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毕业生》的主题叙事与镜头功能表达

2015-11-20 20:59:36韩红梅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本杰明艾琳毕业生

韩红梅

论电影《毕业生》的主题叙事与镜头功能表达

韩红梅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根本原因在于其对青年人叛逆主题的表达和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一个有悖“道德伦理”的主题内容如何举起叛逆的旗帜,源于导演积极、正向的主题叙事表达。一方面,导演采用导演、主人公的叙事视点积极参与主题叙事,定好主题基调,使导演立场态度得以明确;另一方面,导演力求镜头功能的拓展与挖掘,使主题表达得到升华,提升了作品的批判意义。

主题叙事主题基调《毕业生》镜头功能

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毕业生》(导演:麦克·尼克斯)是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品,又因阐释“毕业”主题故事的视角独特,被大众评为世界十大经典“青春片”之一,可见《毕业生》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一般意义的毕业题材故事紧紧围绕“爱情、友谊、青春叛逆”等内核主题进行叙事,但《毕业生》主题故事大胆,主人公本杰明行事乖张、叛逆,他陷入一段不伦恋情之中,与父母的好友、有夫之妇罗宾森太太有一段赤裸裸的情欲往事,同时又爱上了罗宾森太太的女儿艾琳,最后终获艾琳的芳心,两人逃离了父母去追求幸福。

将这部1967年在美国公映的电影作品置于社会历史与电影发展史的坐标上去考量评价成为影视批评人通常采用的研究思路。由于大胆的故事主题,该影片成为批判上个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道德标准的有力武器。导演麦克·尼克斯采用了大量违背旧好莱坞电影制作手法的艺术方式,有力推动了新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进步。对该作品主题意义的分析和艺术方法的研究成为业界的共识。尽管学界对该作品的评价颇高,但其不伦恋情故事也是批评的焦点,在当时引进中国台湾时也遭到了禁止公映的命运。就是这样一部违背价值叙事原则的作品仍然获得了广大影迷观众的热捧与喜爱,获得了包括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本文拟从主题叙事和镜头功能表达层面深入分析该作品成功的原因。

一、何为主题叙事

当前理论界对“主题叙事”的认识多有偏差,很多研究者常将“主题叙事”与“类型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认为“主题叙事”研究是对某些题材类型、人物形象类型、故事情节类型所表现的高度相似的主题内容及所承载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有利于建构“类型学”理论,但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主题研究”和“主题学研究”的范畴。“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探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①可见,“主题叙事”研究并非主题研究,而属于主题学研究的范畴。

到底何为“主题叙事”,我们需要掌握主题学研究的几个术语——母题、主题、题材。最容易混淆的要数母题(motive)和主题(theme)这两个概念,母题是具体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题是抽象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母题只有经过创作者的处理、组合,才能提升出一定的主题,使主题具有一定的褒贬,显示出一定的立场态度。创作者对母题的处理、组合方式即主题叙事,这具体表现在对题材的处理上。约斯特说:“题材则是由经理性推敲才可理解的一个个整体构成的。这些整体的可理解性是建筑在‘缘由——效果’或者‘昨日—今天’的关系之上的”②。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各有不同,创作者对题材进行变形、处理,变化叙述方式,从而使题材发生了演变,主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立场态度,这就是“主题叙事”。

二、《毕业生》的主题叙事

“毕业”题材成为影视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从麦克·尼克斯的《毕业生》,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张一白的《匆匆那年》,甚至电视散文《毕业了》(2005年,2006年),都在从不同角度叙述、诠释着毕业主题,演绎着关于“爱情、友谊、青春的叛逆、梦想追求”的青春故事,充满了我们对于青春的追忆、留恋,还有时过境迁后无限的叹息。在以上影视作品中,《毕业生》的题材是最难以处理的“不伦恋情”故事,如何使观众忽略“不伦恋情”故事本身所带来的道德批判感,对主人公所表现出的“迷茫、彷徨、叛逆”给予同情,进而理解作品所承载的政治批判意义,这是导演所致力突破的难点。将主人公本杰明的“不伦恋情”故事缝合于积极、正向的主题叙事表达中,使导演的立场态度得以明确。在本片的主题叙事表达中,导演为观众精心设计视觉形象,奠定积极、向上的主题基调。

1.视觉形象与意象

在整个电影作品中,麦克·尼克斯导演为我们捕捉了这样一组组视觉形象:忧郁的毕业生本杰明,欢笑的父母、友人,豪华的别墅,空荡荡寂寞的房间,硕大的泳池,清澈明净的大鱼缸,熙熙攘攘的校园,相互依偎的恋人,形单影只的猩猩,幸福的黄色巴士……在这些不包含任何情感色彩的镜头语汇中,经过导演对这些镜头的剪辑组合,主题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倾向:一个生活在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毕业离开校园,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陷入忧郁、迷茫中,最后终于获得佳人芳心坐上黄色巴士去寻求幸福。主题基调基本可以定为爱情喜剧。

