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丹
摘要: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小学音乐是富含美的因子的学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审美 策略
审美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生受益的精神上的独特的能力,具有个体性和抽象性,小学音乐教学是艺术的教学,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秉持新课程理念中的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思想,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展现出小学音乐的隐形魅力,化有形为无形,将学生在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学习内化为一种精神审美能力上的提升,这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的情感渲染力和精神愉悦性都是对学生思想认知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强化这种支撑,内化学生的品格,与学生与音乐教学本身都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
一、构建审美通感,促进审美想象力
通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利用各种感官之间的共同性来表达出独特的感受,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审美通感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艺术感觉都达到一致的的时候,审美能力油然而生,不是刻意的讲解,也不是刻意的渗透,无形中便获得属于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牧场上的家》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辽阔草原的视频,在视频的情境感染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图画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草原家园,“如果你的家在草原会是怎样的呢?拿起画笔来尝试一下吧!”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思维得到了拓展,美术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于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提升,收效是很明显的。再如《美丽的星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做法,让学生描绘星空中神秘的星座,让学生的思维放飞到美丽的星空,在星空中去寻找那美丽的星座,这样的教学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通感的形成,依靠的是多种艺术手段的完美融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音乐情感与学生思维的整合,成了心灵与情感的媒介,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也更容易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发展的空间。
二、立足作者情感,提升审美理解力
音乐作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灵魂,故而,我们不能引导学生去太主观地看待音乐作品,或好或坏的评价都要立足于音乐本身,而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来评判作品的好坏,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挖掘出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力求透过作品去窥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价值。
例如在《儿童团放哨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学生自主欣赏后,让学生自主去理解这首歌曲的内容,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表达,当然,这首歌曲对于00后的孩子们而言,已经脱离的时代的背景,对歌曲审美理解力的提升,需要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歌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儿童团员的角度讴歌红军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鲜明的节奏中透着顽强的精神,小公鸡的啼叫中意味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在引导学生了解了创作的背景后,再去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就会在审美能力的提升上更添秋色。
只有立足于创作的背景,才能在内容上获得正确的理解,作家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审美理解力在无形中便得到了升华,不再停留在对于音乐肤浅的认知上。
三、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审美创造力
小学生可能会对基础的音乐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对于游戏啊、唱歌舞蹈啊他们还是很有热情的,所以,教师不妨借助于学生的天性来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中增加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其音乐创造力,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其在适合自己审美创造力发挥的平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例如在《七色光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充分地给学生自己创编集体舞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舞蹈的内容,配合音乐的旋律,律动永远是音乐感受力的最强有力的表达,在集体舞的设计上,要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能过多地干预,这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阻碍力,如果课堂时间有限的话,教师可以把任务安排到课下去完成,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将自己的主观想法表达地,更加详尽。又如在《丰收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味农民丰收的喜悦感,并让学生思考这种喜悦感如何在歌曲中体现出来的,该用什么样的舞蹈来表达这样的喜悦,让学生尝试用合理的创编舞蹈来展现音乐中的情感,使其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力都得到培养。
体验教学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管学生的表现是不是达到了教师满意的标准,教学评价都要以激励为主,引导为辅,不能抑制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通感,激发想象的欲望,立足于作品本身,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评价,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发挥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