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晓伟,吴列洪,张富仙∗,余文慧,徐三勤,郑雪林
(1.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杭州 310021;3.衢州市衢江区经济作物管理站,浙江衢州 324002;4.衢江区莲花镇农技工作站,浙江衢州 324017)
菜用甘薯浙菜薯1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邵晓伟1,吴列洪2,张富仙1∗,余文慧1,徐三勤3,郑雪林4
(1.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杭州 310021;3.衢州市衢江区经济作物管理站,浙江衢州 324002;4.衢江区莲花镇农技工作站,浙江衢州 324017)
浙菜薯1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研究所与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联合育成的叶菜型甘薯新品种。主要表现为植株高大、直立,叶片硕大,分枝能力强,嫩茎尖产量高、单茎重量为普通叶菜品种的3倍左右,食用品质较好,抗性较强,易栽培。适宜在浙江省及类似地区设施种植。总结浙菜薯1号的特征特性与设施栽培技术。
甘薯;叶菜型;浙菜薯1号;特征特性;设施栽培技术
文献著录格式:邵晓伟,吴列洪,张富仙,等.菜用甘薯浙菜薯1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42-4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11
叶菜型甘薯是指茎蔓生长点以下约15 cm幼嫩茎叶做蔬菜用,具有质地鲜嫩、无苦涩味、适口性好等特点的一类甘薯品种[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叶菜型甘薯作为蔬菜的食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作为高档菜肴,被誉为“被忽视的长寿蔬菜”[2-3]。针对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叶菜型甘薯品种普遍存在株型匍匐、幼嫩茎尖细小、单茎产量偏低、采摘费工费时等问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研究所与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合作,开展大叶型菜用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采用浙菜薯726开放授粉、经定向选择成功地选育出叶菜型甘薯新品种浙菜薯1号。
2009年以浙菜薯726开放授粉得到种子;2010年播种实生种子,当年在实生苗圃发现有1株实生苗植株高大、直立,叶片肥厚且嫩,当年即大量繁殖茎段,并在叶菜区试保护行中同期种植,同期采收,发现该株系产量高,分枝能力强,单茎重量为普通叶菜品种的3倍左右,进行品尝试验,发现食用品质较好;2011年省内多点试验,平均667 m2茎尖产量3 350 kg,比对照品种福薯7⁃6增产35%,定名为浙菜薯1号。
在2011-2013年衢州叶菜型甘薯品比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3年667 m2嫩茎尖平均产量3 354 kg,比对照品种福薯7⁃6增产49.18%(表1),达极显著水平。嫩茎在插种后25 d左右,当薯苗及分枝长20~25 cm时即开始采摘,采摘长度以松脆可断为准,间隔10 d左右采摘1次,共7次,每次采摘时分小区实测鲜嫩茎尖产量,最后分品种统计7次采摘的总产量。
3.1 农艺经济性状
从表1可知,浙菜薯1号株型直立,利于适当密植。该品种单株分枝数、嫩茎尖叶片数、叶片大小、茎粗及嫩茎叶长都显著高于对照,其嫩茎粗壮、叶片硕大,作为叶菜具有极好的商品性,而且采摘省工省本。
3.2 食味品质
浙菜薯1号茎尖微有茸毛,烫后颜色翠绿至绿色,略有香味,无苦涩味,无或略有甜味,有滑腻感。食味鉴定综合评分80分,高于对照(表2)。
表1 浙菜薯1号与对照福薯7-6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
表2 浙菜薯1号与对照福薯7-6的主要品质性状表现
3.3 抗逆性
根据田间观察,浙菜薯1号适应性较好,顶芽抽生快,耐肥性好,田间均未发生病害。田间表现中抗根腐病、病毒病,食叶害虫、白粉虱和疮痂病危害较轻。
浙菜薯1号宜高肥水高温条件,适宜大棚设施栽培,一次栽插,多次采摘,一般667 m2产量可达3 000 kg左右,衢州市场批发价为6.0~10.0元· kg-1,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4.1 适时育苗,培育壮苗
冬春季栽培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3层保温育苗;春季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2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 m左右,深15~20 cm,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重100~250 g。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 cm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3 cm,不能超过5 cm,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
4.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一般薯苗长20~25 cm,有6~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剪苗插种于大棚。插种时要及时浇足水分并注意遮阴保苗,如在晴热天气插种,应在大棚上盖遮阳网,5 d左右缓苗后揭去遮阳网。浙菜薯1号株型直立,利于适当密植,但由于其植株高大、叶片硕大,宜比普通叶菜品种适当稀植。设施栽培选择肥力中等偏上的土地,采用畦作方式,畦宽为1.2~1.5 m,株距15~20 cm,行距30~35 cm,667 m2栽插0.8万~1.0万株。
4.3 科学施肥,合理浇水
浙菜薯1号植株高大、耐高肥水。设施栽培667 m2基肥可用腐熟有机肥1 000~1 500 kg,或三元硫酸钾复合肥20~25 kg。每次采摘后及时追施尿素,667 m2用量为5~10 kg,做到看苗施肥,并浇足水分。为了保证茎叶的鲜嫩度,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勤浇水,以保持棚内较高的湿度。
4.4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坚持农业防治为主
病虫草害的防治原则是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甘薯较其他蔬菜病虫害轻,主要害虫有斜纹夜蛾、白粉虱,可采用防虫网及在大棚内悬挂性诱剂、杀虫灯、黄板等,还可通过清除杂草及人工灭虫控制虫害。药剂防治病虫害应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注意采摘安全间隔期。
4.5 适时采摘
插种后25 d左右,薯苗及分枝长20~25 cm时即可开始采摘,可用手直接采摘。采摘长度以松脆可断为准,一般品种嫩茎长度为20 cm左右、在5.1~7.1叶。凡是达到适当长度的茎尖均可采收,在4-11月,每隔7~15 d可采摘1次,具体采收间隔视茎尖生长速度而定。做到适时采摘,一是防止基部茎叶变老变黄,增加株间通风透气性,二是有利于甘薯茎上的腋芽抽生,增加收获批次,获得高产。
[1] 蔡南通,林衍铨,邱永祥,等.茎尖菜用型甘薯“福薯7⁃6”[J].福建农业科技,1999(5):35.
[2] 陆漱韵,刘庆昌,李维基,等.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7.
[3] 张富仙,吴列洪,余文慧.叶菜型甘薯在衢州试种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11(4):753-754.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31
B
0528⁃9017(2015)01⁃0042⁃02
2014⁃11⁃11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C12080⁃02,2012C12902⁃3⁃2);衢州市重点农业科研项目(2010Z07)
邵晓伟(1987-),男,山西运城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作物良种选育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driever@163.com。
张富仙,硕士,高级农艺师。E⁃mail:zhangfx11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