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十二公民》: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思路分析

2015-11-26 03:46:57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焰火公民艺术

赵 翌

《白日焰火》《十二公民》: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思路分析

赵翌

《白日焰火》与《十二公民》是近来国产艺术电影中的佳作。两部影片风格不同,但都采用了对西方类型电影进行本土化改写的创作策略,呈现出丰富的观影层次和解读视角,在艺术表达的同时体现了对市场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尊重。当下,我国电影市场虽然繁荣,但影片整体质量不高,人文精神缺失。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国产电影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对这两部电影创作经验的讨论利于我们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思路。

国产艺术电影《白日焰火》《十二公民》新媒体环境

近日上映的《道士下山》首周票房突破3.3亿,却同时遭遇了一边倒的负面评价。票房之高与口碑之差皆为陈凯歌作品之最。这部影片的境况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面貌的缩影。一方面,市场的繁荣有目共睹,产业运作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影片质量普遍不高,尤其是艺术电影园地的荒芜令人遗憾。良性的电影生态需要商业与艺术的共生共赢,艺术电影的蓬勃生气会给一国电影的整体创作注入新鲜力量,反哺商业市场。因此,当下国产电影商业化跃进的背后始终存在着影片内核苍白、人文精神缺失以及创作力枯竭的隐忧。

《白日焰火》与《十二公民》是近来国产艺术电影中的佳作。前者夺得金熊奖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商业与艺术双赢的典范。后者在罗马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均获大奖,并被认为是中国首部“戏剧电影”。值得玩味的是,这两部影片在创作思路上都借用了西方的电影类型,并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异国经典进行了本土化改写。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观众步入了“多屏”时代,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地在电视、PC、手机等大小不一的屏幕上观看到海量视频。对电影而言,真正的观看渠道在影院,影院屏幕能为观众提供的独有感受,便是电影与其他视频形态竞争的异质性,也是电影的生存之道。大屏幕与小屏幕十分明显的差异之一,便在于其可以给观众提供豪华的视听享受。因此,商业大片不遗余力的铺陈场面、营造摄人心魄的观赏效果,尽其所能的展示这一特质。而对于艺术电影来说,“大片”策略无法适用,那么如何才能让观众走进影院为艺术电影买单呢?这两部影片的探索值得我们思考。

一、《白日焰火》:商业与艺术的共赢

《白日焰火》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暴力”以及人的“毁灭”的故事。洗衣店女职员吴自贞的丈夫在5年前被杀,警察张自力带领同事追查此案并击毙了所谓的“凶手”,但由于在破案过程中张的疏忽,他的两位同事殉职了,张十分内疚并自暴自弃沦为保安。5年后,这个城市又接连发生离奇命案,并且死者都与吴自贞有交集,张自力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被吴自贞深深地吸引,两人之间萌生了浓烈的情欲,影片结尾真相大白,张自力告发了真凶吴自贞,在她被警车带走时,张用“白日焰火”为她送行。

在电影上映之前,投资方便宣传这是一部包含了“杀人、碎尸、奸情”等商业元素的电影,十分的吸引眼球。影片从一开始就悬疑气氛十足,叙事节奏收放自如,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始终牢牢的掌控着观众的注意力。相较于国内一些庸俗弱智的商业电影而言,《白日焰火》在吸引观众方面的能力显然更为高级与成熟。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不仅仅是一部悬疑侦探电影,影片至少杂糅了警匪、情色、黑色电影等多种类型,观众的观影感受相当丰富,烧脑推理之外又能品出对人性中的“欲望”“暴力”如何使人“毁灭”的思考。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中,许多单纯定位于商业或小众的国产影片在完成目标时都显得比较吃力,这部影片却一下子解决了多重难题,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共赢。

