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躔历指》中第谷太阳测算理论及其编撰特点*

2015-11-20 03:46邓可卉
关键词:历书天文学太阳

邓可卉

(东华大学a.人文学院;b.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 201620)

《日躔历指》中第谷太阳测算理论及其编撰特点*

邓可卉

(东华大学a.人文学院;b.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201620)

《日躔历指》是明末清初关于西方太阳理论的译介.文章基于文献考据、比较论证和史料分析的方法,不仅详细探讨了《日躔历指》中的第谷太阳测算理论,而且缕析了其中引进第谷天文学的内容和意义.全面分析和论述了《日躔历指》的编撰特点,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学的传播和会通.

《日躔历指》;第谷;太阳测算;编撰特点

明末西方天文学传入后,为适应历法改革的需要,朝廷组织编撰了大型天文历法丛书《崇祯历书》,其中的《日躔历指》是关于太阳理论的内容.全面探讨《日躔历指》,可以了解当时西方太阳模型在中国的传播和交流情况.学术界对《至大论》进行系统比较研究,认为托勒密几何模型方法对《日躔历指》中的太阳模型产生影响[1],学术界对《新法算书》中的日月五星运动理论及清初历算家工作进行研究[2],日本学者桥本敬造研究涉及《日躔历指》[3].另外,学术界探讨了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天文工作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4].关于《日躔历指》中太阳测算理论及许多重要参数的来源,学术界并没有仔细讨论.

《崇祯历书》的主要编撰者徐光启受《几何原本》的影响,在多次修历奏疏中谈到“(在台诸臣)见臣等著述稍繁,似有畏难之意.不知其中有理有义,有法有数,理不明不能立法,义不辨不能著数.明理辨义,推究颇难,法立数著,遵循甚易.即所谓明理辨义者,在今日则能者从之,在他日则传之其人,令可据为修改地耳.”[5]因此,在这部一百余卷的巨著中,他把阐明天文学和数学的基本原理看作是治历的根本,基本五目中尤其突出了天文学基本理论——法原的重要性,它占了40卷,约占全书的30%.徐光启对比西学,深感我国传统科学中狭隘经验论的不足,提出“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言法不言革,似法非法也”[6],指出“一义一法,必深言所以然之故”,才能“兼为万务之根本”.笔者对《日躔历指》内容的分析,有助于廓清徐光启的修历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情况,探讨其对于第谷太阳测算理论的介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全面分析和论述其编撰特点,希望该研究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学的传播和会通.

1 《日躔历指》的内容承袭了第谷《新编天文学初阶》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日躔历指》的主要内容如下:“定南北线第一”、“定北极出地度分第二”、“论清蒙气之差第三”、“求黄道与赤道之距度世世不等第四”、“春秋两分时太阳之本度第五”、“太阳平行及实行第六”、“求太阳最高之处及两心相距之差第七”、“推太阳之视差及日地去离远近之算加减之算第八”、“论日差第九”[7].

在汤若望补充《西洋新法历书》而完成的《历法西传》中,分别介绍了编撰《崇祯历书》所依据的重要西方天文学典籍的主要内容,其中,对于《至大论》九卷的内容介绍详略适当,评价准确,这方面前人已经注意到了.对于第谷的主要著作,即1602年的《新编天文学初阶》分六卷介绍,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卷,取二分真气至时;

第二卷,取北极之高,并解前人之谬;解蒙气反光之差;取二至真气至时,并解二至难得真时之故;求太阳最远点,并地心与太阳心之差;求加减数,证最远点之行度及太阳平行;求岁实并推立成表,用立成表求日躔宫度而考其法.[8]

笔者以《新编天文学初阶》第一、二卷的内容与《日躔历指》的内容做比较,即可发现它们的相似性.

1.1《日躔历指》中定南北线三种测量方法与第谷天文学的关联

《日躔历指》关于“定南北线第一法”中不仅指出测量南北线的方法,而且对测量原理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选取天正春秋分日,或前一日,或后一日,于午正前后,植表臬,视表末景所至,作点为识,次作直线联诸点,即卯酉线.然后作其垂线即子午南北线①文中的原始文献如不特别标注,皆出自:[明]徐光启,等,《日躔历指》,潘鼐辑,《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这里讲得很清楚,之所以取天正春秋分日,是因为这两日日行赤道下,表景自朝至暮,成一直线;并且忽略到可取前后各一日.

