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本刊记者 韩春丽
李显峰:事业是我们炼心的道场
采访/本刊记者韩春丽
我们曾经帮助了多少人?曾经为多少人送去欢乐、幸福?这个世界,有没有因为我的努力,变得更加和谐、美丽?
我这是第二次见到李显峰老师,在落雪后的旅顺。
第一次,也是在课堂。那是前年冬天,他给大连YBC青年培训班授课,跟这次大连团市委承办的青年领袖培训班一样,讲的是同样的主题——《财富的本源》。不同的时间地点,让人一样惊异的是他掌控课堂的能力:当他开始讲第一句话,乱哄哄的课堂即刻安静下来,不久,却又转入热烈的讨论中。
个子高高的李显峰说话语速低沉平稳,仿佛潺潺的河水,永远那么安详平缓,但他的手里却仿佛握有一根指挥棒,轻易就可以转换台下的节律与乐章。你不得不佩服他授课的专业水准。
询问课堂秘诀,他笑着解释道:“我不是个演讲家,我是研究教育的,教育强调传道,听课学生的年龄段不同,教学目标就不一样,怎样在一堂课里让学生受益最多,互动、问答、体验、当堂点评等教法都要用上,当机而施教。”
走上讲台,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李显峰学生时代的最爱。当年,在大连海事大学的校园里,年轻的他喜欢写作与演讲,虽然屡次参赛的最高奖项仅仅是鼓励奖,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热情。大学毕业在国企工作两年后,他又立志钻研管理,因为那时他认为,管理对社会的用处大。2007年的时候,偶然一次,朋友请他去讲了一堂《弟子规》公益讲座,令他意外发现,呀,原来传统文化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就跳槽出来专职从事传统文化推广。随后,在服务校园和家长过程中,他发现传统文化能从根本上化解当前教育的难题,又投身教育。
怀揣着“为社会做点事”这样善良的初衷,这位大连明德书院院长、大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最终把事业的聚焦点放在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交集区域。为了事业,他可以一天持续讲9个小时的课程,一讲三五天;为了事业,他可以自带馒头,舍不得吃机场几十块钱的一碗面条;为了事业,他时常在候车室椅子上,争分夺秒地睡上一刻;为了事业,最忙碌时一个月只能陪伴家人两天……有谁知道,他飞机火车紧赶慢赶前去讲演的课,很多都是公益的,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学习到传统文化。
李显峰说,35岁以前,他为了尊严而奋斗;35岁之后,为了把人生活得明白而努力。现在,他在奔跑的路上去参悟人生的意义,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干净。
《中国青年》:据说李老师是读了《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是这样吗?
李显峰:确实,2000年我在国企做共青团工作,读到《中国青年》上一篇文章说,沈阳的一位处长,从国家政府机关跳出来,到民营企业应聘高级经理。这篇文章对我吸引力很大,因为当时我也是副处级,年轻,不安分,一方面觉得国企稳定,挺好,一方面又老觉得有劲没全使出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出去折腾折腾。
《中国青年》:你多大年龄开始做副处长的?哪一年跳出国企的?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吗?
李显峰:我21岁大学毕业去了国企,赶上领导对年轻干部特别地重视,25岁做到了副处级,属于幸运。当时去过中央团校学习,还被单位送到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学习。在工作中,很喜欢管理学,心想如果把管理这个路打通了,有了自己的真本事,能够治理企业,对整个社会也有很大帮助,所以1996年我就开始改学管理,读了大连海事大学的水运经济管理研究生。我本科学的是通讯导航。
2002年单位调整岗位把我调到职工学校,我觉得那不是我的理想,所以就跳出国企,到了民营企业。
《中国青年》:那时候去民企,你没有心理障碍吗?
李显峰:还行,那时年轻,想练真本事,不在乎职位、工资,觉得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好。在民企我干了整整5年,人事、企划、行政都做过,最后做到了副总裁。做到第5年,遇到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副总裁的职务不是挺高吗?怎么又不愿意干了?
李显峰:那时候的民企,发展目标大多还停留在利益的层面上,老板对员工谈不上真正的尊重,感觉不是很开心,做几年厌倦了。后来我在给民企老板做培训的时候,一直倡导他们好好爱员工,把员工当作家人。当时像是个美梦,想不到今天倒实现了。
《中国青年》:2007年你离开民企,开始做培训工作,一开始做培训挺困难吧?
李显峰:是的。2003年我就悄悄埋下伏兵了。在民企时,业余有时间就出去讲课,有求必应,锻炼一下自己,尝试一下有没有市场,看看能不能帮到别人。讲课的主要内容还是自己所钟爱的管理,管理的基础课我差不多都讲过,营销、商务策划、人力资源、质量体系、团队管理等等,学员们反映还挺好。
《中国青年》:怎么打开的市场?
