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

2015-11-22 10:24潘怿晗
当代文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潘怿晗

摘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节目的成功播出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原创传统文化电视热”,文化类电视节目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将深刻、严肃的“文化内涵”与通俗、大众化的电视“文化表达”更好地结合,事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反响较好的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研读,认为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应当从媒介表层、中层和深层等三个层次更好地进行“文化表达”,并从选题、形式与元素融合、理念转向等四个方面拓展文化表达空间,以期为中国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原创电视节目;文化表达

前言

一般认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属于社教类节目①,具有传递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功能。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从内容构成、节目形态与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从早期节目数量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到现在栏目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节目形式、风格逐渐多样化,我国原创传统文化电视栏目已经取得长足发展。2013年以来,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栏目的成功播出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原创传统文化电视热”。2014年1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成功模式与经验,积极创办本土原创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②文化类电视节目区别于其它类型电视节目的关键点就在于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品质”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如何运用好电视媒介将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展现以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就是电视的“文化表达”。

如何在挖掘文化价值与符合大众传播需求的文化表达之间找准最佳契合点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本文尝试通过对近几年热播的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研读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进行探讨。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特质

有关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涵及外延众说不一,张智华按照节目形式将这类节目分为访谈式、纪录片式、新闻式、电视艺术片式和组合式(文化解读与娱乐相结合)。③王庆将文化类电视节目分为四种类型,即经济类文化节目,如央视的《寻宝》,讲述类文化栏目,如《百家讲坛》,纪录片类文化栏目如《探索发现》,以及组合类文化栏目。④贺绍磊认为文化类电视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属于文化方面的节目。从狭义上看,指的是那些与娱乐节目相对的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手段,以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等文化形态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为背景,以关注社会进步,探讨人文理念,把脉人间万象、传播现代思想,继承历史文明,挖掘优秀传统,追踪时尚动态,探究生存方式,开拓宏观事业、提高素养意识为内容,既有丰富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形式题材多样的严肃节目”。⑤从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层面看,文化类电视节目主要指以挖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为节目宗旨,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为主要节目构成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电视节目制作手段与表现方式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毫无疑问,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主要特质就在于“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现在人们较为普遍接受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有关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的定义。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由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组成。⑥虽然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广义上文化信息传播的特点,但文化类电视节目还是在以下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质。

(一)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统领节目

所谓节目宗旨就是电视节目在宏观上要实现的社会效益与节目效果,是节目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明确节目宗旨不但是电视节目策划、摄制的基础和中心,也是一档电视节目树立特色、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央视这两年推出的几档广受好评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来看,无一不是紧密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宗旨而展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针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明确了“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汉字活起来”这一节目宗旨,发挥大众媒体的号召力,激发社会大众重拾传统汉字书写文化的热情。虽然节目中的参赛选手、出题官以及考官没有什么华丽、煽情的秀,简单而质朴的内容却更好展示出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和瑰丽,体现出了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的独特“文化风骨”。

(二)文化属性与媒介属性的“矛盾统一”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基本属性包括文化属性与电视媒介属性,基于这两个基本属性,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体现出两方面的“矛盾统一”。

1.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矛盾统一”

社会效益是文化类电视节目首先需要关注的内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要力求更好地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唤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进而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其对社会效益的强调不言而喻。而要真正引发广泛关注并推进文化传承这一节目宗旨,还要兼顾节目的市场需求与受众的喜好与需求。中央电视台的《寻宝》栏目,立足服务观众这一根本目标,灵活运用电视手段创作节目,将全国选秀、义务鉴定、专家讲授等元素融入其中,增加节目的可视性,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2.文化传承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矛盾统一”

文化传承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基本功能,这是其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作为电视产品,文化类电视节目还具有娱乐功能,这是其电视媒介属性所决定的。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文化类电视节目容易淹没于“娱乐化”与“收视率”大潮之中,电视媒体文化传承的责任容易淡忘,而真正有品质、有生命力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娱乐性的统一。

