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欢
从语用学的角度试论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老祖母”形象的塑造
■马晓欢
《好人难寻》是美国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名作。奥康纳的小说往往用“死亡”、“暴力”来塑造人物,描述故事。她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贬义词常常出现大部分,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多是身残丑陋,而这与她本身的病痛有很大的关联。在《好人难寻》中,一家六口假期外出游玩,却在到达目的地的途中惨遭灭顶之灾。老祖母在整个故事中,自称虔诚的基督教徒,无论面对家人还是逃犯,她总是喋喋不休地进行说教。人物的语言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能彰显主题。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老祖母的语言,尤其是对话进行分析,探讨这一形象的塑造。
作为20世纪美国的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1955)讲述了一位老人及其家人六口在外出旅游途中被自称为“不合时宜的人”等三个越狱犯杀害的故事。在故事的叙述当中,奥康纳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来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为使主题思想得以体现得更加深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话语交际者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角色会影响交际过程中话语的关联性提供了重要的印证材料。
在故事中,老祖母一直在念叨找寻 “好人”,而她自己,对待所有的人都用她所遵循的“善行”来劝诱别人。针对去哪里旅行的讨论,老祖母因为私心劝解全家人到东田纳西州。路途中,约翰对家乡乔治亚充满了反感和轻视,老祖母的说教又马上开始。一路上针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她都不停地说教,后来发生车祸,遇见“不合时宜的人”,六口人相继遇害,她还是苦口婆心地对劝导囚犯,劝其信主耶稣,希望赦免罪孽,但最终一家六口都命丧逃犯之手。老祖母的形象自始至终都是自私虚伪的,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基督徒”未能真正做到基督徒的虔诚与善良。整篇小说结构简单、情节明了,虽然出现残忍的杀戮,却没有激烈的打斗血腥场面。很多看起来意义一般的会话背后,具有特殊的含义,而其中的对话,在人物的塑造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人物对话进行分析,探讨奥康纳对老祖母的形象描写。
在会话的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无论所表达出的字面意义还是隐含意义,都可以通过语用学和语义学理论进行分析。在语用学中,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这种双方必须遵守的原则就是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具体为:
数量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量;质量准则:即不要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的话;关联准则:即说话者要紧扣主题,讲话要有关联,即不讲离题的话。方式准则:即交谈双方应避免引起歧义和晦涩难懂的话语,讲话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故事的开端,奥康纳描写老祖母因为自己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州,想到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亲友,为此想出种种方法叫儿子改变主意。简明扼要地引出老祖母自我、自私的形象,而在这一段对话中,她的儿子贝雷始终没有真正作出回应,所以她只好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贝雷,你瞧,”她说,“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窜逃呐。瞧这里说他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鬼名堂。有这样一个逃犯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要是那样做,良心上说不过去哟!”
但是儿子和儿媳都没有搭理,老祖母继续说:“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州,该换个新鲜地方带他们去玩玩,让她们四处见识见识,开阔开阔眼界嘛、他们可从来没去过东田纳西州。”表面上看是为子女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心中的计划在盘算。最后协商不成,她只好与孙女琼斯塔斤斤计较,威胁不再给她烫发。从会话含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老祖母和家人的对话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不多也不少,同时也违反了关联准则中紧扣主题的要求,老祖母不想去佛罗里达州可以直接提出,却偏离主题,大量在用逃犯出逃的新闻来“提点”家人。这不免让孩子们怀疑她不同意去佛罗里达州背后的真实想法。
戴眼镜的八岁胖儿子约翰韦斯利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是啊,要是那个不合时宜的人把你们俩都逮住,该怎么办?”“就是给她一百万块钱,她也不愿意呆在家里,”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
在以上的会话中,就改变家人出行主意的问题,老祖母和一家人之间并没有能够顺利完成交际的目的。因为这一对话违反了数量原则和关联原则,老祖母不断在为自己的目的对儿孙进行劝说,而另一方面儿子贝雷和儿媳都没有给予她回应,是对她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对话的一个阻碍,同时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执拗而又虚伪的老祖母形象,为下文全家在沟通不善后出车祸,以及最后全家惨遭杀戮埋下了隐患。
在口头交流中,“合作原则”被认为是谈话的基础,但很多人在谈话中会违反这些准则,以期达到“弦外之音”的效果。对此,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家人出发后,老祖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仍然在劝家人改到去田纳西,甚至以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来赢得孙儿们的支持,最终带领一家人走上了不归路。在指引贝雷开车去她故事里所描述的大宅子的路上,老祖母由于说谎的尴尬将自己装有偷偷带上的猫的旅行袋碰翻,“灰条的狸花猫”突然跳到贝雷肩上,受到惊吓的贝雷失控造成一家人的车祸,也是之后一家人悲剧的最初导火索,其后,在“不合时宜的人”和其他两个越狱犯出现的时候,老祖母的说教将一家人送上了绝路。
车祸一开始,为了逃避指责,老祖母谎称“我的内脏不定哪儿受了伤,”可是气急败坏的一家人并没有搭理她。
“也许会有辆汽车路过吧,”儿媳沙哑地说。几分钟后“不合时宜的人”和另外两个逃犯就开车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时的老祖母“奇特的感觉”让一家人陷入险境。“他们身后的树林像一张咧开的大黑嘴”。“过来,”儿媳说。而正是这片树林埋葬了五口人。
老祖母边尖叫边爬起来,瞪着两只大眼。“你敢情是那个不合时宜的人!”她说,“我一眼就把你认出来了!”
