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小洁
地理“E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以“E学习”下的“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课为例
文 吴小洁
1.“E学习”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多样,各种交流方式让世界更紧密,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快速、更丰富,所以现代教育方式的改变是必然的。E-Learning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三者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改造和引导教育,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E学习”对传统教育会进行很多的改变,它的未来是无纸教学,它也是现代提倡的虚拟化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部积极按照规划部署,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2011年3月,启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教育部在杭州市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座谈会。之后并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教育信息化发展先进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在十年规划中,教育部十分注重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变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为“E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
2.“E学习”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但“E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才刚刚起步,仍处于探索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有教师评价:“理念很好,但如果我和你近在咫尺,为什么要发信息交流”。现代交流方法本身就让人们忽视了最基本、最快捷的交流,虽然交流更快速、更多样,然而我们却更茫然、更孤单。另外“E学习”无纸化教学的理想,目的是突破书本知识传授的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所以适合某些知识的学习,不适合一些操作方法、技能的掌握。“E学习”也减少了正面的语言沟通与交流,拉大了心理距离。
所以,在任何时候的课堂“E学习”都不能纯粹化,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E学习”课堂教学更适当。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年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改革,在这次教学改革中众人不断实践、思索,更不断进步。开展“E学习”教学后,“E学习”不可替代的交流量和互动性、延伸性进一步让学校已成熟的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更加突出,例如原来组内的游离学生参与度高了,更利于关注合作状态下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践开展中对比以往教学,下面笔者主要通过“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课总结“E学习”在课堂几个环节中使用的突出优势和操作方法。
根据人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降水的变化和分布”的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4项。
(1)通过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通过降水资料,绘制、阅读降水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通过读图分析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4)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第1、2项,第二课时主要是第3、4项。
1.导课在“E学习”下更出彩
导课指教师通过结合科目特点、学生实际、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恰当且艺术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引进一种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名教师都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本节课以诗歌欣赏导入。具体操作:学生朗诵诗歌《清明》和《春夜喜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并理解自然对人类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朗诵是推送背景音乐给学生,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比较有意境和感染力。
其实这种导入方式在今天已不算新鲜,但是在“E学习”下它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的吸引、操作的主动及选择,使得呈现方式不是通常的学生口述,所以学生易于投入,导课的效果更好。
对比2个不同班级,在导入时没有参与朗诵的学生在普通教学的班级有2名,“E学习”的班级全都参与;普通班级集中播放配乐,学生朗诵,约有25人(全班40人)是阅读诗歌,而非有感情地朗诵,“E学习”学生没有有感情朗诵的人员仅有8人。
这证明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E学习”可以让简单的导课环节更精彩,例如导入时可以设计一个问答,可以进行一次小小投票的活动,学生都很热衷参与,平台也很快显示投票反馈。甚至发送一个小视频给学生,学生投入度都比集体观看高。因为更具自主性,使得学生参与度更高。
2.交互性的功能让课堂参与度更高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方式单一,往往是问答、练习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让生生交流也变成一种学习,增加了交流的多样性,但是这些仍然不够,在一节课中,仍有很多学生的需求未被满足,大量的知识仍是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在传递,课堂交互机会受到限制。而计算机本身是人机交互的载体,在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在参与交互。在“E学习”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手一部的平板实现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多样及交互性。简而言之,全体学生可自主参与的环节增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交互过程可以让信息获取更快速、更有效,也让人更愉悦。因而“E学习”平台中各种交互性功能的设计是它的一大亮点,也是它进入教育的必然。
