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读、明辨、笃实”上下工夫,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点了明确的道路,也说明了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大学生是知识社会场域和学习型大学场域的核心主体。基于此,对未来的大学生实践学习而言,“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是否应该存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而应该是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上的研究。因此,基于“场域-惯习”视角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场域-惯习”;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
一、当前社会实践场域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所凸显的问题
(一)理论式实践场域,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粗线状态。理论上,每一种场域中由一个权威引领,而场域实则正是一种权力格局下的关系体现。在这样的一个权利格局之中,核心的原则是由其权威类型来指引的。但在这种核心原则的引领之下下,势必存在或者渗入其他场域的核心原则,并成为此中场域中的非正式运作原则。而一个场域中的斗争无疑是在某个权威的场域中,通过正式的原则和非正式的原则共同运作之后获得平息或解决。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大学生参与度的低效化提供夯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场域的改变势必动摇其根深蒂固的惯习,如何更好的融入未来更大的社会场域成为大学生应该解决的最大的难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其打开了一扇大门。
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普遍大学生从大学前到大学里的社会场域的转变中无法适应,不能很好的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学习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参与度薄弱,迷茫的度过宝贵的大学日子。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入为当前高等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其将大学实践视为一种对大学生个体的认知、思维、情感和行动产生持久的、实质的和深远的影响的学生工作,也就是“实践即学习”、“实践即生活”,实践和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不分彼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场域由于能给大学生这一特定主体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因而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搭建好社会实践结构与大学场域的对应关系的桥梁,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特色大学生社会实践场域自然成为大学实践学习的载体。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场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社会学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而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场域的最后一道防线,高校教育的“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将直接决定着这群主体对社会的适应和贡献。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得到社会全方位的教育和锻炼。具有根深蒂固的惯习的大学生承担社会场域融入的巨大风险。社会责任感需要个人对自己所应当履行的各种义务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有一种觉悟,需要自我约束。
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直接和间接的与各种层次和类型的人员沟通交流,在这些人员中既有同龄的,也有其他社会人员。在这样的场域中,有利于其思考如何更好的分工协作,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促使效益最大化。同时,促使大学生去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在实践锻炼中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断丰富和调整惯习,向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靠近。
三、社会实践活动场域是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重要途径
社会场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承载着大学生从大学场域转入社会场域的潜在风险。社会实践活动场域为学生提供了关系性思维方式的平台。大学场域里,学生更多的学到理论知识,而如何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未来进入社会场域的工作技能和处事方式是社会实践场域所赋予的。在社会实践场域里,学生能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晰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从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予以自我补给,从而增强自己未来所选择岗位的核心竞争力,避免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者滞后的情况,有效地解决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结束语: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经过程,也是大学生感受社会施展才华的最佳形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聚焦在对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三要素提升。而知识来源于实践,素质源于实践,能力更需要实践。“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直是高等教育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关键和核心,联系社会实践场域和学生惯习的改变势必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