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电影《调音师》

2015-11-25 09:37戴云武廖卫华
电影评介 2015年15期
关键词:调音师盲人

戴云武 廖卫华

奥利维耶·特雷内导演的《调音师》曾荣获2011年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同时也被观众称为“史上最精彩的微电影”,绝不可谓空穴来风,短片通过讲述男主角作为一个在钢琴演奏道路上失意的天才,后成为调音师,发现以盲人的身份更能亲近顾客,获得更多,却意外卷入一桩谋杀案的故事。

微电影《调音师》海报

一、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调音师》的主要人物毫无疑问是男主角——一个天才却看似不够天才的钢琴师。在故事的开头,便讲述了他参加钢琴比赛,可他会成功吗?短片通过种种细节刻画预示了答案的否定。“去年,我被看作是天才。我自己也认为我前途无量”“15年来的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简短的话语,配合他始终颤抖的手擦拭着琴键,以及之后特写镜头的满头大汗,不难看出他的心态不够好,他把这一切都看得太重。在生活中,的确会遇到许多大事,也许大到能左右人生的走向,可是更多时候,决定人生走向的不一定是外在表现,而是自己的心态,如果不摆正心态,有可能会毁了一生。在餐厅里戴着一副墨镜,从容地与上司在对话,对于上司给自己看的照片仿佛视而不见,男主角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盲人调音师了。他得意地侃侃而谈作为盲人调音师的好处,讲泰姬陵得以造成的故事告诉上司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了显示他的成功,故意抱怨服务员少给一张钱,来刁难服务员。导演把一个失意后又重新焕发生机,得意洋洋的调音师塑造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之后发生的一切作了铺垫。由于比赛的受挫,调音师不再对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他放弃自己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借调音师的职业,装成盲人博取他人的同情,成了一个偷窥顾客隐私的偷窥狂,因此,小费更高,态度更好。同时,他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景象:男人大手大脚地换衣服,女孩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跳舞,一直到最后一家人家,他看见了凶杀案。当调琴师进入老妇人的房门时,随着关闭房门时的短暂定格镜头,短片进入高潮。昏暗的光线,幽闭的空间,当调琴师意外卷入这起谋杀案之中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遁形,只有假戏真做,继续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这次一旦被识破,便会危及生命。从此,调琴师的命运便与观众那颗紧张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

显然,调音师是一个反面人物,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浅薄,没有任何的深度,贪婪懦弱,遇到困难时就会无法做出明智的判断。也许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懒惰、傲慢不逊、被惊吓时就动弹不得。人性本恶,导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堕落的钢琴师,更是批判了当下人性之假、恶、丑。短片中的老板是一个看似正义凛然,但实则自以为是、唯利是图的大老板。他在片中代表了人性的底线,但最终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调音师的欺骗行为,因为调音师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止一次地反问:“你要炒掉我吗?”可见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利益时是可以放弃底线的,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值一提。老板出现在短片的开头,他是一个自我、自大、肤浅的小人,当被问及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内心的贪欲让他不再追究调音师的欺骗行为。他的性格急躁,易怒,在悠扬舒适的古典乐下显得格格不入,他不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一群为了经济效益可以妥协、冲破一切道德底线的贪得无厌的小人。老板,是导演塑造的第二个人物,尽管出现的镜头不多,但是短片的关健人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老板,才会有这样的员工。贪得无厌的老板形象有很多,这个老板形象的塑造,好就好在他态度的转变之快,在道德的边界,他选择跨过。

二、情节巧妙扣人心弦

《调音师》中发生的故事,让每一个观影者都为主角屏息凝神,担心不已。在给一位顾客上门时,他多次按门铃却得不到回应,正在他犹豫是否要离开时,门推开,从里面出来一位老太太,她打量着男主角,得知是盲人才放松一些警觉,也许我们不会奇怪,一位老太太,丈夫不在家,对于陌生人的来访总是小心翼翼的。这时对门的邻居打开门,奇怪的望着他们,老太太才不情愿地请他进门。可殊不知,这邻居的一次开门,等于直接宣告了男主角噩梦的开始。当他发现地上的尸体后摔倒惊慌失措,可这一切的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他是个盲人,又怎么可能选择夺路而逃呢,要是他逃跑了呢?不,突然想起他进门后,老太太的锁门的声音,已经太晚了,现在的他,只有继续做他的盲人调音师了。接下来的事情,是不是像调音师那样内心独白:“我只要继续调我的琴,调好,走人”那样呢,此时身为观众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结果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之前看似种种天衣无缝的细节反倒成为男主角的最大败笔:老太太故意讲他眼镜脱下看他是否真正的盲人,还有他衣服口袋里绝不可能属于一个盲人的笔记本,这一切一切不仅让男主角陷入一丝担心,更给我们观影者莫大的心里暗示与担心——他真的还能顺利脱逃吗?