电影影像特性在于它的符号性,一种视觉形象最初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他可能是一个道具、背景,或者是一个场景,或者仅仅是一个关键人物形象,但这种视觉形象反复出现就成为一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成为一种“隐喻符号”。诗人艾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③这个定义指出“意”与“象”构成了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的“意”是创作者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的“象”则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层缺一不可。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对庞德观点有所补充,他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来表达创作主体的复杂思想感情,他强调视觉形象的精确、具体,认为“意象是一种直觉的语言的本质本身”④,隐喻就是“直觉的语言”,它精确的传达出有形的意象。电影作品与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导演往往精心设计满含寓意的视觉形象,通过一系列不同剪辑手法的运用,进而达到表达影片主题的目的。

在《毕业生》中,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微笑的父母与面露忧色的毕业生成为一对意象主题,父母的笑容在诉说着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优越感,以及他们对于“幸福婚姻”标准的判断尺度——门当户对,本杰明父母得知本杰明要和艾琳结婚的消息几乎笑得癫狂,更印证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与之相对的是,作品中总是愁容满面的毕业生,他对父母对他人生的规划,充满了抵触、忧虑、彷徨,这一定性化的“视觉形象”为毕业生本杰明的最终抗拒埋下了伏笔。泳池与鱼缸是另一对意象主题。清澈明净的鱼缸一方面告诉观众本杰明家庭富裕、闲适,另一方面,那层透明的玻璃也成为束缚观赏鱼的无形障碍,寓意看似自由实际上并不自由的生存状态。本杰明反复跳入泳池游泳,生活怡然自得,但本杰明“潜水”表演一场戏,导演将沉入泳池底部、身体倾斜的本杰明推向了镜头前,“缸中鱼”“池中人”成为一组对比镜头语汇,深刻揭示了毕业生本杰明在家庭中受束缚、不自由的生活状态,为本杰明最终逃离家庭做好了铺垫。同样,艾琳与新男友卡尔相互依偎的镜头与孤独的大猩猩、落寞的本杰明同样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观众对主人公的同情,为本杰明最终追求真爱艾琳的叙事表达奠定情感基调。

2.叙事视点与主题立场

《毕业生》采用了经典叙事模式,罗宾森太太引诱本杰明使剧情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艾琳的出现,本杰明追求艾琳使整个剧情发展到高潮,本杰明成功将新娘艾琳抢到手,使故事以大团圆结局结束。在这一经典叙事模式中,形成了两组三角关系:罗宾森先生、罗宾森太太、本杰明;本杰明、罗宾森太太、艾琳。两组三角关系使剧情波澜起伏,加深了戏剧性与喜剧性,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性。在这种夫妇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恋人关系的故事叙述中,很明显指向的是一种道德伦理批判,但实际上,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史上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要远大于其暗含的道德批判意义,这种“不伦恋情”故事的道德批判感被弱化,取决于客观叙事视点的选择。

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认为:“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⑤叙事视点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叙事人的人称问题,即以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还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以及从什么角度叙事。其次,叙事视点的基本定位问题,视点可以不断转移,使叙事可以获得一种更为宽广、自由的摄取故事内容的角度。

在电影作品中,常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视角主要表现为主观视角、客观视角、全知视角。《毕业生》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采用客观视角或者全知视角叙事。这种视角叙事持有一种客观立场态度,在情感表达上是理性、客观的。该叙事方式站在了主人公的旁边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站在主人公后面,其叙事视角是宽广的,不仅能够看到主人公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所想,还能通晓事件的前因后果。导演在表现主人公本杰明与鱼缸的镜头画面时变换了三次视角。第一次,他刚毕业回家,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满怀心事的坐在鱼缸前,鱼缸成为他的背景;第二次,家里为他举办盛大的聚会,亲友对他的关注变成一种压力使他不堪重负,他趴在鱼缸后暂时获得一时喘息,他成为鱼缸的背景;第三次,他与罗宾森太太、艾琳关系破裂,遭遇双重抛弃,本杰明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困惑,又重新伏在了鱼缸旁,心事重重,他和鱼缸彼此映衬。在这种视角不断变换、沉稳冷静的叙事表达中,主题表达渐渐清晰、明确,即揭示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尽管生活富足,但内心世界并不被理解,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又寻不到出路的苦闷压抑心境。

