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芳
摘要:乡愁是什么?狭义来讲,乡愁就是一代或者数代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乡愁是所有游子心理满满的情愫。广义来讲,乡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传承,是华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乡愁是我们的故土情结,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乡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乡愁;传承文化;中国特色;基本国情
引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与“乡愁”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这是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也是精神失落与文化重塑,也可以看做是乡土与城市进行的博弈。一边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走之路,一边是中华民族的立族之本,如何正确的处理这两者关系成为重中之重。
我们先看两串数字,第一是根据2014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约5亿农村人口实现就业和生活的空间转移,城镇已自2011年起成为人口集聚的重心。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6%,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才能稳定下来,我国城镇化正处于30%到70%的区间,即“城镇化快速增长区间”。
第二串数据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有自然村360万个,而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10年内,90万个村子消失了,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
从上面两组数据不难看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自然村落也在快速的消失。
这些自然村落是我国先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沉淀积累了具有地域差异的民俗文化。这些相对固定的以血缘关系凝聚的自然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是我们必须保护地精神财富。伴随着大量自然村落的快速消失,依附在这里的民俗文化也在快速消亡中。
难道我们要用千年的传承文化来换取城镇化的进程吗?,难道我们要用美好家园来换取中华民族的复兴?来实现中国梦吗?似乎这样的代价太沉重了。
可以不进行城镇化吗?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城镇化的历史,并且我国发布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所以城镇化是不可避免的,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必须走城镇化这条路。所以我们必须正确有效的处理好“乡愁”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造成“乡愁”和城镇化进程之间矛盾如此尖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错误思想认识。1)错误的认为城镇化就是大拆大建,拆除旧的,建造新的,为造城而造城,有的地方为了业绩,大搞新农村,将城镇化异化为盖房子、拓道路,于是复制大城市——推平了稻田,建起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2)缺乏保护民俗文化的
意识,没有认识到自然村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为了政绩,为了形
象工程,不惜拆掉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各种古建筑,一声令下,一阵铲车轰鸣,名人旧居、祠堂庙宇,瞬间“樯橹灰飞烟灭”,消失于岁月无声。却不知他的这声命令,造成多么严重的精神损失。
二、管理城市不够科学,眼光不够高瞻远瞩,统筹不够科学,规划不够合理。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一点利益或者政绩,肆意的破坏历史名迹,任意修建和改造原有的古迹。比如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凤凰古城,始建与1704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可正是这样的一座历史名城,在一场暴雨过后,变成面目全非。在寻找灾难原因的客观方面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问问自己,是不是也有人为的原因呢?假如不是盲目的在河道两旁大兴土木,修建的旅店,使河道不断变窄,假如不是在河道上任意修建桥梁和吊脚楼,也许灾难就不会这么严重,假如我们眼光放远一点,更好的合理规划,说不定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
三、千城一面,万镇一模。虽然大小城市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的高楼大厦屹立,但放眼望去,所有城市都是一个模样,灰色一片。人们走到那里看到的都是一样,那些田园牧歌式的“乡愁”没有了,那些恬静安逸的农家生活没有了,小湖被填了,绿树被砍了,农田被开发了。我试问一下将来人们到哪里去寻找儿时的记忆、去哪里寄托浓厚的乡愁。就像让住贯了农家院的乡亲,让其入住钢筋水泥“碉堡”,无疑于坐班房蹲大牢;吃贯了家常饭的老农硬让天天喝牛奶吃面包,可想而知是何等滋味。
这些矛盾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日益凸现出来,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
1、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和谐自然,因地制宜。我们还要提倡城镇的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健康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我们要时刻牢记拉丁美洲的“城镇化陷阱”的教训。
2、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乡愁”的保护。根据对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研究,可以看出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保护传统文化是很有效的。比如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英国,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始于18世纪中叶,在完成城镇化的过程中先后颁布了数十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法规,从方方面面巧妙的解决了城镇化和乡愁之间的矛盾,因而实现了著名学者林语堂眼中的“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
3、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并不是所有的“乡愁”都需要保留,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弘扬“乡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文化博大精深,不可避免了也会遗留下一些旧的、封建的、不健康的觀念在里面,所以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弘扬这一切。
4、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限制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的挪用其他国家已经成功的城镇化道路,只能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必须根据从实际国情出发,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 2013 年12 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