(三)不断满足受众文化需求、优秀文化传承、传媒良好发展三方面要求

文化类电视节目围绕文化传承这一节目宗旨,充分、灵活运用多种电视节目手段深挖文化内涵,生动呈现文化、探寻价值取向,进而启迪大众思考,这一传播过程的实现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即受众的文化需求、文化传承的需求与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受众是电视节目制作与发展的重要依托与保障,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聚焦于现代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与源泉,才能在选题与设计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获得情感共鸣;作为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媒介,电视尤其是文化类电视节目依然是传承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现如今各媒体竞争激烈,电视节目必须在样式、内容、运营等方面不断创新、树立独特的风格才能获得发展动力,过于娱乐、肤浅单薄的电视节目泛滥,已经让观众疲劳,而原创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塑造媒体品牌形象,推进传媒长远、良好地发展。

二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文化表达”的媒介之维

电视节目有效的“文化表达”关乎三方面,即观众了解、认知、体验文化的需求,电视媒介特性以及节目所呈现的文化事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可以从电视媒介表层、中层与深层三个层次展开与推进。

文化与传媒·当代文坛·2015.4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一)媒介表层可听、可看、可感觉的媒介手段实施

这个层次是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表达最基本的层次媒介手段。声音与画面的同步性不但是电视最突出的媒介特性,同时也符合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接收文化信息最基本的感官要求。文化类电视节目要考虑针对不同类别的文化特点运用好视听语言去传递文化信息,展现文化魅力,满足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感官需求。2013年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加灵活地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去丰富观众对汉字文化的“感受”。首先,设置了由央视资深播音员担任的“主考官”,他们在向参赛者宣读题目的同时,还以大方得体的形象与字正腔圆的规范普通话“发出”了汉字“声”的美妙;其次,一般学生在课堂上听写汉字是用笔写在纸上,如果直接将这一过程放置在电视上则没有太多“看点”。《汉字听写大会》采用点读机的真笔手写功能,参赛选手书写、修改整个思考过程通过屏幕展现,这样就生动表现出汉字“形”的风采;第三,节目还引入现场专家和场外主持,现场专家及时对参赛学生比赛情况进行评判,同时还对所写汉字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将繁杂的中国汉字文化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进行介绍的同时也体现出汉字“意”的韵味。通过“主考官出题”、“写字板答题”、“专家解题”等手段的运用,很好地将汉字的“声”、“形”、“意”等文化信息整体呈现,满足观众通过电视节目了解、认知中国汉字文化的需求。

(二)媒介中层可体验、可行动、可感受的内容组织及叙事推进

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⑦。与感觉表层相比,媒介中层的文化呈现更加强调通过节目游戏的设计整合节目内容,推进节目叙事,让参与者在游戏中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特质与魅力。

河南卫视于2013年底推出了亲情搭档参与的《成语英雄》节目,节目以成语竞猜、逐级通关、搭建成语桥为主要形式,主要的游戏内容就是参赛搭档各站在“成语桥”的一端,一个人画画另一个人猜,每猜对一个成语两个人就一起向成语桥中心靠近一点,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都猜对了两个人才能在成语桥中心汇合,共同“搭建”好成语桥。这样的游戏设定首先以手绘漫画的方式形象、艺术、生动地展现出中华成语象形之美;其次参赛者搭档共同闯关,在绘图竞猜的过程中不但能生动体现出他们在共同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的默契与温情,同时也映衬出成语中所蕴涵的传统精神意蕴、伦理道德,传递出鲜明的中华文明特质;第三,游戏场景成语桥,不但有效构建起电视节目场景,观众对电视画面的视觉感受比较强烈,同时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体验:这座桥不但是参赛选手之间心灵沟通之桥,更是中华文明传播之桥。

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都非常重视“游戏化”,力求将深刻的、严肃的文化内涵在轻松的游戏般的氛围中进行呈现。麦克卢汉认为游戏与大众文化模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游戏是大众艺术,是集体和社会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主要趋势和运转机制作出的反应”。⑧游戏是大众应对社会压力的延伸,在此意义上游戏就成为大众文化的反应。我们注意到广受好评的这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其游戏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符合当下人们内在心理生活的外在集体化模式。首先,就是平等参与。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分性别、年龄、学历,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节目的平台,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个平台不仅仅是单纯的节目平台,更是个体参与当今社会生活的平台。其次,是在拟态环境下大家一致认可一定的规则,愿赌服输。第三,就是团队合作与竞争并存。当前很多文化类电视节目都采用 “交叉竞争”⑨,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不但丰富节目内容,并且通过展现参赛者之间竞争过程以及有效设置的节目悬念,推动节目的叙事,给节目赋予很大的张力。从一定意义上看,好看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好像一项好玩的游戏,它能提升观众观看、参与的兴趣,但是与一般娱乐节目不同,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游戏再好玩也是辅助手段,必须要服务于文化传承这一节目宗旨。节目既要保证专业水准又不失趣味,既要富有趣味性更要保证文化品位。