对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保持情人关系、不断幽会的情节,导演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全知视角),对这段镜头画面的叙事分析,很多人停留在无技巧转场的观点上,但却对画面叙事本身所表达的主题缺少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该场戏剪辑叙事的外在镜头形态看,该场戏采用了新好莱坞惯用的流畅剪辑方式,流畅剪辑方式常常用于保持情节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或者表现一个连贯的动作,或者一个完整的情节,这场戏叙述了本杰明从家到酒店幽会,再从酒店回到家的全部故事内容。但实际上,该场戏剪辑叙事的内在效果体现的却是旧好莱坞经典剪辑效果。“经典剪辑以极其精炼的形式提供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镜头,即不一定被实际时空所分割的镜头。”⑥经典剪辑打破空间的统一,注重分析细节,注重内在效果或者增强戏剧效果,而不侧重于表面。导演剪辑了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不断幽会的全部情节内容,推进了剧情叙事,但镜头叙事中反复渲染本杰明漂浮于泳池上空虚、无聊的生活状态,封闭的宾馆空间,充满负罪感的幽会生活,使叙事主题显示出一定的倾向性,即主人公本杰明对自己和罗宾森太太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满含幸福感,更多是一种身不由己。

《毕业生》的主题叙事还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主观视角),这种视角感情倾向性是非常明确的,这种叙事视角采用站在了主人公的位置,只见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拉近了观众同主人公的心理距离。该作品有两处采用了主观视角叙事,第一次,本杰明对潜水表演充满了抵触情绪,但又无力抗拒,整场戏采用的是主观视角叙事,身着潜水服的本杰明听不到父母、亲友的赞美与鼓励,这种叙事角度充分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使观众对本杰明充满了同情,同情他压抑、郁闷的心境而又不被父母理解的生活状态,采用主观视角叙事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本杰明大闹卡尔与艾琳的婚礼现场,艾琳开始产生情感动摇,开始倾向选择本杰明,镜头叙事进入了艾琳的主观世界,她根本听不到父母、卡尔的指责声音,这成为推动她与本杰明逃离婚礼现场的动力。本杰明与艾琳最终明确了自己的未来选择,终于完成了毕业生心理上的“毕业”,送给观众一个喜庆的大团圆结局。

叙事视点的基本定位问题,其实本身就暗含一种价值定位,导演对罗宾森太太与本杰明“幽会”这一情节的叙事视点定位把握非常明确,多从罗宾森太太的视点去表现人物关系,突出了罗宾森太太的“主动”与本杰明的“被动”,这种视点定位暗含了导演对“幽会”情节的批判意味,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观众对主人公本杰明的道德批判感,引发观众对本杰明的同情。罗宾森太太与本杰明在宾馆幽会的一次长谈,两人第一次发生了争执,本杰明表现出了对两人这种不正常关系的懊恼、悔恨、愤懑,在整场戏中,他的行为处于一种焦躁、疯狂状态,而罗宾森太太则表现得非常镇静,慢慢穿丝袜表示要离开,导演则采用了一个从罗宾森太太的角度取景,整场戏赋予罗宾森太太“看”的权利,本杰明则被置于了“被看”的地位;即使导演从本杰明的角度取景,导演利用光效将置于前景中的本杰明笼罩于黑暗中,丧失了“看”的权利。很明显,在这种畸形恋情中,罗宾森太太与本杰明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的情感叙事中,叙事视点的定位使人物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同样背负道德批判的本杰明瞬间变为一个“无辜”的青年形象,博得了观众的深刻同情。

三、镜头功能表达与主题深化

在前文的论述中,一个违背“伦理”情节叙事的毕业题材承载的主题表达得到逆转,成为上世纪60年代青年人对抗社会现实与体制传统的积极主题,这里离不开视觉形象、叙事视点对主题表达的立场诠释。这一主题得到明确、深化则直接来源于镜头功能的拓展,在《毕业生》中,导演积极利用非常规景别叙事、符号式构图等手段去深化这一主题。

1.非常规景别叙事与主题拓展

在影像镜头语汇表达中,景别叙事是推进故事情节、揭示主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每一种景别都具有其特殊的用法与特有的功能,而这恰恰取决于导演意图以及他所要表达的主题。

《毕业生》在影片的开头段落,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并不显示场景,只集中表现相对来说不大的主题,常对拍摄对象的细部进行揭示,由于能将拍摄对象放大,增加其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也常常用于揭示人的内心状态。电影《毕业生》以特写镜头开篇叙事,将一个心事重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疑惑、忧郁的青年小伙子形象推到了观众面前,奠定了本片的主题基调——在主人公本杰明的人生道路上,他是消极、被动的,他面对诸多压力,为他后来陷入违背“伦理”的情节叙事做好充分的铺垫。片头对他回头看美女的镜头抓拍,恰到好处,又一次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对异性充满渴望的青年人,从而让观众给予本杰明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在这部影片中,特写镜头叙事功能得到拓展,导演打破常规积极采用特写镜头参与叙事。在父母组织的欢庆本杰明毕业的家庭聚会上,导演运用一组组特写镜头表现多人场景。导演先给予本杰明背靠鱼缸发呆的特写镜头,父亲进入画面,画面空间变得拥挤不堪,妈妈又挤进画面,特写镜头画面虚化了。在家庭聚会上,手提摄影机跟拍本杰明与亲友寒暄,特写镜头中纳入多人,人头攒动,镜头空间被挤占。在这里,特写镜头的功能被拓展,成为主人公本杰明面对的第一重压力——镜头压力,本杰明在特写镜头中无处可躲、无处可藏,几乎无法自由呼吸。

