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离开终南到山东寻找道友,在宁海州收全真七子。七子中成就最大的当属长春真人丘处机,据大部分史料记载,王重阳初见丘处机即十分喜爱,对他大加器重。然而笔者认为丘处机拜师初期并未受到祖师的过多器重,王重阳对丘处机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丘处机本人坚定的向道之心,使得祖师对其改观,认为他是能使教门大兴之人。
关键词:王重阳;丘处机;态度;转变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生于登州栖霞县滨都里,自小家境贫寒,“未尝读书”,但“酷慕玄风,非长生久视之说不道也,非骖鸾跨凤之语不咏也。”未冠即学道,“大定七年,闻重阳道化,九月,乃拜于宁海之全真庵,重阳赠以《金鳞》,遂为弟子,重阳为训今名字。”自大定七年九月王重阳收丘处机为弟子到大定十年正月王重阳逝于汴梁,王与丘相处的时间前后不到三年,这期间王重阳对丘处机的态度史料中的说法是“祖师知其非常人也”,“重阳见而爱之,与语终夕,玄机契合”,“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这些记载所表现出的是王重阳初见丘处机即十分喜爱,对他倍加器重,笔者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后来道人对丘的溢美之词,丘处机拜师之初其实并未受到祖师的器重,只是后来随着二人长期的接触,王重阳对丘处机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丘处机是全真七子中拜师入道较早的,他只比马钰投入王重阳的门下晚两个月,但这不足以成为王重阳器重他的证据。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丘处机是七真中年龄最小的,初入教门时只有十九岁,他虽自小向道,但由于修道时限短,故对道的理解和感悟还停留在表面,而马钰、谭处端等已步入中年,他们的思想成熟,人生阅历丰富,对道的感悟更深。况且无论是从年龄还是家世方面,他们与王重阳情况最为接近。祖师初见丘处机就对他器重有加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从七真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方面来分析,马钰家为当地大姓,家庭条件优越,且世通儒术,谭处端是宁海儒生,郝大通是牟平的破落官户子,刘处玄为东莱右族。史料中称丘处机“家世栖霞,最为名族”,“世为显姓”,“世为显族”,也有的史料称其“家世业农”,据赵卫东先生考证,“丘处机年少时,家境必然贫寒”,据此即可发现无论是从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亦或是社会影响力方面来说,丘处机与其同门相差悬殊。王重阳一来到山东首先度化的就是“世居城内,富甲一州”的马钰,可见其深知传播全真教的正确策略。其后一系列教团组织的建立必然要依赖于广泛的社会基础,而马、谭、刘、孙、郝等人的社会影响力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第三,七真的悟道速度也不尽相同。丘处机学道最早而成道最晚,丘处机在《坚志》一诗中写道“吾之向道极心坚,佩服丹经自早年”,他虽“未冠即学道”,但却是“真积力久,学道乃成”,丘处机自己也承认他与马钰的悟道既有早晚之分,又有深浅之别。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丘处机学道初期,王重阳是不可能对他器重有加的。
仔细研读史料就能证明上述观点,《长春丘真人》中记载丘处机“旦夕侍左右,甘洒扫之役”,《丘祖本传》记载,“重阳一见,知师为法器,乃极意锻炼之。每与诸真讲道时,师至,闭户不纳;师去,谈论如初。如是者终重阳之世,未尝训一语,师笃志不变。”王重阳是否真的是一见丘处机就视其为法器,然后极意地锻炼他我们不便揣测,但后面所提到的事情却极有可能确有其事。《丘祖语录》中说道“吾侍重阳师三载,未沐一言之诲,若起嗔心,久为下类矣。”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三年“未沐一言之诲”不合情理,但这也间接证明了王重阳对丘处机的器重程度并不像后来全真弟子们所描绘的那样,为何又有“惟鞭策之甚,真为爱我之切,故归化时,方有‘此子可教,吾宗赖有大行'”之句呢?笔者认为王重阳在后期对丘处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经过长时期的观察,丘处机“甘洒扫之役”,即使“未沐一言之诲”也不改向道之心,“笃志不变”,王重阳由此推断他是可造之材,“九年冬,与丹阳、长真、长生从祖师游汴梁。祖师日夕训诲,比之余人尤加切至。”这时王重阳对丘处机的态度已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未尝训一语”了,而是看到了这位最小的弟子确实有过人之处,若悉心培养日后自当学有所成。
根据丘处机后来的修道经历不难看出,他为人十分诚实,不用方术欺人,修道过程中踏踏实实,刻苦努力地研读道经,不做投机取巧之事,这些在他跟随王重阳的三年里都会有所体现,故王重阳才会有“此子可教,吾宗赖有大行”之言。另,王重阳在归化前对弟子们说道:“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长生、长春则犹未也,长春所学当一听丹阳,命长真管领长生。”据此也能看出王重阳对丘处机态度的转变,将年纪最小的弟子交由最器重的马钰管领,可见他对丘的重视。这也是由于全真教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此时教门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与王重阳在陕西时的状况已大不相同,王收七真后,门人逐渐增加,教派已初见规模,教义形成体系,影响不断扩大,“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照此发展下去,教门定当大兴。一个教派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有了前期王重阳、马钰等人的积极传道,到了丘处机时期,教门大兴自然不在话下,丘能成为将全真教推向鼎盛的扛鼎人物,一是其自身的声望与道行高深,二是因为全真教有了前期传道的积累,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然会成就更大。人总是会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这也是王重阳对丘处机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王重阳前期对丘处机并未过多重视,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和磨炼以及丘处机自身的努力,逐渐改变了其态度,并将丘托付给了大弟子马钰,丘处机也果真未令其失望,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统治者的支持,最终将全真教发展为全国第一大教派。
参考文献
1.(金)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M].濟南:齐鲁书社,2005
2.唐代剑.王嚞丘处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赵益.丘处机—一个人与一个教派的传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4.牟钟鉴、白奚、常大群、白如祥、赵卫东、叶桂桐.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作者简介:魏晶晶(1989—),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