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9月29日,有幸接到德阳国际戏剧节组委会的盛情邀约并担任特约评论员,我观看了来自世界著名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带来的《世界无声四十年》。笔者早年间毕业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通过对于戏剧的学习与研究,早已知晓国际著名大师比佐先生的默剧,他所传达出来的精神,令我实在钦佩。由此,在观看此剧之后,特地为该剧和本次戏剧节闭幕式写了该剧评,希望为本次戏剧节做出一名戏剧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戏剧;人民;治疗;生活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27-02
一、无声的表达,无声的爱
《无声世界四十年》是一出独幕剧,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一个人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进行语言的表述。默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就已有默剧,到了18世纪,默剧成了英国最风行的戏剧形式。但由于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花费过高,默剧最终被现实主义戏剧取代。
默剧的演员不可以说话,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表达,但可以发出笑声、哭声,一些情节还可以通过旁白来完成。默剧主要是表达严肃的题材,场景单调但充满象征意义。演员的表演强调默契,动作、表情比较夸张,情节一般不复杂,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
一般人都称呼“以肢体动作取代语言”的戏剧形式为“哑剧”,认为“哑剧”就是“默剧”。其实,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如果依照表演形式的外观而论,两者的确都舍弃了戏剧的语言性,以肢体的动作为表达方式。但是就两者的实质意义而言,其内涵就大异其趣了。哑剧的“哑”是指喑哑、无言语,其前提是否定了语言功能,在舞台上纯粹以手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演绎戏剧;而默剧的“默”是指沉默与默契,并没有否定语言功能,而是透过舞台的形式来表现戏剧中“非语言性”的意境。哑剧以外表形式为出发点,默剧则以精神面貌为其根本,两者之于戏剧的意义泾渭分明,因此绝不可混为一谈。
对于在德阳演出的《无声世界四十年》,笔者认为其是一场加工式的中国式的表演。其实不可否认,观众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在场的观众和比佐在同一时空里达到了一种交流境界,这就是它所传递出的高度的精神,譬如表演自闭症儿童的渴望,通过手与身体的控制,躺下,放松,表达出那种没有语言不能言说对爱的渴望,对阳光的期盼,对生命的敬畏。无声,是一种词汇境界,带来的是花与梦境的渴望与思索。而四十年的守望,那种热爱,便是一种幸福。或许,舞台上的比佐看似孤独,但并非如此,他非常热爱生活,并且敬畏生命。我有幸和德阳电视台记者一起对他进行了一次学术的访问。在我的观点中,始终认为艺术是美的展现,正如黑格尔也说过,“艺术,是美的理性显现”。试问,我们如何去做到艺文并进,美善合一?当下,全国倡导着复兴伟大中华,其实戏剧文化在其中就是一个极富张力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是,艺术要回到生活,与人民在一起,去体验生活的情怀。我在访问他时,他很耐心地告诉了我。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曾经也梦想演出,登台,并且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不断前行;也梦想有一天自己的作品可以登上国际舞台。看了这场剧目除了感动,还有便是对戏剧艺术的蠢蠢欲动,对心中那份执念再一次的激情燃烧。
作品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对人生各阶段进行了多角度透视,或风趣幽默,或沉郁悲怆,颇具厚度与况味。《第一颗掉落的牙齿》将孩子视作梦想家,展现其自在灵动的生命。着眼于孩子在牙齿掉落时的那一份惆怅情绪,通过无声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到了《四十年无声岁月》,伴随着莫扎特的安魂曲,一位孤独年老的抗争者扭曲着身体与面孔,向着无声的暗夜饮泣,直到完全隐没在暗夜之中。每一个这样的故事片段都只有三到五分钟,全部由比佐独角演出。他用简易而优美的动作在空空的小剧场舞台上勾画出了若干个人生断面,这也是比佐对世界人生的一种量度。无声四十年的岁月,如同花一样地绽放出不同色泽的面孔,老去、孤独和追求。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西方宗教讲究的是天堂的眷顾,对天堂的渴望,对生命的无谓。只有热爱生活,生活才可能真正热爱你。这种静观式的创作态度赋予比佐的表演一种节制的品质,让他的动作展现及每一次停顿都变得意味深藏。
二、艺术,是要与人民生活在一起
表演之后,我作为超级大粉丝,有幸访问了他。我们探讨了从音乐跨越到戏剧再从戏剧聊到艺术,他说:“艺术,应该深入广大的百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色,艺术家就像一个文化传播者,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传播给大众文化。无论你是社会的哪个阶层和任何角色,都会给予你感同身受的体验。艺术家应该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或许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美好的境界吧。当然,你也要找到你幼年时期最喜欢的东西,坚持它,你就会幸福。你就会从容地面对它,感恩它,敬畏它。”在故事片段《别离》中,主人公的四肢各系着一条绳索,绳索另一端系在舞台顶部的四个角上。初时他如荡秋千般任由绳索牵着,而岁月在前行,他将不得不除掉这些牵绊。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非常吸引我,因为我曾经学习过戏曲,戏曲其实比默剧更加立体化,在同样的虚拟化场景中它可以用声音台词词汇,袭击你的身体细胞,使你感同深受,但默剧恰恰相反,例如比佐先生低头垂坐,在寂静的剧场里,像是响着一曲挽歌。如此富有象征意味的动作表演,力度强劲而充满韵律感,虚空的舞台充满了戏剧意味。尽管业界很多人都在讲,默剧是精神高度的体验再现,表现的是思维的精神显现。但笔者认为,默剧,它就是生活。戏剧就在我们身边,仅仅只是一个陪伴,一个精神的庇护所。
三、戏剧治疗在新艺术市场领域中的初探
当晚表演中最有亮点的一幕戏是比佐先生为孤独自闭症儿童创作的,通过默剧的呈现形式将自闭症儿童在失语的状态下对生命的渴望表演得感人肺腑。笔者在本科阶段攻读的是音乐治疗专业,那么什么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中也有音乐剧片段的编创。音乐治疗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以音乐媒介为产物进行干预介入,这样的过程就叫音乐治疗。比佐先生在这里给予了我一个极大的灵感,那就是戏剧治疗。众所周知,戏剧是以身体为语言展开想象,并作为表演形式进行表达或陈述的,这样的方式在治疗中同样能更加直接地进行想象力训练的介入干预。正如笔者前几个月发表过的文章《试探用ABCTS进行音乐审美》中所指出的,审美便是治疗中的一种手段形式,通过聆听被动聆听再现,戏剧也一样,通过肢体联想肢体恢复联想再现。因此,本次德阳国际戏剧节意义重大,能够被邀约是我的荣幸,我也会继续传承创新,努力实现德艺双馨,向着我的梦想前行,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进入下一届国际戏剧节,为梦想而飞。希望更多热爱戏剧的朋友们一起开拓属于我们的天地。
作者简介:
赵立新,男,2013年毕业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2014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攻读音乐治疗;2015年受聘于四川农业大学,植物治疗介入研究方向;2015年加入乐山音乐家协会;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文学联合社、四川音乐学院戏曲文化发展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