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先民创制文字的探索

2015-11-22 08:52欧薇薇
文史春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图符刻划方块

●欧薇薇

壮族先民创制文字的探索

●欧薇薇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壮族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当今法定的壮文是上世纪50年代编制、80年代修订的壮族拼音文字,即以拉丁字母拼写壮语标准音的一套书写符号系统。此前,大约在唐朝以来,壮族人民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型的壮文字。而更早时期,壮族先民是否还有过自创文字的历史?如果有,其探索过程如何?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虽然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综合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研究情况,却可推断壮族先民很早就有创制文字的探索,并且至今能找到其踪迹。

岭南古陶器上的划刻符号有些初具原始文字特征

珠江三角洲地区曾经是壮族先民聚居地。位于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山,曾出土一批古陶器,其中至少有六七十片陶器有刻划符号,即陶文。西樵山文化遗址晚期文化的年代大致距今4000至5000年。西樵山文化陶文是中国南部岭南地区史前文化陶文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发现,对探索中国史前时期陶文的分布和填补南部地区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商周以后,岭南地区出土的有刻划符号陶器数量增多。上世纪60年代初在钦州的大寺镇那葛村马敬坡发现一件上面有刻划符号的石磬,据考古专家考证,这是一件商代石磬,现收藏在广西钦州市博物馆。1988年,钦州市博物馆馆长吴斯俊曾到发现商代石磬的马敬坡调查,在那里又发现一件石锛,锛上有刻划符号,说明马敬坡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文化遗址。1985年10月发掘的武鸣马头元龙坡西周墓出土的一件石范上,有刻划符号。平乐、武鸣、岑溪等地战国墓葬所出的几何印纹陶器中多有发现刻划符号。

据初步统计,以出土文物不同的符号有近百个,其中少部分推测为文字类,大多数则为占有标志。迄至汉代,刻划符号基本消失,仅在部分器物中零星发现,基本上是一至数条简单的直线,可能也属占有标志。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几何印纹陶的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与南方各地的刻划符号也相似,专家认为应是南方刻划符号系统的一个分支。通俗称为陶文。

从文字产生以前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开始,用刻划符号记事一直延续使用了几千年。尽管这些刻划符号起初显得单调笨拙,根本无法替代语言,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文字,但是,从刻划的形式和性质来说,它们对我国文字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影响。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刻划符号,已明显地具有原始文字的特征了。

感桑石刻,壮族先民古骆越民族古文字

2012年4月,在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东南面的 “那林”耕地内,发现了刻有文字符号的石块多件。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那林进一步考古发掘,在地层中发现7块,同一地层出土的遗物还有蚌刀、石锛、肩石斧、夹砂陶片等。石刻文字总共约有1000多个字。字迹清晰,都是用金属利器刻成,字体大小均匀,字数最多的一块石刻有143个字,其余的有80多字、50多字、20多字、10多字不等,最少字的石刻是4个字。字数少的原因是这些石刻都是残件,字数不完整。

关于感桑石刻是否属于文字或者是刻划符号的问题,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员考证认为:这些石刻都属文字性质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应当是壮族先民古骆越民族创造的文字,其成熟程度与殷商王国的甲骨文相近,他提出如下理由:一是感桑石刻已具备表达语言的功能。感桑石刻由不同的字组成,以竖行排列形式,构成长短不一的句子,由不同的句子组成一篇短文或是长文。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破译石刻文字的意思,但从有序的排列形式看,确实是具备了用句子表达语言的功能。二是同一字形在不同的文句中重复出现。同一字形在不同文句中重复出现,是文字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文句中重复出现同一字形,一方面表明作者用同一字在不同的地方表述同一个意思的内容;另一方面说明同一字形在此与不同的字形构成一组词句,表述一种有意思的内容,在彼则与另外的字组成另外的词组,表述另外一种意思的内容,这种组词方法在现代人的文章中屡见不鲜。感桑石刻文字中的同一字形不但在同一块石刻中重复出现,在不同块石刻中也有重复出现。三是具备了类似中华文化传统造字方法。华夏字体为方块形状,其构造方法分别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复杂结构等,这些结构方法在感桑石刻中都是基本构字方法,关于感桑石刻上文字符号的年代归属,可以从文字的形式与其他类似的考古发现比较分析。郑超雄分析:首先是与广西出土的陶文比较。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墓、岑溪花果山战国墓都出土有陶文,平果感桑石刻中有些文字与上述陶文相同,年代应相近。其二是与左江崖壁画比较。左江崖壁画的年代有多种说法,目前较公认的说法是战国至东汉说。如前文介绍,平果石刻文中有类似左江崖壁画正身人的形像,而且重复出现5次之多。其三是与青铜器铭文比较。广西武鸣、灵川等地,广东西江流域的四会、广宁、德庆、封开、罗定等市县出土的战国青铜剑、青铜矛上铸有 “王”字,平果感桑石刻文字中重复出现的 “王”字有17处之多。