(三)媒介深层可知晓、可通达、可认同的媒介逻辑构建

如果节目中文化呈现仅仅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是难免会出现“文化折扣”现象,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目标是要让文化更深地触动观众的心理,对观众有所启迪,这就涉及到文化呈现的媒介深层。何为媒介深层?在这里借鉴阿尔赛德与斯诺关于“媒介逻辑”的阐释,即“是一种看待和解释社会事件的方法……传播的结构构成要素包括各种各样的媒介和这些媒介所使用的组织规划。这种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包括素材如何组织,它所呈现的风格,所关注的焦点和强调的内容以及媒介沟通的语法”⑩。其实,媒介逻辑的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媒介如何通过节目制作、媒体营运等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影响。而在文化类电视节目创作的层面,媒介逻辑构建所要达成的深层次目标即“对真实世界的影响”,具体应体现在能够给人以启迪,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有效实现媒介深层的文化表达,必须注重对电视节目场效应的构建,所谓节目场效应就是指“可以使参与其中的成员整体与个体产生情绪感染、情感认同的一种特殊环境与氛围”。节目场效应的构建讲求合理整合节目内容与素材,能够强化相关文化信息,营造一定的电视效果,将观众“代入”节目场域,推动观众深刻参与节目之中。如《成语英雄》第一季第一集中有一对结婚60年的老夫老妻参加节目,在接连猜中“头重脚轻”、“根深蒂固”、“举棋不定”、“举案齐眉”之后还是没能猜中最后一个成语,全场观众为之感叹可惜。三位专家纷纷向两位80多岁的老人致敬,并运用节目赋予他们的特权,向两位老人颁发通关牌,因为观众都想在下一轮比赛中再次看到两位老人此时观众都纷纷鼓掌致意,现场气氛达到高点。媒介深层之维对文化的呈现往往超越节目展现的表层内容,直击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情感的共鸣点,并适度放大,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力量对观众心灵产生深刻影响。

三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文化表达空间的拓展

当前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唯收视率”影响下,从中央到地方媒体,能够长久保持影响的文化类电视栏目还不太多,有的电视台减少文化类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与内容,有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曾经广受欢迎但现在却也无奈退出“历史舞台”。媒介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必须与时俱进、深度拓展,扎根社会现实,紧贴百姓生活,从现实中汲取丰厚养料,才能获得良好发展空间。

(一)选题的拓展

1.选题范围。任金州1996年在对电视文化类获奖作品评析中就提出要“拓展表现空间”,这一呼吁在今天依然中肯。节目选题是节目宗旨的凝练和具体呈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选题毫无疑问就要在“文化”上下功夫,不但要深度挖掘传统历史文化,更要关注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首先,可以从文化类别等方面不断开拓,找到一个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既有亲和力又有影响力的题材。其次,可以从地域性方面深度拓展。各地方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与医药等事项极富特色,同样是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选题的重要资源。第三,是民族性方面的拓展。中国55个少数民族优秀而独特的文化,能够为这类节目的文化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文化表达空间进行拓展,都要对人与现实社会进行关注,增强节目的人文性,只有在文化“亲和力”与“影响力”上下功夫,拓展节目选题,才能树立栏目品牌、增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促进节目的有效传播。

2.视点的拓展。所谓视点的拓展就是指节目内容的聚焦。比如,中华汉字、成语是节目中经常运用的文化事项,在节目中不但要聚焦汉字、成语本身,更要跳出汉字、成语来加以呈现,要从与它密切相联系的社会变迁、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中不断放大,通过视点的拓展才能让古老文化鲜活起来,文化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

