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灵魂——观电影《梵高之眼》有感

2015-11-21 01:23
电影评介 2015年20期
关键词:幻觉梵高

闫 萍

影片讲述的是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间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的故事,这年梵高36岁。不是因为他精神病发作,而是接受医生的建议。因为不久前,梵高因为绘画问题与高更产生激烈的矛盾,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1889年5月,在弟弟提奥的安排下,梵高到了圣雷米精神病院。期间,梵高忍受着病痛折磨和精神的压抑,坚持作画。油画《橄榄树林》《橄榄园》《圣米雷精神病院的花园》《晚空中的松树》和多幅《自画像》正是这一时期所作。然而,作品不为世人接受的痛苦和疾病的发作让他的神经几近崩溃。本片采用戏剧化的手段刻画梵高在精神失控时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绝望的表情,歇斯底里狂叫,茫然恐怖的双眼发出摄人心魄的光茫。影片透过梵高的双眼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社会,充满正义与邪恶,信仰和背叛,善良与虚伪,绝望和梦想的较量,也看到了梵高孤独的灵魂在肉体上的挣扎和徘徊。

一、 生来即埋下悲剧的阴影

梵高短暂的一生充满悲剧的色彩。也许是他那潜伏着危机、充满绝望的悲惨生涯,增加了人们对他的感动和怀念。影片《梵高之眼》强化了对主人公悲剧性这一主题的渲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同时影片多处利用梦境和现实交替的设计,增加了情节的神秘感和悬念。

影片开始,梵高跟着医生走进了绿树成荫的精神病疗养院。梵高突然间双眼眩晕,产生了幻觉。他看到树下一个人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那是一张小孩的面孔,前面是一个墓碑。随后梵高跟着医生走进给他安排好的房间,当医生问道:“除了你和提奥,家里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吗?”梵高的思绪瞬间又被打开。告诉医生他还有三个姊妹,一个哥哥叫文森,只是比梵高早一年出生,死于难产。“文森,文森”,梵高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梵高的神情变得紧张,意识又恍惚起来,紧接着又是一个声音“道歉”。当晚梵高就梦到被父母拉到哥哥的墓碑前跪下,要他面向哥哥忏悔。因为母亲说梵高代替了文森的位置。然而梵高却对着墓碑大声喊着:“我恨你!我恨你。”这让父母惊愕不已,作为牧师的父亲对梵高严厉地说:“要恨你自己,你哥哥的死成全了你的存在,你要学会恨你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恨自己就不能成为耶稣的门徒,恨你自己。”当梵高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嘴里还在念叨“恨你自己”。哥哥的夭折在梵高心里留下了阴影。他认为自己代替了哥哥的位置。自己才是那个生下就该死去的孩子。因此一种摆脱不了的生来有罪的宗教道德观念深深植入他的灵魂。为此他经常“恨自己”。幻觉中父母对他的谴责是梵高潜意识的自责。事实上,作为家中的长子,梵高受到父母疼爱,对他寄托厚望。从梵高的幻想中不难推测他人性中的弱点:敏感、脆弱和自卑的一面。

二、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知音难觅

如今梵高被评为19世纪最卓越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价值无法估量。[1]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一座梵高美术馆,崇高的荣誉是梵高生前所梦想不到的。然而在100年前,一位艺术家不要说获得世人的欣赏,就是想要得到认可都很不易,像梵高这样满腹才华却被埋没一生也不足为奇了。只是身后无上的荣耀,对于一生贫困悲惨的艺术家来说,怎么也无法弥补他生前所遭受的苦难,这真是人生的悲哀。