本节课在讨论到降水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具体操作:“我想对你说”活动,(当一些极端情况的降水出现时,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那么你想对哪些人送去你的关心和提醒呢?)。教师利用“E学习”平台中的分组研讨功能发布几种极端降水的情况及图片,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思考出现该情景时,想对谁送去关心和提醒。设计意图:体会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培养人文情怀,主动关心别人。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作答并发送自己的意见,发送后学生也可以互相浏览、点评,参与度很高。传统的课堂可能是让学生写,然后让几名学生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增加了学生的组内交流,但是“E学习”课堂的这种参与状况是无法替代的。
在这个环节传统课堂全班写意见,有5人以起立回答方式交流自己的意见,其中3人是主动发言,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不认真书写意见的约有7人。“E学习”课堂中每名学生都发表了意见,不认真书写并发表的0人,有29位学生的留言被点评,有13位学生留言获得2次及以上的点评。
因借助“E学习”平台的开放性,所以能够容纳所有学生同时参与课堂,参与面广;借助“E学习”平台的展示功能,所有学生的发言都可以同时展示,所以也提高了学生对待问题的认真态度;生生点评、师生点评的功能不仅让学生的发言得到反馈,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点评的能力,更使得学生发送的意见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从其他学生阅读或者点评中也可以获取信息和价值。
3.巧用资源包使小组合作学习更自主、更高效
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也是因为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或互助中通过竞争的刺激建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也有很大的进步。相比较,“E学习”在这一方面具有很强大的辅助作用。
在传统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给予的资源往往是受到限制的,如果补充的资源需要给学生使用,有时需要转变为纸质的。然而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早已以数字化为主流,课堂上现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也无法容纳信息的庞杂,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大量的、快速的信息却受到教育载体的限制陷入了瓶颈,而“E学习”可以让更多的信息进入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时进行指导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这节课中在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这一部分学习时,教师发送资源包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资源包,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资源包中有北半球几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景观图片,一个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和描述方法指导的微视频(3分钟)。任务是学生任意选取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进行描述。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进行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描述,学生在资源的使用中自主建构知识。
对比显示,传统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呈现的2种类型的降水柱状图,集中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结合小组讨论,思考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在过程中每小组约有1~2人讨论时主要发言,有2~3人因自主学习时仍有知识不理解不能完全投入讨论,最终教师呈现一幅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阅读并描述,能够进行全班展示的学生仅有3人举手,回答过程中有1人补充。“E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包中资料,结合教材,尤其对于指导的微视频资料学生进行自主观看,有约20人利用了重播、暂停功能认真自学并有记录,资源包中呈现的多种类型的降水柱状图,学生虽任意选取其中一种进行描述,但是对其他类型的降水也有了解,甚至能够进行描述。展示时教师任选2幅图表提问,举手学生有15~20人,且回答快速、准确。
明显的对比使我们认识到“E学习”在课堂传递知识的量和种类方面都比传统课堂大得多,对于资源的使用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然“E学习”的功能不仅限于此,大量的网络资源也是我们知识的源泉,获取资源的方式也不能只限于教师一人,学生也可以搜集和初步整合大量的资源用于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开发课程资源,让课堂更具开放性。
4.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更多样、更及时、更量化
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就是为每个受教育者实现生命的高价值“制造机会”,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单单的教师评价是不够的,也扼杀了机会。所以新课程理念提倡多样性的评价,例如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
“E学习”也可以让评价出彩。在前面分组研讨“我想对你说”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参与作答,还可以参与点评,学生可以给予其他学生一定的点评分,也可以回复其他学生,让生生点评更直接、广泛。
学生点评也使得学生发送的内容同时也成了一种教学资源。在处理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描述内容时,教师发送4个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数据,学生分组绘制一个地区的图,绘制后将降水量柱状图的描述写在图形下方。完成后组内选出一份优秀作品拍照上传,上传后小组间互相浏览,点评他组的绘制和描述,如有不正确的可面向全班讲解。学生在点评他组的作品,有不正确的地方全班“指图讲解”,有学生犯了相同错误的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对于没有问题的作品还可给予小组加分。
针对该环节将传统课堂与之对比,传统课堂采用学生绘图并进行图形描述,组内选出优秀,在展台进行展示并接受点评,4个地区的降水量逐一进行展示、描述,全班进行点评,耗时长(绘图、描述5~6分钟,展示、点评每组2~3分钟),所以课堂只能最多展示一组成果,因为他组学生未事先见到该图,参与点评的人数仅有1~2人。“E学习”课堂学生绘图、写下描述,上传,互相点评,有意见起立指出。耗时短,且每组都能展示(绘图、描述、上传5~6分钟,展示、点评所有组2~3分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且起立参与点评的学生共有6人,平台发送点评意见的有19人。