依据以上三点,郑超雄认为平果感桑石刻文字的下限年代当推断在战国时期。因目前只在感桑那林耕地中采集和出土31块石刻,这并不是感桑石刻的全部面貌,据当地群众说,在那林西北约2公里的平果县糖厂,当年建厂时也曾捡到有字的石块。如果此说不误,表明石刻文字远不止这些,说明石刻出现的时间有早期和晚期之分。考虑到广西武鸣元龙坡商周至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石范、钦州出土商代的石磬上,都刻有类似的文字符号,或可把感桑石刻文字的上限时间推测为商周时期。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的破译每一个字的意思,但可从一些象形字中猜测它们的大概内容,比较突出的有雨水、水田、性器崇拜、麽公做法事、王权等。

综观人类发展史和原始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在尝试发明文字的过程中,大都经历过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等等辅助记忆手段的实践。人类社会的文字最终从图画式的符号直接蜕变为象形文字,又从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发展,这应该便是人类文字演进的主要规律。即:原始的记事方法-图画符号-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在壮族聚居区发现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以手斧为代表的百色旧石器文化,以石铲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布洛陀信仰文化等,无不表明右江流域是古人类发源地及人类国家文明发生地之一。在壮族地区出现的陶文,都是单个出现,很难说是表音文字,它们只是壮族先民创造文字的早期阶段。而感桑石刻已是成篇章节形式。

“骨刻历算器”,反映壮族先民创造文字的载体

“骨刻历算器”,一种现今仍流传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刻有各种图符的骨质占卦用具。它蕴含着壮族先民有过创造文字的探索奥秘。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有至今仍流传于民间的古越人鸡卜经,在收藏有鸡卜经抄本的麽公手中,多同时发现有这种刻有多种图符的牛肋骨片,麽公称为 “甲巴克”,这种“甲巴克”多数是用牛肋骨制成的,年代无考。上面有30个刻度,专门用以推算日子,刻度下方是表示农时栽种、起房盖屋等等意向的图符,图符下方是鸡卜卦象等三层内容各异的图符。人们传统称为 “骨刻历算器”。

古越人的鸡卜占卦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其意义和重要性,与中原地区的龟卜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企求以鸡卜预示吉凶的欲望、需要及行为、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促使了鸡卜形式不断发展,对不同的鬼神也要用不同的供品祭祀,祷告祈愿还要表达不同的咒语和祝词。纷繁复杂的祭祀活动使巫术日趋发达。而发达的巫术又促使越巫逐渐独立成为宗教职业者。为了应付频繁的祭祀活动,对各种预测作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解释,单靠脑子记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图符示意之作便应运而生了。骨刻历算器上的图符应该就是越巫纪事的符号,这种图符是壮族先民创造文字阶段的探索。记录图符的牛肋骨坚硬耐磨,便于保存和携带,在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应该是首选的载体。

以下为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搜集到的骨刻历算器,有凹凸两面,两面都刻有图符:

骨刻历算器凸面

骨刻历算器凹面

其主要用法是:

拿骨刻历算器的方法:一般以骨刻历算器凹面对推算者,骨刻历算器的孔在左边,即左手持骨刻历算器,用左手姆指掐算刻度,骨刻历算器的孔在右边,即右手持骨刻历算器,用右手姆指掐算刻度。推算出要预测的日子刻度,然后看其刻度对着的图符,根据图符代表的意思进行综合预测。

如下图:

骨刻历算器上的主要图符:

这些图符无疑已经是具有文字意向的符号,可见为了占卜祭祀的需求,大量图符遂被利用作为纪事使用。

秦汉后方块古壮字

还有的就直接用音近壮语的汉字。如壮语 [baɯn],即村庄的意思,直接用音近的“板”字书写。这种方式书写的文字一直在民间广为流行使用,世代传承下来,主要用于记录山歌、麽公或道公经文、契约、乡约、族谱、药方、碑刻、地名等。由于这种文字未经规范统一,仅限于民间使用流传。这种未规范的文字,有些学者认为不是文字,如语言学家李方桂在调查壮语武鸣话时发现的这种方块壮字,猜测地说:“也许有古时造的字,后来音韵变迁所以不甚相合了。”

为了与1950年代国家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进行区别,学者将上述壮族仿效汉文创造的文字称为 “方块壮字”,或称为 “土俗字”,或称为 “古壮字”。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不能称为文字。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如今学术界大多将 “方块壮字”“土俗字”(还有的学者认为包括用音近的汉字记录壮语的字)称为 “古壮字”,这一定名因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有古壮字古籍分类反映出已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宋朝,方块壮字已屡见于史籍,如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记有:“俗字,边远俗陋,牒讼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说明当时古方块壮字已经广泛使用。明清时方块壮字盛行,出现许多以方块壮字撰文的长篇文学作品,而世代相传的壮族歌圩及歌本,也促进了方块壮字的普及。如清乾隆年间李调元辑民歌集 《粤风》,收集了明清初广西浔江地区 (今平南、桂平、贵县、武宣等县)的民歌110首,其中壮歌37首,300多行,约3000多字,全部是方块壮字。近现代,壮族居住地区仍有不少壮民用方块壮字来记录壮歌,书写壮语地名,还有用于写信通信的。

猜你喜欢
图符刻划方块
有多少个方块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不一样的方块桥
谜题方块
不确定信息下凸优化问题的鲁棒解刻划
论“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意蕴
光栅刻划机刻划系统光机电集成优化方法研究
计算机辅助飞机制造协调路线图设计研究
压力容器法兰的参数化绘制方法
电子图板的图库技术在化工设备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