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学 权千发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的研究视角。尤其是电影文学的研究的新思路。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意识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这也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度具有启发性的价值。被称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著名电影作品《西伯利亚理发师》独出心裁,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部电影时,发现其中体现出了浓浓的“狂欢化”思想。
“狂欢化”是苏联文文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在《拉伯雷的创造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狂欢式”指狂欢节庆典活动中的庆贺、仪礼和形式的总和,“狂欢化”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它主张翻个个儿来看世界,把世界的正反面放在一起观察,以快乐的相对性捣毁绝对理念和权威;它也主张以边缘声音的独特价值颠覆等级的一统天下,强调一切东西都具有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处于变更之中。[1]
在“狂欢”作为理论资源被论述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西方传统节日中的狂欢节,它源自于原始祭祀活动,最初严肃的和嘲笑神灵的祭祀活动同是官方的,“但在阶级和国家制度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这两种观点的完全对等逐渐成为不可能,所有的诙谐形式……逐渐变成表现人民大众的世界感受和民间文化的基本形式”[2],它成为民间与教会和中世纪的官方文化和严肃文化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平民大众可以在这一天将本我肆无忌惮地展示出来而不受社会契约的束缚,宣泄自己平时隐匿的欲望。狂欢节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照和接近世界,人回到最本真的状态,恢复与世界的原始接触。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世界的对立:庙堂与广场。在广场上,表演是人类最直接展示自己内心的方式,这里出现的是隐匿于官方权威文化背后的另外一种文化体系——民间文化。这种狂欢节仪式与整个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了第二种世界的第二种生活,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双重世界的关系。在这个双重世界中,狂欢的世界是游戏的、诙谐的、没有空间界限的,生活即狂欢,狂欢即生活,但二者之间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游戏关系。
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它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与仪式。它是一种以酒神崇拜为核心不断演变的的欧洲文化现象。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带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在大街上狂欢游行,纵情欢乐,尽情地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而不必顾忌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等级差别。在古希腊罗马文化末期产生的庄谐体文学与史诗和悲剧有很大不同,在文体特征上表现为:“故意为之的杂体性和多声性,它们拒绝史诗、悲剧、庄严的雄辩、抒情诗的那种修辞的统一 ( 严格说是拒绝单体性) 。对它们来说,有代表性的是: 叙事常用多种语调,庄谐结合。”[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诗学特点有:重视人类的笑文学;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轻低俗文学的美学立场;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内容和形式开发性,需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发觉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狂欢化”是一种诗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狂欢化”的影片用独特的视角,狂欢的眼光看待世界;以鲜明的指向性,针对官方意识形态,动摇其权威性和等级的优越感;以革命性混杂的方式表达“狂欢化”的世界观和世界感受。因而,从内容到形式,它都具有颠覆性与重构性。正是在“狂欢式”的镜头与片段中,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通过1999年执导的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演绎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的特点,在导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得到充分呼应和体现,影片有意识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和大众、民间文化话语的相结合,具体彰显在影片表现中,在影片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上改变了以往僵化、严肃的风格,融入了民间诙谐、狂欢文化,将严肃、庄严的正剧制作成“庄谐结合”的新体主旋律影片,展现了狂欢的场面。这正是巴赫金狂欢化叙事的显著特征。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有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特点。
米哈尔科夫执导的《西伯利亚理发师》是俄罗斯电影史上规模空前的作品,近3小时的影片体现着作者对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解读和展示。影片讲述了19世纪末发生在俄的跨国恋情的故事,作者以一个美国少妇珍妮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的场景、俄国人的与众不同甚至匪夷所思的习俗和精神。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魅力又富饶的俄罗斯形象,细致呈现了俄罗斯传统谢肉节人们肆虐狂欢、大公检阅后士官生兴奋拥抱狂欢等的许多“狂欢化”人物和场面,如此,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此影片中的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影片讲述的是军校学生安德烈和珍妮的爱情悲剧,但整部影片的喜剧气息无处不在。从安德烈和珍妮相识的过程到舞会中光滑地板所带来的各种滑稽笑料;从上课时给老师设置陷阱到大尉替安德烈掩饰决斗事件独自练剑,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忍俊不禁。导演不遗余力地表现俄罗斯人民的幽默品质,让观众在微笑中流泪,充分享受悲喜和谐的审美感受。而注重人类的笑文化的表现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首当其中的一部分。巴赫金主张从狂欢化得角度来考察文学创作题材和任务性格的发展变化。强调狂欢化文学传统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笑文学正名。