《日躔历指》特别强调“若用冬夏两至之较差,不为真率.见前论.”第谷在其《新编天文学初阶》中曾经批评测量冬夏至难得真时[8].根据前文已引,说明这是取自第谷首创的取二分真气至时的测量方法.

《日躔历指》定南北线第二种方法利用了象限仪确定南北线.众所周知,象限仪是第谷发明的,从雅克布森(Jacobsen)《从古希腊到开普勒的行星系》一书中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他的主要贡献是,首先他提高了观测精度,按照重要性排列为,第一,他创制了大而稳定性好的象限仪、六分仪和地平经纬仪;在他的仪器弧上使用了斜线分划系统;为了观测到天体,在照准仪上发明了孔式照准器和端夹,因此精度从2′提高到15″~30″.”[9]

第三法是一种综合方法.以上三种方法既结合了传统的圭表测影的方法,又融进了新法,即“取二分真气至时”和对象限仪的引进和应用,而这两点都来自于第谷的观测发明.可见,传教士在《日躔历指》中重视第谷工作并依次进行介绍.

1.2《日躔历指》中定北极出地度分方法与第谷天文学有关

在《日躔历指》“定北极出地度分第二”中用象限仪测量北极附近一星,然后用极高、极低之数相减后再平分之,就得到北极出地度分.

在《历法西传》中介绍了第谷“取北极之高并解前人之谬”的内容,说明第谷不仅强调用象限仪测量北极高度的方法,而且他详解前人之谬.由此可见,《日躔历指》用象限仪测量北极高度的思想及其一系列操作来源于第谷的《新编天文学初阶》.我们还注意到,在《日躔历指》中也有关于“解前人之谬”的观点,首先指出,由于前人没有使用象限仪,故测得的春秋分午正日轨高差至一分,导致太阳经度与太阳远地点的测量误差增大,影响了整个日躔理论的精度.其次指出了古法测得的北极出地度分由于没有考虑地半径差(视差),所以误差很大,关于这个问题,在《日躔历指》“推太阳之视差及日地去离远近之算加减之算第八”中更有详细介绍:“如上图,甲为地心,甲乙为地半径,丁辛为日躔最高圈,丙为高冲圈,日行在最髙丁,人在乙,见日躔于外天恒星宗动,常静,皆是己,壬己弧为其地平上之视高,然从地心测之,则壬戊为其地平上之实髙,两高之差,为戊丁己角,或乙丁甲角.”见图1.上文给出的视差计算公式为:实高=视高±视差.

图1 计算地平视差Fig.1 The Calculation of horizontal parallax

需要说明的是,在1631年出版编入《崇祯历书》的《测天约说》中就涉及一般视差的概念:“问何为视差?曰:如一人在极西,一人在极东,同一时仰观七政,则其躔度各不同也.七政愈近人者,差愈大;愈远者,差愈小.月最大,日次之,……”.并且给出视差的图示(图2).

图2 《测天约说》中的视差原理Fig.2 The principle of parallax in CE TIAN YUE SHUO

1.3《日躔历指》中论清蒙气差与第谷《新编天文学初阶》的内容对应

蒙气差是指天体射来的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折射所引起的折射量.由于大气折射可使天体视像向天顶方向偏折,因此对天体测量的精确度有重要的影响.

西方蒙气差知识的最早传入是在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义》(1608—1609年)中.书中讨论了月食时“日月两见”的现象,认为其成因在于“海水影映并水土之气发浮地上,现出月影”.阳玛诺(Emmanuel Diaz,1574—1659)所著《天问略》(首刊于1615年)中用问答方式反复解释了蒙气映漾和曚影留光,图说皆具,最后还载有一份曚影刻分表,并详细解明晦、朔、弦、望、交食浅深之故.这些内容都基于早期托勒密关于影响天体视位置的定性理论.可以说,以上两书中引介的是与蒙气差相关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详细的理论.

《崇祯历书》编撰完成后,在《日躔历指》中首先明确介绍了大气折射的概念和数值,给出一份“日高清蒙气差表”,同时,在《恒星历指》中出现了欧洲第一份蒙气差表——第谷蒙气差表.上述理论的依据是第谷1602年的《新编天文学初阶》.