李显峰:当时有一个因缘,2007年春天,有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要在市少儿图书馆办一场《弟子规》讲座,请我帮忙。我说我没讲过《弟子规》,啥叫《弟子规》?她给我一本书,给我一个月的备课时间。我就上网查相关资料,这一查,就把我心里的火苗给点着了,《弟子规》能解决很多现代社会的家庭问题啊。那一个月,我就如痴如醉,天天走路都戴着耳机备原文,背啊背,又看很多资料。然后,兴高采烈、豪情万丈地就上图书馆去给人讲了,反响挺热烈。后来发现,我的很多管理基础课别人用得不多,讲的《弟子规》课,尤其企业版的《弟子规》,反倒很受欢迎,就靠讲这个打开了国内市场。从大连去南宁,再到青岛、太原、洛阳,一家讲好了,其他家都会来找你。
《中国青年》:这个企业版的《弟子规》是怎样的?除了它,你是怎么把传统文化用到管理当中的?
李显峰:《弟子规》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从入则孝开始,到余力学文,我编写了一套教案。从接触传统文化后,我就开始寻师问友,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精心指点。后来慢慢发现,管理的真谛原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么,中国的管理思想到底是什么?2008年,在青岛召开了第一届传统文化企业家论坛,到会500多家企业提出要向中国老祖先学管理,我当时暗下决心,要为这些企业挖掘出整套的传统管理思想与落地系统。
2010年第一套课程出来了,叫《管理心法》,讲的就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怎么运用。传统管理思想和一般所学的管理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员工与企业是对立的,还是一体的,如果这个根本立错了,无论出什么招,都无法避免双方的矛盾。管理是什么?管理是爱人的智慧。这种思想符合太宗的思想,符合孔子的思想。太宗爱民如子,孔子主张仁政,这是管理的真谛。这套课程2012年在时代光华出版了。
在这些年中,我一直坚持用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来化解企业问题,创建幸福企业。比较成功的案例,像四川成都的康福医院,湖北小白象商贸,广东量子高科等等。管理的使命是什么?第一,我的员工幸福了吗?第二,我的顾客满意了吗?把这两个使命作为重要指标,用员工幸福、顾客满意,来实现企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每家企业导入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就是撰写全员幸福计划,在广东、山东、沈阳、大连,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落实。大连有一家口腔医院,有28个分店,他们的员工幸福计划写了70多条,我在帮助修订时,心里特别感动。
《中国青年》:除了《管理心法》,你的《总裁悟道》专门给企业老总讲些什么?
李显峰:《总裁悟道》已经办二十期了。一共是三天,研究三个问题,第一天,我到底为什么做这个企业?第二天,一个企业到底怎样能做成功?第三天,事业人生的最终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我们最想和企业家朋友探讨的话题。
这个课是非商业的,不设价格,来的是有缘人,大家以道相交,课程第三天上午,会给大家发个信封,让学员给这个课估个价,不用互相看,也不要告诉我。之后按这个价把这笔钱捐出来,用作孝敬父母、关爱员工、支持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写者自己定个完成期限,到时把信封寄到他那里。说个小故事,有一次在沈阳,一个企业家送我到机场,忍不住对我说,他写的是1000万,他一定会按时完成的。当时听着我有一点小得意。
这个课还有个优良传统,口号叫“我们企业没有不孝之人”。上完课的企业,全体员工一直力行孝道。有时候觉得,《总裁悟道》不是给他们上的,也是讲给我自己的,我为什么做这份事业?我的人生最终意义在哪里?我要去寻找。
《中国青年》:看到你在教育方面也花费了很多心血。
李显峰:是的,我是在2008年接触教育的。那年暑假,朋友把孩子托我来教,一周时间,累坏了,孩子们不听话,上课也不认真,很费劲。但是一周以后,他们居然变化了,说要孝敬父母,父母们就特感动,催着我办下去,到今天已经办二十期了。2013年又开设了精英班,拔出一些好孩子,重点培养,精英班的孩子让人特别难忘,纯净、善良、质朴、有大志,记得有个孩子立志要当国家主席,为人民造福,每次上课读到前人的好文章,他都爱不释手,逐字逐句画下来。跟他们在一起,每天不觉得累,为他们付出多少都甘心。结束时会叮嘱他们,如果你们长大以后贪赃枉法、祸害百姓,你们的老师会很伤心。还为他们写过诗:“胸怀天下事,不忘家国恩,登高怎苟且,敢做弄潮人。”
在后来的教学中,又增加了一天的家长课。进入家庭教育领域以后才发现,多数家庭其实不知道怎么来教孩子,于是,2010年和同事编写了《教子有方》这个课,用的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论,到处讲。2012年把这个课整理成一套完整的系统课,共十讲,在大连团市委支持下开办了“教子有方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办班学习,边学边实践,至今已办了九期,家长改变很大。我们选拔优秀的学员成立了讲师团,走到大连的中小学、社区,宣讲家庭教育。这套体系后来在潍坊、南宁、洛阳、郑州、安阳、厦门、杭州很多城市推广,家长们反映很好。团中央秦书记来听过我们家长的汇报。
《中国青年》:听说你专门开设了“师道”的课程,为什么开这个课?