梵高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懂他、欣赏他艺术的人。[2]画店工作的经历让梵高知道什么样的画最好卖。但他没有改变艺术追求去迎合庸俗的大众口味,他相信他的画面是最美的。在疗养院期间,梵高每天坚持作画,还是摆脱不了梦魇和幻觉的折磨,以至于他精神失常。他凝视着自己的作品嘴里喃喃地说:“我觉得很好啊,为什么卖不出去呢?”他想到了弟弟提奥。提奥正好就在他面前。“提奥,你是画商,我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觉得我的画怎么样?”梵高双眼恳切地看着提奥。“它们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只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奥回答。“其他人呢,其他画商怎说?”梵高迫切地问。“我还没有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其他人,”提奥顿了一下说,“因为我觉得它们还不够成熟。”“什么?我那么信任你,你却这样做。”梵高一下子冲到提奥面前,抓住他的衣服愤怒地吼道:“画商是艺术家最大的敌人。”他拽着提奥拼命地摇晃。原来他紧紧拽着的是来看他的医生。医生被梵高的疯狂吓得大惊失色,仓皇逃了出去。梵高又陷入了痛苦的思绪。作为一个以画画为生的人,梵高对钱非常渴望。因为多年来他一直靠弟弟资助,对提奥来说是不小的负担。想到钱他又想到了提奥,他看到提奥拿了厚厚一叠钱,一张一张递到他手里说:“这是买颜料的,这是买画布的,这是买画框的。”说完提奥躺了下去,好像睡着了。梵高拿着钱欣喜若狂,他觉得这些还不够,他又回到提奥身边,翻遍他所有的口袋把钱都掏了出来。他忽然发现提奥死了,他抱着提奥大声喊着:“提奥,提奥。”镜头一转,原来又是梦。梵高坐在床上,手还保持着抱提奥的姿势。这些幻觉是梵高对自己的讽刺和谴责。他觉得自己像陈重的包袱,重重压在提奥瘦弱的肩膀上,他厌恶这样的自己。

如果说梵高一生有过志同道合的人,那便是高更了。在阿尔的时候,梵高热切盼望着高更的到来,实现他伟大的梦想。然而梵高的热情并没有化解两人在绘画上的分歧。经过一段相处矛盾终于激化。他们经常为各自的艺术主张激烈地争辩,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以至于相互诋毁和中伤。高更愤怒之下决定离开阿尔。梵高苦苦地哀求也无济于事。绝望和精神极度压抑之下梵高又出现了幻觉,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拿起剃刀追杀高更,追逐不得。冷静下来他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懊恼和精神错乱之下,他残忍地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惩罚。高更处理完梵高的事后决然离开阿尔,从此和梵高分道扬镳。梵高那伟大的梦想,成立艺术家协会,召集优秀的画家以集体的力量创作伟大的艺术,彻底改变巴黎,甚至是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随之成为泡影。他满腔的热情被扼杀殆尽。只留下梵高的油画《画家的椅子》《高更的椅子》,高更的油画《画向日葵的梵高》等作品,见证着他们之间曾经的友谊。

关于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梵高曾经说,我希望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以最深的爱和静静的留恋,回味自己的人生,还带着“啊!我还想画那样的画!”的离别情绪,永别人世。梵高的画不为世人欣赏,在巴黎也找不到真正懂他作品的知己,“共鸣”也就更加遥不可及。当时的作家莫泊桑、左拉等都很欣赏梵高的作品。然而身边只有少数热心的艺术支持者,终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 精神上的孤独让他的灵魂无处安放

感情上的失意进一步加剧了梵高精神的孤独。他曾经几度坠入爱河,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影片中提奥来信说他找到了伴侣,将要双双步入爱情的殿堂,并希望梵高也早日找到真爱,体验拥有妻儿的喜悦。拿着提奥的信他耳边响起了表姐的声音。他看见表姐就站在他的面前。对爱情的渴望常让他失去理性,他爱上了表姐。这对基督徒来说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当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表姐是一个成熟而优雅的女子,因为丈夫去世领着孩子寡居在家中。梵高被她吸引,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没想到却遭到严词拒绝。面对冷若冰霜的表姐,梵高真诚地剖开心扉,向她诉说爱慕之情,然而梵高的坚持却更增加了她的厌恶。这一段感情无疾而终。情感空虚的梵高后来爱上了妓女。梵高曾在信中写道:“至于妓女,与其说我怜悯和同情她们,不如说我对她们发生了认同和共鸣。作为像你我这样的艺术家一样,被流放、被抛置于社会之外的人,妓女当然是我们的朋友和姐妹。”可见梵高内心是多么孤独,多么渴望爱和温暖。