显然老祖母的脱口而出违背了礼貌原则,她的言论也成了威胁逃犯们面子甚至是生命的言论。所以接下来她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即使明知逃犯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杀害以后,还是不惜弥补自己的礼貌原则,不断对三个逃犯进行奉承。而“不合时宜的人”为了杀人灭口,在对话中故意逃避老祖母说的话,用讥讽的语言特意在这次交流中违反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
“老太太,”他说,“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愿意下毒手的,”他说。“听我说,你不该管自己叫不合时宜的人,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好心眼的人。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谢谢您的恭维,老太太,”不合时宜的人用枪托在地上画个小圆圈。
在上面这组对话中,“不合时宜的人”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老祖母认出了他们三人,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们的行踪,只有将他们都杀死。在老祖母劝诫他祈祷的时候,他在尽力保持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合作原则,他并没有顺着老祖母的话说,也没有因为老祖母的喋喋不休改变自己的想法。
“我什么帮助也不要,”他说,“我自己干得蛮好。”不合时宜的人说:“海勒姆,搀一把那个女人。博比李,你拉着小姑娘的手。”
《好人难寻》的整个故事基本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铺陈开来且得以继续的,三个逃犯诱导并将这家六口人一一带到树林里枪杀,从男人到小孩到老人的杀害这一过程中,控制和威胁都是一步步通过话语的方式展开的。
“那你和博比李先把他跟那个男孩带到那边去吧!”“不合时宜的人”指着贝雷和约翰韦斯利说。
“这两个小伙子要问你点事,”他又对贝雷说,“请跟他们到那边树林里走一趟吧。”
“耶稣啊!”老奶奶喊道,“你出身高贵,我知道你不会枪杀一个妇道人家的!我知道你是好人家抚养大的!耶稣啊!你不该枪杀一个妇道人家。我可以把我带的钱都给你!”
“老太太,”“不合时宜的人”说,望着树林深处,“从来也没听说过死尸赏小费给抬棺材的人的。”
老祖母虽然是故事中的受害者,从她一开场就为了自己的目的自导自演,以及后来进一步地做出隐瞒欺骗的事件,再到最后遇到“不合时宜”的三人的时候因为她喋喋不休地对陌生人的教化,使得“不合时宜的人”将其全家灭口以隐藏越狱的行踪这一系列事件看来,她其实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尤其是在与“不合时宜的人”的一系列对话中,“不合时宜的人”对于她的教化一再地回避,并故意破坏正常的交际,使得对话目的的达成变成了不可能,老祖母在寂静之后竟然还认为自己能宽容一切罪恶,认为“不合时宜的人”也是她的儿子,妄图通过关爱来感化他,结果是被“不合时宜的人”以三枪打在胸口结束了生命。
奥康纳的这篇短篇小说运用对话创作,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至死都是自私、虚伪的“伪基督徒”的老祖母形象。虽然整个暴力过程没有血腥场面的渲染,老祖母及家人遭受的厄运的过程也没有详细描述。但是老祖母以自我为中心、麻木愚昧的做派却跃然纸上。从语用学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老祖母所引导的对话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人物,进而能够为掌握故事的中心与主题提供必要的线索。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