《日躔历指》详细介绍了第谷发现清蒙气差的过程.主要内容是第谷探讨了太阳行度的理论问题,并制造了十具测量仪器,其中的大浑仪加装有极细窥筒,用它所测之太阳纬度,高于所算纬度,于是知道真高在视高之下,进一步领悟到“差高之缘,盖清蒙之气所为也.”

雅克布森(Jacobsen)说:“第谷考察了所有高度的大气折射并建立了一张更可靠的大气折射表.精度达到1′,除了低纬地带以外,这些地方的精度是5′.早期的表最好的精度是20′.”[9]

《日躔历指》关于蒙气差概念明确了以下几点:第一,地势不等,气势亦不等,故受蒙气差影响亦不等,故确定日躔、月离、五星、列宿等纬度之前,应该先定本地蒙气差;第二,蒙气差的特点是,能升高物象,使之高于它的实际高度,但不能偏左偏右,故其差影响到纬度,对经度没有影响;第三,早晚、昼夜时蒙气差也不等,原因是昼则太阳能消湿气,至暮而尽;夜则复生,渐生渐盛,及晨而多.

《崇祯历书》中的蒙气差表在中国被沿用了很长时间.尽管《历象考成》(1714—1722年)中已经提到“近日西人又言,于北极出地四十八度地方,测得太阳高度四十五度时,蒙气差尚有一分余,自地平至天顶,皆有蒙气差”,但该书所用之表“则仍《新法算书》(即《崇祯历书》)第谷之旧也”.稍有不同的是,该书中的表增加了地平高度44°和45°两处的蒙气差值.直到《历象考成后编》出现,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自地平至天顶,皆有蒙气差修正值[10].

1.4《日躔历指》中的黄赤距度测算方法与第谷《新编天文学初阶》中内容有所对应

《日躔历指》中采用了测量夏至前、后一日,各依法求午正太阳高度,多次测量,甚至到其前后第二、第三日再测,选择其中两个完全相等的值,采用之.然后减去地半径差,又减去赤道高,余为黄赤道距度.同时指出不用冬至测量值的主要原因是,夏至太阳近天顶,蒙气差甚微;冬至近地平,蒙气多.

在“求黄道与赤道之距度世世不等第四”中详细列举了西方古代到近代以来,总共11位天文学家测量黄赤距度的结果,从公元前3世纪的阿里斯塔科开始,艾拉脱赛尼斯、伊巴谷、托勒密、阿尔·巴塔尼、阿尔·扎卡里、阿尔·玛蒙、普罗法提斯、普尔巴赫、哥白尼以及第谷,最终以第谷的黄赤距度值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为准.《日躔历指》对第谷天文学贡献评价道: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迄崇祯元年为三十二年,西史第谷造铜铁测器十具,甚大甚准,又算地之半径差及清蒙差,岁岁测候,定为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西土今宗用之.于《大统历》為二十三度五十二分三十○秒.第谷覃精四十年,察古史测法,知从来未觉有清蒙之气及地之半径两差.又旧用仪器,体制小,分度粗,窥筒孔大,所得余分,不过四分度或六分度之几而已.且古来测北极出地之法,未真未确,故相传旧测,俱不足依赖以定太阳躔度.”

据考,上述引文中提到的旧用仪器,所得余分,不过四分度或六分度之几而已,是指托勒密天文学的精度范围,这与他采用了古埃及的单位分数有关,参见文献[1].显然《日躔历指》的编撰者认为它“俱不足依赖”.以上说明,《日躔历指》从历史回顾和观测理论的角度,逐一否定古代的观测数据,论证了第谷黄赤距度值的可靠性.这种论证方法吸收了西法中的“有理有义,有法有数,理不明不能立法,义不辨不能著数”的特点,可以看出《日躔历指》编撰中重视阐明道理与立法原则,与传统天文学论述方式的旨意相去甚远.

1.5《日躔历指》侧重计算春秋分太阳躔度的方法与第谷测量法有关

《日躔历指》中重视选择在春秋分时测量太阳高度,然后测得本地赤道离地平度数,两数相减,得数为本日日躔纬度.然后以纬度求对应的经度.另外,不但要实际测量,而且还要以日躔表推算,测算相合则准.