信仰,是梵高慰藉孤独灵魂的良药。他是虔诚的信徒,却看到了和基督相悖的丑恶现象。画店的店员要经常用欺骗的手段才能把画卖掉,这让他无法接受。受狄更斯小说的感化他主动要求到偏僻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希望未来成为一个牧师。矿区人们生活的贫困和悲惨让梵高感到震惊。煤矿安全措施缺失,经常发生矿难。梵高很同情他们,把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分给穷人。梵高告诉矿工:“不要相信那些告诉你要接受悲惨的这一生、然后期待下一世的回报的人的鬼话,我们这一世就要维护我们的权利。”梵高写信向教堂请求支援,然而教堂上司听闻梵高的事后却来到矿区谴责他“工作过激”“煽动人群引起暴动”“亵渎教堂”。他们不但没有带来救援的食物和衣服,还指责梵高衣服肮脏是“亵渎上帝”,是“乌合之众”。并质问梵高:“你降低人格和禽兽一样就能救他们吗?我们提供他们更好的来世。”梵高愤怒地反驳那些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牧师,却被当场开除了教会的职务。幻觉中他看到那个死去的矿工双手握在胸前拼命地祈祷。梵高悲痛地喊道:“上帝啊,你在哪里?你到底在哪里?”旁边正在进餐的其他病人吓得目瞪口呆,瞪大了眼睛看着他。原来这是回忆。

梵高在精神上是孤独的。[3]除了和他亲密无间的弟弟两人经常通信交流感情外,没有其他的心灵慰藉。提奥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因此影片中当提奥写信告诉梵高,他的孩子即将出生,将有个小生命来到世上时,他没有喜悦,而是瞬间在心里产生了可怕的幻觉。他看到了小孩,他抓起小枕头对着婴儿车里的小孩狠狠地摁了上去。也许是害怕提奥为了家庭冷落自己,也许是怕失去提奥的爱。梵高又连续发病,他躺在床上颤抖。他梦到了自己的墓碑,梦到自己躺在棺木中。他又梦到因为作品和提奥激烈地争吵。梵高醒来,噩梦的阴影驱之不去,他精神错乱,痛苦到无法忍受。他想到自杀,顺手拿起颜料挤进自己嘴里。虽然被救了过来,不过作画的自由却被剥夺。他的四肢被紧紧的绑在床上不能动弹,他像一个殉道者。不能作画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痛苦。绳子捆住了梵高的身体却困不住他的自由的灵魂。他梦到自己来到森林里,他看到了在作画的自己。忽然一阵风刮过,画笔被刮跑了,就用手画。调色盘不见了,他用刀划开手臂,用鲜血来画。最后画板也不见了,他就用手在地上画。边画边喊:“让我完成我的作品吧!”梵高对绘画的热爱和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热情像火红的太阳发出炙热的光。

梦魇醒来,他想起医生说他的病无药可救,只能靠保持平静抑制发作。他满腔热情无处发泄,却要靠平静来维持后半生。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就在此时弟弟带来了好消息。他的一幅作品《红色的藤蔓》被一位画家买走,他被誉为最有潜力的画家。当他得知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后心里掠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就坠入痛苦的深渊:“太晚了”他喃喃地说。也许是他对自己身体绝望了,也许是他感到自己筋疲力尽,没有力气画了,也许是他觉得画了10年才卖出一幅画,等得太久了。影片结束了,末尾就像开端一样,还是他那犹豫伤感的眼神。《梵高之眼》揭开层层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看到隐藏在人性弱点里的品性。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离开圣雷米精神病院3个月后,在田野里开枪自杀,7月29日在弟弟提奥的怀里去世,临终时他对提奥说:“不要安慰我,没有用的……悲痛的事一生都不能解除……”生命对于梵高来说太沉重。仿佛十字架上血流而尽的耶稣。把身体留给大地,把灵魂交给上帝,对梵高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1]何政广.世界著名画家全集:凡•高[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26.

[2]丰子恺.梵高生活[M].新星出版社,2013:107.

[3]张婷.吴冠中谈凡高[EB/OL].(2004-11-15)[2015-10-15]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63/25880/2987978.html.

猜你喜欢
幻觉梵高
梵高的星空三部曲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被盗窃的梵高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当代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远方
“大女主”剧:是女性的“盛世”还是“幻觉”?
春天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