细细思考影片获得全方位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对西方黑色电影的本土化改写当为影片创作与传播的核心策略。首先,影片具有明显的类型特征,更准确地说,具有西方黑色电影的一切类型元素。黑色电影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侦探片的衍生类型。影片往往在主题及影像风格上都显现出阴郁、黑暗以及悲观焦虑的色彩,常以男性为中心,戏剧张力往往通过“侦探”与“蛇蝎美人”的对抗来体现,表现小人物挣扎与扭曲的同时揭示人性的罪恶与黑暗。显然,《白日焰火》具备黑色电影的全部气质,在主题表现、情节人物、影像风格的处理上都借鉴了这一类型。但如果影片仅仅只有对西方成熟类型的临摹,而没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不仅不可能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委的青睐,更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在中国市场遭到观众的冷遇。因此,对类型的借用只是影片成功的基础,使影片真正出彩的是导演对“黑色电影”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改写。尽管都以暴力为表现对象,在经典的黑色电影中,暴力往往产生于黑帮争斗、利益纷争,暴力的产生原因十分明确。《白日焰火》中暴力的来源却十分模糊,可以象征着现实中所有被压抑的愤怒的释放,是中国当下底层人的生活图景的某种寓言。在人物设置方面,经典黑色电影中的私家侦探角色被置换为一个落魄的小警察和保安,这样的转换体现了导演对当下我国社会底层人及边缘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这一点与导演刁亦男其他几部作品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一脉相承。张自力对吴志贞的侦查伴随着对她的追求,这也正是他情欲释放与自我实现之间互相冲突的过程。小人物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生存的困境,内心的挣扎,情感的压抑被投射到张自力追寻案情真相,追求“蛇蝎美人”这一过程中。就影像风格而言,除了一般“黑色电影”中压抑阴暗的色调外,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冰城,刻意的营造出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也较多的使用了实景拍摄、长镜头、跟拍镜头等具有纪实意味的拍摄方式,展示出中国北方工业城市冬季萧瑟肃杀的氛围,真实感的营造,使影片在黑色气质之外又具有了一份记录真实、悲天悯人的人文气息。另外,影片在宣传时没有使用国内观众比较陌生的黑色电影的概念,而用了大众更熟悉和感兴趣的犯罪爱情片这一概念,这一宣传策略的制定也较符合本土观众的审美水准。

二、《十二公民》:先锋与平民的和谐

如果说《白日焰火》通过对“黑色电影”的本土化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那么《十二公民》对《十二怒汉》的改写则体现了先锋性与平民化在一部电影中的和谐共处。《十二怒汉》的叙事模式在各种语境下都有较好的适应性,曾为多个国家的多部作品所改编,这些改编作品大部分口碑良好,也能较好的将本国当下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一模式展现出来。《十二公民》该如何在原版及众多成功的翻版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拍出能与当下国人取得情感共振的作品呢?

首先,影片将原作中真实的法庭审判情境改写为符合我国法律制度的大学课堂模拟审判,并将原作中主人公8号陪审员建筑师的职业转换为检察官陆刚。情境的改写基于国情现实,将原本严肃、沉重,决定一个少年生死的场景消解为分量较轻的模拟辩论。此举虽属无奈,但配合上影片一些具有喜剧元素的台词,倒也呈现出一种较为明快的质感。检察官在此扮演了为民众普及法律知识的引领者。“‘检察官’的符码设置所暗含的‘好官引领人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符合主旋律意识形态需求。”①好的改编作品必须契合本国观众的心理脉搏,正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将主要矛盾设置为车臣战争时期的民族冲突,《十二公民》通过“富二代弑父”的故事情节对我国当下备受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展示。在这一主要矛盾之外,影片还通过北京居民与外地保安的冲突揭示了地域偏见问题,“小商小贩”等底层人生活困窘、“文革”创伤等问题也通过每一个人物的身份与言论得以折射,应该说当下中国典型的各类人群在影片中都有对应的代表符码。影片名称由“怒汉”改为“公民”,也无疑更迎合主流价值观,是影片“提高公民意识,建设法治国家”主题的体现。应当说影片借用《十二怒汉》的这一先锋的“戏剧电影”的艺术化模式,将我国当下受到普遍关注并亟须解决的社会矛盾作为主题内核,既抓住了受众的心,也符合主旋律宣传的基调。

其次,作为一部“戏剧电影”,影片的拍摄基本遵从戏剧的创作方式,在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规则下安排情节,在一个封闭的时空讲述一个冲突集中、过程完整的故事。影片请来了北京人艺12位优秀的话剧演员,突出了舞台表演这一戏剧的核心要素。作为国内首部“话语电影”,影片不以场面、动作取胜,而以精彩犀利的台词推动矛盾发展,引发观众思考。在时下商业电影以视听奇观、明星包装等招徕观众的风潮下,《十二公民》刻意回避电影在蒙太奇组接、时空转换方面的独有手段,而仅靠对人性的层层解剖,戏剧表演以及台词的魅力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做法无疑具有强烈的先锋实验性。对此,影片在宣传时索性强调了电影的“戏剧性”,打出了“让观众花几十块钱就能欣赏到大师级话剧表演”的口号,这一策略规避了先锋实验电影曲高和寡的窘境,尽可能地为艺术电影争取受众。尽管《十二公民》并不完美,人物设计有些落入窠臼、戏剧与电影的融合方面也有些生涩,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其在政治、商业、艺术三方获得了较好的平衡已属难得。