李显峰:从2010年起,因为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讲传统文化,到一线亲身感受到,我们的教育确实很令人担忧。去年高校毕业生是727万,今年是749万,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国家在发展,正值用人之际,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高知人才,却要为找工作发愁,能不令人担心吗?更关键是,再过20年,全社会的接班人要从他们这里出,等我们退休时,他们能不能接过这个班?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教育越来越关注,办传统文化德育论坛,办大学生讲座,给中小学教师办培训班。2011年底遇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传统文化老师,就成立了大连明德书院,专职从事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家庭教育。
《师道人生》这门课是我和河南先锋结缘后推出的。河南先锋是国内很早的国学试点校,1998年就开始尝试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有,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德行好、身体好、成绩也好,一直在郑州名列前茅。和先锋的任校长商量教育突破往哪里走,想法一致:师德。师德不改变,教育很难前进。就这样,2013年夏天在先锋尝试启动了师德教育专题课《师道人生》。已讲了十期,今年想把这套课整理出版出来,让更多学校可以拿到。
我本来是做企业服务的,企业是我的专项,2012年之后就转向了,企业已经变成副业,因为教育比企业更重要,教育不能等,也不敢等。我觉得自己是个受过教育的读书人,读书人不能只想自己,要担当。
《中国青年》:在格林小学做试点是怎么一回事?
李显峰:那是2014年的时候,格林小学的陈校长带着他们的老师来我们书院听课,听得热血沸腾,就盛情邀请我们一起进校园做试点,9月开学,拿出一年级三个班级,书院派了8个老师去给他们做副班主任,课程有经典、鉴史、群育和武术课,每天下午都有传统文化课,每周三晚上我给家长上课。记得这学期最后一堂家长课是12月24号,平安夜,课程结束时,家长给我们送了两面锦旗:格林传教固有方,讲堂授业道圣贤。现场集体朗诵了感谢的诗歌,把陈校长感动了。这个试点要整一年。这一年是完全免费的,纯公益的。
《中国青年》:你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李显峰:在公办学校里做一套体系出来,然后复制。2014年3月国家下发了一个文件,要在中小学校推广经典教育,9月习主席在教师节讲话,倡导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想先做系统模型,看看小学校园到底如何学国学,孩子们怎么学能真正受益。我们也请了一些专家顾问、同行校长来参观指导,评价一下这套体系能不能用。我们种一块地,是为了种很多地。
《中国青年》:一年时间够吗?
李显峰:一年时间还太短,只能打个样,所以下一步还想自己办个学校。我认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能够解答:人才到底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搞教育的人不研究这道题,没法把教育做好。想办一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能“把教育说明白”的学校,这是我们一个心愿。
《中国青年》:你说文化改变了你的人生,具体怎么讲?
李显峰:我是2007年接触传统文化,认识了一些老师,因为他们,慢慢明白了很多事,从生活习惯到事业选择,文化对我改变很大,第一,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知道读书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二,文化唤醒了我的良知,愿意为社会做一点事。所以我现在才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样子不是求别人赞美和认可,只是自己觉得很心安。我积极地推广文化,因为我是文化的受益者。
《中国青年》:哪个样子?比如你整天忙来忙去,心里没有烦恼吗?是怎么想的?
李显峰:烦恼会有。特别忙的时候,一出差两三周,夜里回到家,爱人女儿都睡了,早晨还要继续出发,心里舍不得。很多课是公益的,对家里的贡献自然就很少。父母看我常年出差,关心我的身体,总是询问。事业上的事我一般不和家人多说,说多了他们会挂念。那为什么一定要做呢?我是这么想的,一次课下来,哪怕有一个企业家改变了,几百个员工家庭就有了依靠。有一个校长、老师明理了,几十、几千个学生未来就多了一份保证。这个社会大环境好了,等女儿长大后,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女儿未来会理解爸爸的用心。
我喜欢读历史,知道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传承,人心会迷失。做这些,自己很心安。烦恼来了,就忍一忍。星云大师说,忍耐就是力量,我经常拿这篇文章鼓励自己。
《中国青年》:这一路上,你觉得最难过的一段是什么时候?
李显峰:有过很多经历,其中让我很难忘的是对父母。2007年春节回家看父母,例行公事给父母拿一些压岁钱。在回来的火车上,母亲给我打来电话,她说显峰呀,你给我的钱我没拿,放在你的包底下了,儿子你都失业了,妈怎么还拿你的钱呢?我在火车上特别痛苦,因为自己心里最在意的是父母,工作的事让妈妈担心,我心里很难过。在那个瞬间我很犹豫,甚至一冲动想下了火车还回到我的高管路上,拿年薪,父母就不担心了。但是最终还是觉得,不能走回头路,要自强。
《中国青年》:你现在悟了这么久,人生的意义,你觉得是什么?
李显峰: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干净。每天我在忙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事业,我觉得事业可以磨炼我的心,让它一点点升华,变得洁净、柔软,带我们走向安宁。也可能会助长我的欲望,让我慢慢沉沦,直到走向痛苦。我们不要做事业的奴隶,一切都会过去,事业只是我们修炼心性的道场。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就尽力去做,不必在意结果,做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