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
关于山西农业“五化”发展的思考
□张崇
山西的农业发展受地理、气候等原因影响,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以部分高平农村为样本,对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山西的农业发展要在做好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针对固有的优势劣势,走出农业发展特色化道路的结论。
五化;资源;农业现代化
山西的农业发展受地理、气候等原因影响,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以部分高平农村为样本,对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山西的农业发展要在做好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针对固有的优势劣势,走出农业发展特色化道路。
从农林牧渔业生产构成看,1952年至2011年,山西全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由92.6%下降到63.5%;林业由0.8%上升到6.1%;畜牧业由6.6%上升到24.5%;渔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目前产值占到0.6%;农林牧渔服务业自2003年并入第一产业起,逐步发展壮大,所占比重达5.3%。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比重有所缩小,林业、畜牧业、渔业比重均有所上升,但与山西特有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要求相比,与富民强省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1.1土地资源特点
山西省地貌复杂多样化,山丘多平川少,自然坡度在7度以下的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8豫,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7度以上的自然坡面上;水土流失严重,黄土覆盖广泛,全省有53.2豫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0.8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9.1豫;耕地资源匮乏,质量不高,生产率较低,耕地中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到耕地面积的17.6豫,旱地占耕地的75豫。
1.1.1耕地总量不断下降,单位耕地承载人口增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由1980年的0.16hm2减少到2011年的0.113hm2。
表1 山西主要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析表(单位:亿元)
1.1.2人均耕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山西省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0.1593hm2,以人均耕地资源指标来看,全省耕地资源分布呈不均衡态势。晋中、临汾人均耕地资源较多;朔州、大同、忻州人均耕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是质量差,耕地生产能力很低,尤其是晋西、晋西北地区,粮食单产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豫左右。
1.1.3耕地质量不断退化。山西耕地普遍缺磷少氮,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豫,耕地面积70%以上的土壤全氮含量小于0.075豫,低肥力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70豫左右;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低,总耕地面积的60豫左右为瘠薄坡耕地、干旱地等低产田;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在全国属中等偏下水平,人均占有粮食一直在300kg左右徘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kg以上。
1.1.4耕地资源破坏严重。煤炭产业是山西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煤炭开采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破坏极大。截止到2011年,山西采空区达2万m2,相当于全省1/8的国土面积,仅2010年因矿山开发导致的地面塌陷及采矿场破坏土地就达1.373万hgm2,其中0.867万hm2是耕地。还有煤炭露天开采对地表土地的破坏,煤矿生产污水和矸石淋溶水漫渗导致土壤污染,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1.2水资源特点
山西介于少水带和过渡带之间,属于降水偏少的地区,是一个缺水易旱省份。全省年降水量在400~ 650mm,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8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降水较多盆地降水较少,且雨量年变化率很大。据省水利厅统计,山西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38.1亿m3,在全国各省区中(不含直辖市)仅高于宁夏,位居倒数第二。
1.2.1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量减少。据《山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0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93.56m3,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全年总用水量75.1亿m3,人均用水量为208m3,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2%,属水资源最贫乏的省份之一。
1.2.2水资源破坏严重。一是煤炭开发破坏水资源,山西每开采1t煤要破坏2.48t水资源,山西每年开采煤炭浪费的水资源超过引黄入晋工程的总引水量。二是缺水地区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1.2.3水资源利用率低。受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山西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计算,山西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目前仅在45%左右,按正常要求75%计算,水量的30豫浪费。
1.2.4水质污染严重。2011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9665.2万t,大量采矿废水、洗煤废水流入河道,严重污染地表水并渗透污染地下水,危害农业水土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带余毒。
1.3农业劳动力
山西省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低,以高平市果则沟村及周边村庄为例,40岁以下的农民都忙着打工挣钱,基本上不会种地了,也就从来不到地里去。近年来,人力资源价格上涨迅速,2012年以前,农忙时节雇个妇女劳动力,1天要30元,2013年开始50元才能雇到人,并且人工价格越来越高。农作物种植的收益低,雇人种地就不划算,从事农业的人口基本是“三八六零”部队,妇女、老人。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劳动强度大、投入大、风险大、效益低。假设1名农村棒劳力专职于农业:按照传统生产方式,最多能种0.333hm2,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年纯收入1~1.5万元,灾年收入无法保证。而外出打工,1个普通劳动力1年的收入要在3~4万元。农民从事农业和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差距明显,农业对农民没有了吸引力。果则沟村170户中,没有1户是靠农业收入生活的,并且如果仅依靠传统农业经济收入,也无法保证正常生活,农民的经济来源也主要依靠第二、第三产业。