三、类型的改写:新媒体环境下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思路

当下国产艺术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在新媒介不断崛起以及电视电影、手机、网络电影等的日益强大的压力下,银幕电影,尤其以‘大片’为代表的银幕电影,进一步趋向视觉奇观,追求影像制作的精良和视听的震撼感,凸显大场景,力图以赏心悦目乃至气势恢弘效果来征服观众,召唤观众回到影院观看。”②事实上,影院除了能提供大屏幕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以外,也可以提供专注、投入的观影环境。麦克卢汉将电视和电影看作是属性不同的媒介。作为“热媒介”的电影具有“高清晰度”的特点,提供的信息更为明确。相较于受众在家庭环境中接触的电视、PC以及随时随地接触的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方式而言,电影天然的适合承载更高雅、更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可以说,未来电影应往以感官享受取胜的商业“大片”与以思想深度见长的艺术“小片”这两级发展延伸。

然而,“作为艺术商品的文艺片,为了让其蕴蓄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和吸收,成为社会各层都愿意去接受的文本,其坚持在生命坐标上抒写人文情怀的同时,有必要在创作策略上作出一些适应时代审美的调整。”③从第五代导演开始,“讲故事”能力的欠缺似乎成为中国电影的短板。第五代导演在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拍出过一批伟大的艺术电影,但这些影片绝大部分是无法吸引普通观众的“票房毒药”。特定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保护了当时第五代导演艺术实验的先锋性,但也造成了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与观众意识的弱点。直至当下,缺乏好的剧本也是中国电影最显目的症结。

这两部影片都选择了西方电影类型作为拍摄模板。一般而言,类型是商业的策略。然而,《白日焰火》与《十二公民》这两部有着较强艺术气息,并浸润了浓厚人文精神的影片,却有非常明显的类型特质。应当说,与许多不重视观众观影感受的小众艺术电影相比,这两部影片在创作初始就明确的采用“类型”策略,保障了影片在可看性上的基本水准。当然,类型所代表的模式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艺术电影最可贵的独创性、个人化的创作风格显然是一对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影片通过对特定类型的选择,巧妙的消解了这对矛盾。“黑色电影”虽然具有“警匪”类型的叙事特质,但往往在商业外衣下裹挟着对暴力、欲望等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与反思,涌现过《七宗罪》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作品。而“戏剧电影”则融合了戏剧表现手法,离艺术表达更近,具有较强的先锋性。与普通的商业类型不同,这两部影片选择的类型对于国内大部分观众而言还比较陌生,具有“非主流”的意味,因此既能为艺术创作提供较大的空间,也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影感受。

在借鉴之外,两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共同法宝便是对西方电影类型的本土化改写。《白日焰火》故事情节在黑色电影的基本框架之下展开,但导演却在张自力、吴志贞等人物的身上注入了对当下中国底层人的关切,不做评判地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困境做出展示,抒发他们的欲望与迷茫。在《白日焰火》中,我们分明可以嗅到第六代导演全盛时期作品中记录真实、关注底层的人文气息。通过改写,影片将“黑色电影”这一源于西方的电影类型与真实表达当下中国底层人生命形态的人文电影做了极为自然的融合。相较于《白日焰火》在改写时的不动声色,《十二公民》的本土化策略则更为直接,其只是单纯在形式上借用了原版的叙事模式,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讲述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故事。十二个人物基本代表了当下中国的各色人群,每个人的台词都可以视作是当下各类人群的代言。十二个人之间的针锋相对是多种社会矛盾相互冲突的缩影,十二人化解矛盾达成统一的过程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法治、和谐等精神。

《白日焰火》与《十二公民》的成功,为当下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尽管这两部影片风格不尽相同,对西方电影类型本土化改写的策略也或隐或显。但是,两者都借由本土化改写而使影片具有丰富的观影层次和解读视角,在艺术表达的同时体现了对市场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尊重。这一点在当下的中国电影生产模式中显得十分智慧。面对当下的中国观众,国产电影既不该一味地迎合低级趣味,也不该自说自话、曲高和寡,观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需要良性的引导。惟其如此,中国电影的发展才可能更多元、更长久。

【注释】

①张净雨.十二公民:十二个中国人,十二亿声音[J].当代电影,2015(2):54.

②陈旭光.全媒介时代的中国电影:“大片”与“小片”的审美分化[J].文艺研究,2012(2):83-84.

③肖文.在生命的坐标上抒写人文情怀——对当下商业语境中文艺片创作的分析与思考[J].电影文学,2007(6):13.

赵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影视传播系讲师。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我国视听节目形态的演进历程——以“媒介生态”为研究范式》(项目编号:2014SJD358)的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焰火公民艺术
论公民美育
纸的艺术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焰火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焰火花
少年科学(2016年2期)2016-03-01 11:44:25
《白日焰火》中英片名从虚到实的顺应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