在潜水表演一场戏中,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交替剪辑叙事,使镜头空间产生非常大的跳跃感。他身穿潜水服头戴潜水镜的主观视点镜头采用特写画面,象征本杰明蜷缩在自己的世界才能呼吸的状态,父母亲友对他欢呼、对他不断赞美则用全景画面,自己狭小的空间与父母包围的景别空间形成鲜明对照,成为本杰明面对的第二重压力——父母长辈的过度关注,父母对本杰明的前途充满殷切希望,使他不堪重负。本杰明最终沉入泳池底部则以全景展现,镜头中他身体倾斜,摇摇晃晃,身体的失衡揭示他心理失衡的心理状态,精神几近崩溃。

导演采用非常规景别叙事的技巧,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令观众深切同情的青年形象,一位不被父母理解,背负来自父母、亲友、镜头多重压力的大学毕业生,这对主题表达进一步明晰直接起到了推动作用。

2.符号式构图与主题意图表达

画面构图设计是揭示导演意图的重要手段,对主题的揭示也有重要作用。《毕业生》导演多次利用几何图形符号设计镜头画面,一方面,这些几何图形符号设计的画面可以体现一种内在的形式美,另一方面这些构图画面可以揭示某些象征意义,可以进一步明确主题意图。在本片中,画面构图的主要意图就是揭示本杰明陷入“乱伦”情节的重要原因——被罗宾森太太诱惑。

在本杰明送罗宾森太太回家后,本杰明感觉到罗宾森太太正在诱惑他,罗宾森太太将腿搭在椅子上,镜头从罗宾森太太弯曲的腿部空隙取景,毕业生整个形象置于腿中,形成“∧”构图,他的表情局促不安,产生了喜剧效果,揭示出他在这场畸形感情游戏中的被动状态,引发观众对他的同情。罗宾森太太裸体堵在门口,将本杰明堵在房间内,本杰明背景是一个窗框,前景是罗宾森太太的裸体后背,整个镜头形成一个封闭式构图空间,主人公本杰明在突然被诱惑后显得异常紧张不安。在两人到宾馆幽会时,导演采用非常规构图画面,整个宾馆房间灯光昏暗,窗户透过来的光形成的条形阴影映照在本杰明的脸上,揭示他此时此刻对这一行径矛盾、犹豫不决的心态。在他为罗宾森太太取衣架时,导演采用景深构图去设计这一场戏,前景是凌乱不堪的衣架,中景是本杰明,后景是整理衣服的罗宾森太太,前景凌乱的衣架线条符号更强化了本杰明对两人关系犹疑矛盾的内心世界。

在景别与构图的双重作用下,毕业生的形象逐渐清晰明朗化,一个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渴望的大学毕业生,正一步步被罗宾森太太诱惑,在这场情感游戏中,这个大男孩始终处于矛盾中,镜头的深层功能推动了叙事主题的逆转,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无辜、被诱惑的“正面青年形象”,而这个青年在镜头中轻而易举的卸掉了“伦理道德谴责”的包袱。

四、结语

导演麦克·尼克斯超越了毕业题材关于“青春、爱情、友谊、梦想”等常规的内核主题范畴。他基于一个有悖“道德伦理叙事”的反常规题材故事,设定好正向的主题基调,采用同情主人公的叙事视点,高度重视镜头功能的拓展延伸,从而使影片《毕业生》的主题叙事得到逆转,主人公的叛逆行为成为批判美国中产阶级道德标准的有力武器,因此,该影片成为新好莱坞电影向旧好莱坞电影宣战的经典作品之一。

【注释】

①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5.

②[瑞士]弗郎索瓦·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M].廖鸿钧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238.

③[美]埃兹拉·庞德.回顾[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7,108.

④[英]托·厄·休姆.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8.

⑤[美]M.H.艾伯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61.

⑥[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83.

韩红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信息扩散机制及舆论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3CXW022)、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纪录片的话语表达与文化功能研究》(项目编号:TJXC13-0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本杰明艾琳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上)
驯服“火山”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仁爱比聪明更重要
人类飞翔的史前时代:本杰明·罗宾斯和他的旋转臂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最珍贵的礼物
人生十六七(2016年1期)2015-12-21 11: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