短片中调音师因谎言而获利,却也因谎言而使自己陷入险境。短片开始光线色彩都比较明亮,直到调音师上门工作摁响门铃,之后便以昏暗的光线一直延续到结束,这样明显的光线色彩变化预指着危险的到来。渲染了短片恐怖惊悚的气氛,使观众更加投入短片中。同时也将整部短片分为了两个部分。短片上半段,调音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演技,通过找钱教训了服务生,当他去往下一个顾客家的路上,通过画外音运用颠倒蒙太奇的手法交代了教训服务生的具体情节,在过马路时主动要求搀扶老人过马路,看到老人诧异的表情,再加上之前假装盲人未被识破,反而获益使得他自己信心倍增,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演技。并且此处光线非常明亮,给观众轻快的视觉效果,同时表现出调音师因此洋洋得意的情绪。之后妇人因丈夫不在家的理由一再拒绝调音师,在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调音师却以自己是盲人,行动不方便为理由,硬是不想让自己白跑一趟要求妇人给个说法将自己推进了险境。当调音师发现了尸体,知道危险即将来临。他的本能反应是装得再像一点,不要露出破绽,就能脱险,而不是丢开谎言以逃生为目标。这点就能看出调音师以盲人伪装自己欺骗他人时也已经深深地欺骗了自己。他不断地自言自语“我是一个盲人,没有必要回头,只要我弹琴,她就不会动手”,此刻他已经忘记了他自己是一个强壮的青年,对手只不过是个拿着简陋武器的妇人。调音师背自己的谎言所催眠,也收到了谎言给他带来的灾难。

三、引人入胜的倒叙结构

“我必须弹琴”“我从开始弹琴她就没动过”“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一句句内心独白此时仿佛也只是对自己无力的安慰。琴声缓缓而悠扬,直到短片结尾。作为观影者的我却满腹疑云,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不,突然想到此时似曾相识,这不正是短片的开头吗?只身着短裤和袜子的男主角弹着琴,一旁还有一个老头没有意识地躺在沙发上,琴声悠扬。原来导演早就给了结局,至少是结局的一部分。将短片再次回到开头,那“嘭”的一声才是短片的落幕,似是男主角命运的审判锤。是老太太之后将他放走的关门声,还是钉子从钉枪中射出那摄人魂魄的声音,此时已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最好的结局。在我看来,这早来的结局令我有些唏嘘。同时也可看出该短片的倒叙叙述手法,导演匠心独运,令观众惊叹。

该片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首尾相接。导演采用倒叙的叙事蒙太奇手法为短片设置了悬念。短片开始首先听到的是一段悠扬平静的钢琴声,看见的是一位赤裸着身体的男人弹着钢琴,身后站着一个女人,沙发上坐着一个男人,目光呆滞看上去平静的诡异。短片在这里运用弹钢琴男人的内心独白来交代当时的处境。“我是一个盲人,我很少演奏,除非是在特殊的场合或者是为了特殊的人。”原本,短片这样的开场已经使得观众不禁开始揣摩当时的情况,然而演奏者说出这样的话之后,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既然是特殊的场合或者是特殊的人,那么当时到底是什么处境。不过很显然是某种困境。短片后半段,调音师摁响门铃随妇人进门后,镜头并没有切换,反而导演运动推镜头,越来越靠近大门。这里也制造了悬念,妇人的奇怪举动迟迟不愿开门,和对面邻居疑惑的眼神都预示着在调音师进入客人家中后悔发生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日程本是调音师装盲人的最大败笔,当他赤裸身体调钢琴时想起自己的日程本还在上衣口袋,这会使得自己盲人身份穿帮。同时镜头拍摄到妇人在翻上衣影子投射到墙上。将事情发展推到最高潮,使得观众跟随调音师达到最恐惧状态。

短片最后,调音师优美的钢琴声响起,仿佛又回到了片首,无缝的感觉,使得短片紧凑丰富。此时,调音师是生是死都已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人性的崩离。整部短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惊悚紧张的气氛,更是人性的拷问,人性之邪恶,之贪念,似乎已在某些人身上扎了根,导演以小见大,折射出了社会上的现象,短短13分钟,却到处人生百态。

通过大赛的失败就能看出调音师并不是个心里素质好的人,在发现杀人后,惊慌失措的表现和上衣口袋的日程本无疑动摇了他盲人身份。短片最后一个画面运用摇镜头定格在了调音师身后镜子,短片的末尾与开始相接。唯独不同的是观众们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调音师最后到底有没有被杀?“砰”的一声是枪声还是门声,开放式的结尾让这一切都无从得知,留下了更大悬念,只能靠观众们自己去发挥想象。《调音师》,我觉得导致主人公这一“奇遇”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将人生看开,如意的生活哪里会说来就来,良好的心态却是你始终需要的。当命运再次跟你开个玩笑时,你不应逃避或自责,而是应该活在当下,活好当下,自暴自弃,剑走偏锋恐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那把钉枪,亦或是其他的什么。

猜你喜欢
调音师盲人
调音师
《调音师》主人公的人性拷问
随声附和的盲人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甘霖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调音
盲人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