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土地是中国人的命根子,但土地可能不再是农民的命根子。综上所述,山西固有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逐渐弱化的农业劳动力,决定了山西的农业发展决不能走常规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走出符合山西特色的农业新路。
2.1山西要走“特色化”农业之路
山西的地理条件使其无法如平原地区一样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但地理上的劣势却使其具有了相对的比较优势。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特有的农产品资源要求山西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山西省特殊的地理条件已经孕育了众多特色农产品:一是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培育和储备了近百个优质品种,物种质资源近2万份,山西生产的小杂粮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保健性强、食药两用。例如,“沁州黄”小米是山西省农业的一张名片;2011年岢岚县出口红芸豆1500万kg,创汇3000万美元。二是具有生产优质果品的独特自然资源,干鲜果品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清徐县的葡萄种植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处于牧业发展最适宜区,有超过333万hm2天然草地,草食畜特别是奶牛养殖有比较优势。四是蔬菜是山西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茄果类等越夏延秋菜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五是种子大省,生产的种子单产高,质量好,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六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目前共有中药材1116种,蕴藏量约为1.8亿kg,已有7个品种的野生中药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做到敢舍善取,才能实现增产增收,真正走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是山西第一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出路。
2.2山西要走“精品化”农业之路
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重视保健、重视绿色、重视有机。大路货越来越吃不开,绿色有机食品附加值高、收益大,还供不应求。山西水、土资源上的劣势决定了山西在农作物产量上的低竞争力,以量取胜的道路走不通,市场也越来越不买账。
山西农业发展必须走“优质优价”的新路,瞄准农副产品高端市场发展精品农业。当前,部分地区在农业“精品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前列,如万荣县掀起的牧业革命着力将万荣大黄牛培育成国内第一个本土奢侈肉用牛品牌,每头牛目标价值在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运城绛县着力打造大樱桃种植基地,史村种植的温室大樱桃,四月初上市的时候能卖到200元/kg,直接面向国内外高端市场。以上这些成功的例子用事实证明,走精品化农业的道路是山西农业的出路,也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2.3山西要走“专业化”农业之路
农业不简单,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不能出效益上水平。今天的农业发展要求走专家型农业道路,以高平市(县)侯家庄村农民李土保为例,他种植0.233hm2计180棵苹果树,每年仅果树的收入达到6万元。他的诀窍是:180棵果树能产1.5万kg苹果只让结0.75万kg,这样苹果品相就上去了,味道也更好,果树寿命也长。苹果上套上纸袋,就不沾药,到快熟的时候取下纸袋再贴上喜庆的字,苹果泛了红上面就长出字来了。别的苹果种植户卖不到1元/kg斤),李土保的苹果能买到2元/kg,果子结的少,钱可不少挣,树的寿命还长,这是李土保的苹果致富之路。
农业涉及种植、养殖,范围宽泛,如果什么都想干,很有可能什么也干不好,因此今天的农业要走专业化道路。而真正有意义的专业化不是大学殿堂里的专业化,是要真正扎根于农村,植根于农业,在农民中培养出的“土”专家,干一行、专一行,能把理论结合到实际上,能够立竿见影出效果,并能起到致富示范带头作用,使科技真正和土地结合起来,使农业焕发活力,变成生产力。
2.4山西要走“科技化”农业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需要科学。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例:2013年8月晋城遭遇了一场强对流天气,以高平为例,很多农作物倒伏。在对灾后农作物调研发现,一种农民俗称“懒汉果”的小米新品种果实饱满、茎秆粗壮、受灾的倒伏率极低,种植“懒汉果”的农民受的损失都较小,这是农业科技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提高粮食生产总量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据统计,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可为我国农业产值带来1/3左右的提升空间,农业投资和技术的提升更可长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因此,应加快新品种选育、加强农机装备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动植物免疫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挖掘增产潜力是农业科技化的首要任务。
2.5山西要走“产业化”农业之路
农产品的最终价值要在市场中得以实现,农产品要想实现优质优价,就要牢牢的把握市场的脉搏,以市场的需求为农业生产的方向,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农工商,农科教,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以高平市大黄梨种植为例,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在黄梨种植较为集中的寺庄镇建立黄梨基地中心,投资300万元,形成了1333.333hm2黄梨基地,公司与果农之间通过购销合同的形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建立起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制定了统一的收购保底价,黄梨保底价0.7元/kg,黄梨售价由以前的每kg几分钱上升到现在的1.5元/kg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果农卖果难问题,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不但维护了农户的利益,激发了果农的种植、经营积极性,而且密切了公司与农户的联系,把千家万户的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主导产品黄梨汁系列饮料受到市场欢迎,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山西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找准找对发展方向,针对自身特点优势劣势,做到对症下药。从山西省客观基础条件来看,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以往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看,发展特色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山西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山西省煤炭工业厅)
1004-7026(2015)01-0013-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1;F32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