以上给出了实测春秋分日太阳躔度的方法和查表法.主要是对实测春秋分时太阳的位置,用日躔表加以验证,进一步查表得到太阳在其他日所在的位置.这也是对于第谷“解二至难得真时之故”的另外一种解释,第谷的方法首重太阳在春秋分日的躔度分,是其一个明显特征.我们注意到,《明史》纂修官也强调了这个方法,“以圭表测冬夏二至,非法之善.盖二至前后,太阳南北之行度甚微,计一丈之表,其一日之影差不过一分三十秒,则一秒得六刻有奇.若测差二三秒,即差几二十刻,安所得准乎?今法独用春秋二分,盖以此时太阳一日南北行二十四分,一日之影差一寸二分,即测差一二秒,算不满一刻,较二至为最密.”[11]

分析发现,第谷重视春秋分太阳躔度分的测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这两个时刻太阳高度相同,其所受蒙气差的影响正好可以抵消,不予考虑;在理论上,确实比测量冬夏至点的精确度更好、更便于操作.

1.6《日躔历指》计算太阳各参量的方法及日躔表采自第谷的《新编天文学初阶》

第谷在《新编天文学初阶》中关于求太阳最远点,并地心与太阳心之差;求加减数,证最远点之行度及太阳平行;求岁实并推立成表,用立成表求日躔宫度而考其法的内容,均与《日躔历指》中的内容对应.

《日躔历指》“求太阳最高之处及两心相距之差第七”中介绍第谷的求法有:“春分后,日行戊壬弧,为天元经度四十五,其视行四十六日一十○刻一十○分,以日率准之,得平行四十五度二十七分三十四秒,则庚巳弧也.”如图3,为第谷计算太阳最高及两心差的几何图,他选择离春分点45°的位置计算远地点黄经和两心差,与托勒密的方法有明显区别,关于这一点,宁晓玉已经有所发现,在第谷专家J.L.E.Dreyer的书中,他认为:

图3 计算远地点黄经与两心差Fig.3 The Calculation of longitude of apogee and focal distance

同样的思想在“推太阳之视差及日地去离远近之算加减之算第八”中也有.

《日躔历指》批评了古代先贤测量两心差和最高点数值的方法,列举了伊巴谷、阿尔巴达尼和白耳那瓦三家的测量结果,其中对伊巴谷的测算结果介绍较为详细,其具体内容实同于托勒密《至大论》中的内容,而对于另外两家,只是给出结果,没有进行评论.最终指出第谷方法最密,采纳与第谷相近的数据:“今在经九十五度四十分,两心之差为十万分之三千五百六十七.”

雅克布森说:“就太阳理论而言,第谷的主要贡献是,他改进了哥白尼曾经估计的关于太阳远地点相对于春分点的进动值,……给出了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值,其精度低于1″;他建立了一个太阳位置表,其精度为10″,个别的为20″,以前的精度为15′~20′.”另外他认为:“第谷的太阳观测是他描述最精确和完整的工作.”[9]

总之,《日躔历指》中太阳经纬度的测定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与采用了第谷的观测仪器和测量方法分不开,由此保证了以下几个数据的精确性:1)北极高度;2)黄赤距度值(黄赤距度表);3)采用了地半径差和蒙气差概念,并得到较准确的蒙气差表;4)两心差和最高冲数值;5)回归年长度值.另外,第谷的太阳表格精度高达10″,主要原因是其采用了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及其测得的有关天文常数.

在《日躔历指》“太阳平行于实行第六”中详细介绍了岁实的测量及计算法,即从春分点起的测量方法.给出了三种岁实并指出:恒星岁实,必多于节气岁实,这两种都是太阳之岁实;此外还有太阴之岁食,实相当于现代天文学的食年.进一步考证了现今岁实值的来源,在此基础上计算太阳每日平行分.在《日躔表》卷一给出计算任意时刻太阳躔度的方法,并且举例进行说明.据考,第谷曾经在1584-1588年仔细测量了二分点的位置[12].