巴赫金在他的狂欢化理论中这样阐释到:“节庆活动永远与时间有着本质性的关系,节庆活动在其历史发展的所有阶段上,都是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危机、转折关头相联系的。死亡和再生、交替和更新的因素永远是节庆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4]因此,“狂欢式”的影片中充满了两重性的形象和场景,体现狂欢思维的人物形象都是合二为一,他们身上结合了嬗变与危机两个极端。狂欢使精神可以自由出入而不受限制,每个个体所追求的理想,在被现实摧残后,最终只能以狂欢的形式表达。在世俗的规约中,理想是不被接受的,被压抑的,而在狂欢中,暂时取消了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在这之中,人才真正回归了人,人才感觉到自己是人。
1.狂欢的士官小伙子们
在影片中作者主要已在展示俄罗斯年轻一代的士官生身上所展示出的青春洋溢,生机勃勃甚至为了心中的信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
影片刚开始时展现的贵族舞会的场景。活力四射的军校士官生们开着舞会、唱着歌,年轻的小伙子们们为了舞伴,为了一句话甚至进行了击剑决斗,决斗的两个人都是奋不顾身,拼尽全力的,没有意思隐藏,是很真实的表达。
另一场军事院校的演出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他们喜欢狂饮和圆圈歌舞,对纵酒和缺乏纪律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喜好人所共知;他们简朴、粗野,并且讨厌礼仪、讨厌繁文缛节,但又崇尚和极力的追求这种场面……这就是昔日的俄罗斯,也是充满生机的俄罗斯。
影片的后半部分的广场阅兵也是感情的展现和释放。激情澎湃的军队院校的小伙子们在得到大公的肯定和勉励后,纷纷互相拥抱,跳跃着、欢呼着,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的本真的愉悦情感。展示了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但又很优秀出色的士官生热爱祖国,热爱沙皇、热爱队友、热爱军队生活的俄罗斯年轻人的执着的精神面貌。
2.拉德洛夫将军的滑稽“狂欢”
在谢肉节狂欢期间,人们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时间的再生和更新。就其观念和本质而言,这就是狂欢节,其本质是所有参加者都能活生生地感觉到的。”[5]拉德洛夫将军在赎罪日上大开酒戒,一口气喝下了几大杯伏特加烈酒;由于不胜酒力而大耍酒疯,像熊一样到处生事,还滑稽可笑地抓了“拿破仑”,稀里糊涂点亮狂欢夜的焰火,这让女主人公珍妮既害怕又兴奋。第二天清晨是宽恕日,拉德洛夫将军清醒后,先说了宽恕自己吧,然后疯狂般地跑去冰窟窿去洗冷水浴,企图浇灭自己的内心的火焰。在外人眼中这简直既滑稽又不可理解,他的这种狂欢是被作者夸大和讽刺的,企图以将军的小丑般地虚伪作秀来衬托士官生的真诚和优秀。
“狂欢化”理论与狂欢节仪式和它的种种变体有着深厚的渊源,而“狂欢化”在电影中的应用则表现于电影镜头中的舞会、广场、热闹的集市等具有广场语言性质的场所,同时由于狂欢节本身丰富、多变与不确定的形式,电影中也表现为多指向性的意象的狂欢。在《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就有各种意向狂欢的场景。
电影中其精湛的叙事、恢弘的场面、精致的画面及漂亮的服饰赢得广大观众。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可以看到欢笑和打闹的场面,尤其在俄罗斯传统节日谢肉节的狂欢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作品透视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来说,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界限。集体表演、群体狂欢构成了“狂欢节”内容的重要方面:脖子挂满面包圈的人们快乐游荡在俄罗斯民族传统的赎罪节上,欢快的焰火连绵,痛饮暴烈的伏特加酒;谢肉节的鱼子酱、面包圈、伏特加、焰火和寒冬的冷水浴等等甚至都有些让外人无法理解和体验的活动。但能感受到身在其中的人的痛快淋漓的发泄快感。欢快的焰火连绵,痛饮暴烈的伏特加;赤膊的男人们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河畔拳斗;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没有贫富的鸿沟。人们的狂欢是没有边界的,这也是俄罗斯文化独有的特点。在世俗的规约中,理想是不被接受的,被压抑的,而在狂欢中,暂时取消了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在这之中,人才真正回归了人,人才感觉到自己是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即理想,是狂欢的重要目的。
谢肉节的狂欢场面,表现了俄罗斯民间传统文化的诱人魅力。那是一个童话般的幻境:白雪飘飘的严冬,冰雪覆盖的莫斯科河,晶莹剔透的雾凇,五颜六色的俄罗斯披肩,晶莹剔透的红鱼子酱,狂饮伏特加的狗熊,热情奔放的雪地游戏,五彩缤纷的焰火与作为背景的庄严神圣的新圣母修道院…… 一幕幕典型的俄罗斯自然文化景观,构成这个北方帝国独特的地理文化象征和精神气质。
在米哈尔科夫的镜头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沙皇阅兵的那场戏,军校学生们个个风华正茂、英姿飒爽,克里姆林宫金灿灿的屋顶是俄罗斯和俄罗斯精神的一种象征。这部分的广场阅兵也是人类感情的展现和释放。激情澎湃的军队院校的小伙子们在得到大公的肯定和勉励后,纷纷互相拥抱,跳跃着、欢呼着,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的本真的愉悦情感。展示了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但又很优秀出色的士官生热爱祖国,热爱沙皇、热爱队友、热爱军队生活的俄罗斯年轻人的执着的精神面貌。
在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无论社会史和私人史多么残酷,无论是疯癫还是节庆,人总要寻求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方式,双重世界的并行永远不会停止。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这部影片中的到了很好的解读与展示。
[1]谢欣然.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J].青年文学家(Youth),2012(9):230.
[2]陈萌.感受狂欢的世界——“民间”精神趋向辩[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4.
[3]陈阳.“狂欢化”理论与电影叙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147-153.
[4]温德民.试论巴赫金的讽刺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5-88.
[5]吴翔宇.论《亮剑》的“红色狂欢化”革命战争图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