3.视野的拓展。毫无疑问,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在呈现历史内容时需要关照现实,力求贴近当下百姓生活,获得情感的共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一定要用现实之纬与历史之经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的瑰丽。

4.深度的拓展。有些题材相似的选题也能做出不一样的节目,而这就需要对内容的深度挖掘。比如,面条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食品,在不同的国家其文化特质就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一样。如果呈现面条这一饮食文化,如果仅仅关注到其制作、烹饪、食用等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度寻找区分度高的视角着力挖掘不同地方面条文化的独特特点、独特的发展历史、独特的人、独特的故事,这些都为面条文化的呈现提供了不同的空间与可能。因此,只有深度挖掘,寻找独具特色的区分点深度剖析,才能让“相似的文化”选题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光彩。

(二)节目形式的拓展

节目形式的创新是文化类节目文化表达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式,更是节目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文化信息相对是具体可见的,比如传统的建筑、服饰、历史典籍,而非物质文化相对是不可见的,如生产技艺、语言、神话传说。不但文化类别丰富多样,当前电视节目模式发展也非常迅速,因此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中,既要根据所表现的文化事项设定节目形态,同时也要不断尝试采用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进行节目形态创新。比如读书类文化节目曾经盛行一时,央视、凤凰卫视、河北卫视等都创作播出过这类节目。一般的读书节目采用电视访谈的形式,节目时长40多分钟,由主持人对所推荐书籍的作者、著名学者进行访谈,介绍书的内容、写作背景、价值意义等信息。而2007年凤凰卫视《开卷8分钟》的播出却给读书类节目带来全新的感受。该节目时长不超过10分钟,由名记者、评论员、文化学者轮流担纲主持,采用说故事的形式向观众推荐一本自己正在阅读或曾经阅读过的好书,结合主持人独到的眼光阐发评论。短小、明快、视角独特让这这档节目在今天依然能够继续鼎力传承书香文化。

(三)节目元素融合

元素的融合也是近来文化类节目发展呈现出的重要特点,如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就将真人秀与纪录片的方式相融合,让“明星”这样有故事的人来讲“家族历史故事”,并通过每个人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呈现中国人家族文化与家国情怀,明星个人的经历不但扩展着节目的内容,也从个人这一层面让厚重的家国历史得以具体、生动展现。再比如旅游卫视的《行者》,是一档介绍各地人文地理的节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就以旅行者的视角作为真实记录的主线,穿插对旅行者的深度访谈,展现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及旅游体验,向观众立体呈现出旅游文化。

(四)节目理念转向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已经实现从“眼光向上”到“眼光向下”的转变,逐渐从只关注文化精英转到对普通百姓文化生活的关注。未来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表达空间的拓展还需要适应当前媒体发展趋势,不但要眼光向下,还需要进一步满足百姓文化体验,跳出固有文化类电视节目“单向”制作理念,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平台,满足受众探寻、交流、认同与互动的需求,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的情感相对接,增强互动,使百姓真正获得文化体验。

结语

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不但需要面对数量不断增加、投入不断加大的选秀、综艺、娱乐节目,还需要积极应对全媒体框架下文化大展演时代对真正有品质、有内涵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效传播提出的更高要求。文化类电视节目应面向受众不断创新节目的文化表达,只有节目好看了,传统文化通过电视有效传播才有可能,这需要电视人自身的文化修为,更需要文化担当的勇气与智慧。

注释:

①《广播电视新闻性电视节目规范》中,按照节目主要内容对节目进行划分,其中文化与政治、法制、民族、宗教等并列单独成为一类节目;《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中,文化类节目划入社教类节目之中。

②http://news.sina.com.cn/m/2014-01-24/114229335364.shtml.

③张智华:《文化类电视栏目评析》,《中国电视》2007年第5期。

④王庆:《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再拓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1期。

⑤贺绍磊:《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页。

⑥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⑦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50页。

⑧[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⑨即小组合作与团队竞争,竞争不但存在于团队之间,也存在于团队内成员之间。参见陈爱华、刘子铭《影视传媒生存竞争的游戏化呈现》,《新闻爱好者》2011年8月。

⑩ [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页。

陈立强:《电视编导实用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9页。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