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理念论』之艺术观

2015-11-22 09:49孙海庆
文艺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柏拉图笔墨符号

○ 孙海庆

浅析柏拉图『理念论』之艺术观

○孙海庆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 (“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所以,马是存在我们心中的一个概念。其实,符号和符号所指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中国成语“得鱼忘筌”来理解。《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得到了鱼,就忘掉筌。“筌”相当于符号,“鱼”相当于概念,不要把“筌”和“鱼”等同起来。禅宗里也有一个故事叫“指月望月”,如果你以指为月,就会指月皆失了。“指”相当于符号,“月”相当于概念。意在“月”,而不在“指”。从这些分析中,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是概念更真实,还是实物更真实?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哪一个更真实?从马的例子看来就是先有马的概念,才能看到马。但我们无法接受他的观点,因为我们认为是先有实物,才会有关于实物的概念,概念依赖于实物。我们总是很容易犯下一个错误就是总把“对对象的感受”当作“对象本身”,虽然我们可以假定我们的感受是由外界对象引起的,但我们没有理由把我们对对象的感受当成对象本身。更重要的是感受是经过选择、组合、解释后的知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除了对象之外,还有知觉者的欲望、经验、观念等精神因素。知道了感受和知觉的区别后我们可以假想一下:我们能不能认识纯客观的世界?刚出生的婴儿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一条狗真实,还是狗的概念真实?要知道,如果没有狗的概念,我们是无法辨别那团瞬息万变的刺激物的。

对于绘事,我认为形而上和形而下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就会失去了灵魂。没有精神支柱的物体是活不起来的,一个失意的人,他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漫无目的,这种状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但是没有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也如同一张白纸般苍白无味,没有说服力,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无飘渺。形而下是根,形而上是本,艺事最终会回到形而上这个点上来,所有一切的形而下都是媒介,都是通往形而上的一种手段。用柏拉图的观点看就是形而下是符号,形而上是概念。形而上是真实的、清晰的、确定的,形而下是杂乱的、多变的、不真实的。当然,这是对创作者本身而言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要先有形而上的概念,再去寻求对表达自己理念有作用的符号,这些符号才切合实际。就好像写文章,要先有主题中心才能步步为营。为了使理念得到更为充分、更为清晰的表达,我们就必须牢牢掌握驾御符号的这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必须具备一定的基层知识,对于中国画来说就是掌握技法、笔墨、构图、颜色等;对于文学来说就是掌握语法、措词、语言等;对于音乐来说就是掌握每种乐器的技能、锻炼自己声音的技能等。要想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也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它须要我们作无限期地奋斗耕耘。柏拉图还认为,理念是完美的,现象(特例)是有缺陷的。比如说“画出来的圆”和“心中的圆”,前者必定存在误差,而后者是理想的,是意念的完美。只要心里清晰了,就不会计较画出来的是否为“圆”,“心中的圆”会去填补“画出来的圆”的缺陷。这个就是“自动补缺”法则。中国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法则。绘画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利用了这个法则,使得存在缺陷的形而下的表达能够达到形而上的理念效果。明代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写道:“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形者方圆平扁之类,可以笔取也。势者转折趋向之态,可以笔取,不可以笔尽取,参以意象,必有笔所不到者焉。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照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这段文字是笔者所见的关于两者关系的最详尽论述。

另一方面,对于鉴画者来说,更应该要看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即创作者的理念,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符号上。当然,表面的形式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正如王菊生所说的“形象悦目,感情赏心”。形而下与形而上缺一不可,绘画就是形式符号与理念的结合体,弃其一不可得其二,两者相互相承,理念使形式符号更真,形式符号使理念表达得更充分。关于两者孰轻孰重,清初“四王”和“四僧”就是一个对比极为鲜明的例子。历经了明末清初几十年间的王时敏、王原祁,正处于文人画末流摹古仿古风气弥漫之时,他们一味仿古,以追求董然、巨源,黄公望的笔墨效果为画学标榜,虽积累了一些笔墨经验,但缺乏从生活中吸收感受,因袭模仿,结果画面千篇一律,僵化而缺乏生气。笔墨、技法无论掌握得如何纯熟,如果表达不出作者的生活情感、理念,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丧失了生命力。“画之真义,在表现人格与生命,非徒囿于视觉,外骛于色彩形象者。”(刘海粟语)“四僧”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在继承与发展古人的笔墨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绘画空间,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的心灵。“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无情。作画贵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恽寿平《瓯香馆集》卷一)要想作品能够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己,要打动自己,必先动情。画者,乃感情之物也!中国传统绘画所主张的心物熔冶、形神兼备,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的两种效果,形象悦目,感情赏心”(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述》)。从这一层面上来看,绘画就是一种表现心灵、感情的极佳媒介,其“真义在表现人格与生命”。虽然自然界中的物象并不具备类似人类那样的情感,但它们有各自的生理特性,画家运用比兴手法,使艺术化了的自然物象拥有强烈的感情、思想、个性。“含道映物”与“澄怀味象”,就是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创造能够传递人类感情、思想、个性的艺术品。

在西方世界中,也有很多艺术家极其重视艺术作品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例如,著名雕塑家罗丹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就是感情。”他的言下之意就是没有感情的绘画,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我想,这一观点对于任何阶段在定义何为艺术方面是有极大的启示价值的。

责任编辑孙婵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

猜你喜欢
柏拉图笔墨符号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笔墨童年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柏拉图的椅子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
让大脑绕个弯儿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