在这一卷给出“历元后二百恒年表”、“太阳平行永表”、“太阳平行六十零年表”、“太阳周岁平实二行表”、“太阳周岁平行表”、“周日时对准日行表”等.在《日躔表》卷二给出“日躔加减表”、“太阳周岁细行变时表”、“日差表”、“日高清蒙气差表”、“太阳距地心表”等.其中的参数采用采用了第谷测得的值.

2 《日躔历指》的编撰特点

2.1《日躔历指》对托勒密太阳模型的介绍

《日躔历指》有:“历家因此推求,悟有不同心之圈,及诸小轮等,虽有彼此前后,多互异之说”,这里的不同心圈是承袭了托勒密的偏心圆模型.据考,《日躔历指》基本采纳了以下偏心圆模型:“如图4,甲为地心,乙丙丁为宗动天,庚己辛戊为日轮本天,庚辛为春、秋两分,戊己为冬、夏两至,若两圈为同心者,即庚戊辛半周,辛己庚半周,所得圈分必等,今不等,必缘不同心,其差数,详见下方.故人目不在太阳本天之心壬,而在宗动天之心甲,则日行本轮天恒平行,而人目所見者,庚戊辛所经之日,多于辛己庚,所以冬缩而夏嬴也.”

图4 偏心圆模型Fig.4 Eccentric circle model

《日躔历指》采用托勒密太阳模型的又一个特点是,对不同心圈及最高点的产生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其证明过程反映在如下一段术文中,如图5:“问,最高何物?何由能知有此?曰,若不同心最高之点,恒在夏至,如甲,则太阳从春分辛,至戊,行四十五经度之弧,与从己,至秋分壬,亦行四十五经度之弧,其时日必等,盖两心在甲乙线内,与丁丙为直角,而丁甲丙与辛甲壬两弧,俱两平分于甲,《几何》三卷三十题.则所分各两弧丙甲与甲丁,辛甲与甲壬之行度等,其所须时日必等,乃春分后行四十五度,至立夏,立秋前四十五度至秋分,其行度等,而时日恒不等,则丙庚、丑丁两弧度必不等,而不同圈之心,必不在甲乙线上.”

图5 几何证明Fig.5 Geometric proof

以上利用《几何原本》中的定理以及反证法证明了不同心圈和最高点的存在,自此以后这些理论逐渐受到明末清初学者的重视,对传统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2重视采用第谷的测量仪器和测算数据

《日躔历指》中改进了传统的测量方法,多从理论和方法角度强调观测的重要性,而这些观测及其使用的仪器多数来自第谷的《新编天文学新阶》.“凡步日躔、月离、五星行度等,一切测验推算,皆以北极出地之正度分.若仪器未精,测候未确,如春秋分所测,午正日轨高差至一分,则以算太阳之经度,必差二分半,推太阳之最高必差一度有奇,即日躔行度不能得其真率也.以此定冬夏至时刻等,无不忒矣.故此法最宜详密,不容率尔,以致谬误.”

以下两个文献记载直接或间接与第谷有关:

“前此诸说,未能遽得真率.今用西术成数,立一较法,缘此展转推求,庶几近之,欲得真确,须铜铸仪象,亦大亦精,累年测候,以立万年不易之法.”

“按远西之国,有历学名家,于万历十二年甲申,在大尼亚国,其地居顺天府西,以法推其地经度,得东西相去一百○四度,因推其东西时差,得二十七刻一十一分.彼国北极出地五十五度五十四分四十五秒,连测五年,而得太阳入春秋两分之真率.”

分析发现,第谷在万历甲申年(1584)曾观测春秋分时刻;此处的大尼亚国应是指丹麦,据考,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地理经度是12°34′,纬度是55°43′.

2.3引进了西方最新天文学理论,变革了传统天文历法观念

《日躔历指》中新的引介包含,第一,由第谷决定的蒙气差概念和数值,依据的底本是第谷1602年的《新编天文学初阶》;第二,包含黄赤交角在内的若干天文学常数,采用了第谷天文仪器的观测结果;第三,采纳了第谷的两心差和最高冲数值以及他测定的岁差值和日平行值等;第四,采纳新的历元——崇祯元年戊辰前,冬至后己卯日子正,此后,包含恒星表在内所有《崇祯历书》中的天文表都取用有关数据,这是会通中西的一项具体工作;第五,动摇了传统的冬至点就是近地点的概念,提出“最高非夏至”的新思想,明确了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几何学含义.

