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因为在阿Q看来,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既是革命,小D、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乃至王胡的命都要革掉;至于他“喜欢谁”,他认为“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辫子的男人睡觉”;“秀才的老婆眼睛上有疤的”,至于吴妈,“可惜脚太大”。由此可以看出,阿Q的“革命”骨子里有着封建统治阶级给他打下的很多深刻印痕。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阿Q本来天生就应该具有真正的革命本能,但为什么他想象中的革命却成为这么一幅奇怪的图画呢?这正是作品深刻之处:封建阶级思想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如此严重的束缚、毒害着中国农民,完全应该觉醒的国人却未能觉醒。这是历史揭露出来的十分真实而荒诞的本来面目。所以“改造国民灵魂”是一项十分重大、同时也是十分艰巨的历史重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这颗文坛巨星在上海殒落了。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旗帜上书三个大字:民族魂。而他的诸多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国人。《阿Q正传》发表后,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茅盾在1932年就说:《阿Q正传》给读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两个字。时至今日,其艺术光芒仍十分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