此外“E学习”平台中也包括学生抢答次数、研讨次数、点评次数的记录等量化统计,教师有需要地使用,也对学生的课堂状况更多掌握和促进。
5.图片编辑的功能十分有助于地理学科中各种地图的学习
地理会经常涉及地图学习,图片编辑功能提高了学生地图学习的操作性。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第二课主要通过全球降水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的规律。教师推送给学生2幅图片,设计了任务:阅读图1,分析全球降水分布规律;在图2中用阴影将陆地上降水多的地区表示出来。设计意图:学生读图1观察降水多的地区,并且在图2中画出来,并归纳出降水分布的规律。
图1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图2 北半球降水分布
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二课时的要点和难点。在传统课堂学生阅读图形,让学生上台圈出降水量大的地区,并思考分布规律,学生仅能回答出分布规律的一点,经过引导学生能回答出两点,参与回答的学生有5人。“E学习”课堂中用模拟图让学生自主绘制,全班参与,其中有30人左右绘制基本正确,总结规律时举手回答17人,并能回答出两点,经过引导学生亦能发现回归线附近降水少的状况。对比发现,让学生利用“E学习”平台编辑图片并发送的功能不仅让学生参与广,都能认真阅读地图,也使得学校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该功能在地理学科应有很广,例如在描述某个国家地理位置时,让学生将地图中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圈画出来;学习某个地区地形时,让学生圈出一些主要地形区并分析特点。学生编辑后的图片再发回,教师查看并点评。
学生进行图片编辑时的指导
6.练习功能的强大让练习更高效
“E学习”平台的练习功能在参与度、时效性、批阅、实时反馈、数据统计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发布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发送答案和解析,还可以查看练习的一些量化分析,另外所有的错题会收录在错题本上,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巩固。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还可以设置差异性的练习。在本节课中,笔者设置了4题基础练习,2题挑战练习,学生必须完成基础练习,且正确率达到75%才可以继续完成挑战练习。
在传统课堂将课堂练习呈现在PPT上,学生集中收看,并写在纸上正确答案,有学生听到其他学生说出答案而写出来,当被要求解析题目时,有3题(共6题)抽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1人需要再读题,有2人说不出。并且教师对全班状况无法获知。“E学习”中基础题4题正确率有80%,挑战题的正确率50%,教师发送解析和答案后,答错的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让具有差异的学生各自在完善自身。对于错误率最高的第六题,教师进行全班讲解。
7.课堂延伸
“E学习”的特殊价值还在于将课堂得以延伸,便于学生续学、提升素养,让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化,也让自主学习规范化。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实现。
(1)课堂资料的保存便于课后回顾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布很多的资源给学生,教师可发布一些知识总结的结构图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传统课堂的课后有积极的学生不满足板书,会跟教师索要上课课件复习,但课件庞杂,增大复习内容。知识总结的各类图形和内容发送学生,学生复习效果更佳。下节课的课堂抽查学生复习提问,回答正确率达80%,在传统课堂最佳仅50%。
(2)课后任务的完成更加高效、反馈更及时
结合“E学习”的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现代化气息,课后作业、课前预习也有这些特点,非常快捷,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完成后发布作业,教师接收后发布反馈和解析,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消化。
除了常规性的学习任务,“E学习”的课后任务还可以具有时代特点,例如针对某个问题搜索一些网络资料,拍一段视频;制作的作品也可以拍摄照片;进行一项调查除了文字记录也可以有照片和视频记录,让知识更立体、更丰满,也使得学生乐于课上交流自己的作业,乐于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乐于在生活中探究各种问题。传统课堂学生主动呈现课后学习成果较少,与生活相关的记录收集更为稀少。“E学习”下学生主动收集并分享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一学期有达20多份,有非硬性任务布置收集资料的比例达全班的50%,其中不乏优质的调查视频和图片记录等资料。
(3)结合网络资源回顾一些课堂问题,深化知识认知
“E学习”课堂中我们发布的问题、练习,课后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E学习”平台中查阅到,对于课堂完成时不太理解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进行回顾、复习,另外可以利用网络庞大的资源量进行知识理解和深化。
(4)结合微课回顾知识或利用微课预习新课
“E学习”与微课相结合,教师发布微课给学生,学生可以课后在微课的指导下再学习。也可以将“E学习”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课前发布微课、预习要求或练习,学生预先学习,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了一定了解,另外一些基础的问题在处理时可以更加高效些,提高了课堂和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
本节课是在学校开展“E学习”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数字化技术与地理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与思考。当然,本节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我校的“E学习”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也还有很多价值需要继续发掘、探索、尝试。只有教育与时代相结合,才是教育的存在意义;只有教育随着时代的推进也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所以“E学习”如同这春天乍暖还寒的春风一样,在一次次尝试后终将温暖和煦,吹出一片灿烂景象。
[1]芮海亮.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以高中地理《地质与环境》为例[J].课堂创新,2014,(5):80-81.
[2]薛燕强.e学习让语文学习更轻松[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3):10.
[3]董亮.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e学习”设计刍议[J].教学教研,2013,(7):69.
[4]夏宇,陆琴.区域“e学习”平台部署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探究[J].教与学,2013,(9):62-69.
作者信息
吴小洁,本科,中教二级。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