正如科学史家席文所说:“钦天监的第谷时代意味着,到17世纪30年代,中国专家已经可以使用一种内藏丰富的‘工具箱’,里面有新的计算法、更准确的观测、一种新的宇宙观和最新的精密仪器.”

同时他也认为:“17世纪中国的天文学家逐渐掌握了通过解释模型来评价大多数的西方天文学.在这场天文学改革中,中国学者学到和拥有了技巧,却丧失了决定现象为什么如此的原理所本来应有的视野.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在技术被教之前把原理先弄清楚,这一点,是徐光启在历书的‘法原’中多次强调的,但是实际效果却有一定的差距.”[13]

《日躔历指》产生了一系列概念和理论的变革,但是有必要指出,《日躔历指》不仅没有涉及西人探讨天地宇宙的神哲学思想,而且对西方古典天文学中实际观测与几何模型的关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徐光启在修历之初强调的“有理有义,有法有数”,就难免成了重视“义”和“数”,而对西方天文学的“理”与“法”也不可能全盘吸收了.在《日躔历指》的编撰中,第谷的学生隆哥蒙塔努斯(Longomontanus,1562-1647)的工作影响并不大,因为第谷的太阳理论是他描述最完整和精确的工作[9].

总之,《日躔历指》围绕解释宇宙模型,来评价西方历史上的天文学,重视仪器革新和测量技术,强调并首重“数”的精确性,而削弱了阐发西方天文学的“理”及其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背景.基于这样一个从实际出发的历史传统,第谷太阳理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部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重视古今中外的测量结果,通过罗列、对比、会通(即换算成中国古度),显示了选择和采纳第谷天文学的理由.《日躔历指》从第谷天文学角度强调了有关天文测量的意义和重要性.

正如雅克布森所说,太阳理论是第谷天文学中描述最精确和完整的内容,这在《日躔历指》中得到很好地反映.《崇祯历书》中的《日躔表》精度较高,原因是综合了第谷所有太阳测量工作的精髓.

[1]邓可卉.《托勒密<至大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2]宁晓玉.《新法算书》中的日月五星运动理论及清初历算家的研究[D].西安: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2007.

[3]K.Hashimoto.Hsu Kuang-chi and Astronomical Reform[D]. Kansai University Press,1988:107.

[4]江晓原.第谷天文工作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C]//天文西学东渐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69-297.

[5]徐光启.测候月食奉旨回奏疏.引自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6][明]徐光启.《简平仪说》序[Z].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

[7][明]徐光启,潘鼐辑.《日躔历指》《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明]汤若望,潘鼐辑.《历法西传》《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Theodor S.Jacobsen.Planetary System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to Kepler[D].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52-153.

[10]付邦红,石云里.《崇祯历书》和《历象考成后编》中所述的蒙气差修正问题[J].中国科技史料,2001(3):260-262.

[11]李天经.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第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3548.

[12]J.L.E.Dreyer,Tycho Brache——A Picture of Scientific Life and Work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 Inc,1977:333.

[13]Sivin,Nathan.Copernicus in China[M].From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VARIORUM.1995.

[责任编辑 黄祖宾]

[责任校对 黄招扬]

Solar Measurement and Computation of Tycho Brahe Introduced in Richanlizhi and its editing characteristic

DENG Ke-hui
(a.College of Humanities;b.The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Humanity and Science,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Richanlizhi(«日躔历指»)introduced mainly the solar theory of the western astronom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document,comparative studying and historical analysis.It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Tycho's solar measurement and computation in Richanlizhi and analyses their contents and meaning.The paper furthermore discusses the ed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and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mission and the mergence of the western astronomy in China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Richanlizhi;Tycho;solar measurement and computation;editing characteristics

P1-09

A

1673-8462(2015)02-0015-06

2015-03-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7301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10&ZD063).

邓可卉(1966-),女,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天文学史、中西古代天文学比较和交流等.

猜你喜欢
历书天文学太阳
父亲的历书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圣斗士与古代天文学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研究——以инв.№8085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乙丑残历为例
太阳几点睡觉
现代天文学之传奇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利用HPOP轨道仿真模型实现接收机自主历书外推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