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 娄 逸
中国大陆院线的电影重映现象分析
王冬冬娄逸
针对中国大陆院线的电影重映现象,解析当下内地电影市场中的电影重映方式,并从怀旧消费的角度解读重映对于观众情感的唤起机制,阐述重映电影所生成的新意义,并希望电影重映方式的优化对于国内电影产业的优化能有所启示。
电影重映怀旧电影院线
近年来,国内院线的两个现象成为备受关注又值得玩味的话题。一个是国产电影在国内院线取得的票房佳绩,仅在过去的2014年,中国银幕总票房就达到了296.39亿元,观影人数达到8.3亿①;另一个是海内外众多影片的重装重映,无论是《大话西游》的原装再现,还是《泰坦尼克号》的技术升级,都在线上、线下形成了话题效应,而影片重映现象所形成的一条新的衍生价值产业链以及其背后的对影片的重构方法不仅唤起了第一次散场之后就被雪藏在观众心灵深处的电影首映时的震撼、新奇、感动或者遗憾的记忆,而且成为行业淡季刺激票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不付出更多成本的同时,活跃了电影市场,延伸了电影的价值链。
1995年,《大话西游》在内地上映。时光荏苒,在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故事诞生了20年之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与《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于2014年10月24日又一次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这一消息刺激了无数周星驰迷畅想着要在大荧幕的光影中看到曾经的自己,重温往昔的岁月。不过,据不完全统计,影片上、下两部在24日上映当天排片量不足4%,并且均没有黄金时间场次。周末三天大约取得了1300万的票房,场均上座率超过50%②。由此可见,《大话西游》此次重映只在全国市场中占据很小的比重,虽然上映之前网友们纷纷喊出“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口号,但这样的复映还是有点冷,也并未在网络媒介环境中掀起如预期般的怀旧狂潮。况且,这一张迟到了20年的电影票并没有进入周星驰的腰包,而是收入了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的囊中。较为稀少的排片量其实是有意为之的“饥饿营销”法,虽然《大话西游》上、下两部的最终票房共计仅约2500万人民币,但这样没有技术升级成本支出,仅凭少量宣传费用启动的电影重映方式还是带来了令电影发行方满意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而言,《大话西游》的重映实现了电影商业价值的延伸,同时也让创作者有了提升作品品质的更大动力。随着电影诞生120年的来临,电影艺术发展到现在的百余年时光里,一代代电影创作者留下了巨大的影片资源,经典是可以被复看而不衰的,这也为对电影重映的探讨提供了广阔的话语空间。
2014年10月13日,由蓝天工作室制作、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的动画片《冰河世纪2》以3D制式在全国公映。然而这并不是第一部再次登上大银幕的好莱坞影片。在此之前,《阿甘正传》《捉鬼敢死队》以及《乱世佳人》等经典佳作也都有重映的经历,只不过它们的重映版本并没有在中国大陆院线发行。尽管这些重映的影片都不是华语电影且不再大陆再次上映,但不代表中国的观众就没有机会在影院里看到经典的老电影。从上、下两部的《大话西游》,到其后于去年12月31日重映的《功夫》,甚至2013年刚刚上映的电影《一代宗师》,也在今年初以3D制式再上一次大银幕。电影重映在一个影视内容市场上并不缺货的时代成了一道逆常理的景观,这种新旧争宠,各展风骚的现象是电影研究者无法回避的。细数一下,目前我们看到的电影重映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电影重映是借助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进行视听升级的再映。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影片有3D版的《冰川时代2》《泰坦尼克号》,以IMAX形式重映的《阿甘正传》等。而在华语影片方面,此前以3D制式重映的有王家卫的《一代宗师3D》以及周星驰的《功夫3D》。3D无疑已成为现代商业电影召唤观众最重要的噱头,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商业大片的呈现方式。借3D的外壳,无疑让发行商吃了一颗保证票房的定心丸。
第二种电影重映的方式是对情节的重新剪辑和补充。2009年重映的《东邪西毒·终极版》,虽然并没有进行3D转制,但其在宣传阶段大力发出“删减片段加入”“部分情节改动”的口号,加之人们对哥哥张国荣的怀念,使得这部影片的重映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可观的票房成绩。同样是由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重映时不但多了3D这张牌,也见到了“剧情改动”这样的宣传语。王家卫导演个人执导电影的风格、号召力以及他的电影在剪辑时对素材取舍的轶事恰恰成了其电影作品重映的前期铺垫。由此可见,对影片进行重新加工再进行重映这种方式,要求影片在首映季具有号召力,或者能够给观众形成集体记忆,如此,当重剪版推出时,自然可以唤起观众的兴趣。
第三种电影重映是原片重映,以《大话西游》以及在2015年情人节前夕重映的《甜蜜蜜》为代表。这种原汁原味的重温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电影重映方式。属于这一类重映的电影往往都是经典之作,且离首次上映在时间间隔上跨度较大,并且对重映的时机把握要求较高,因为不是每一部经典都能够在重映中获得高票房的。与第二类重映相同的是这类影片也需要能够唤起观众的怀旧情绪与集体记忆,抑或是对电影大师,演员的致敬与缅怀,不过,它们对影片与时代的关系要求得更高。
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中将情感区分成两类:一类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情感,另一类是观众在观赏时的情感反应。就近几年在大陆院线内重映的电影来看,这些电影无疑都打过“感情牌”。其中以爱情电影为数最多。紫霞仙子与至尊宝的爱情故事曾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也造就了许多关于爱情的经典台词;Jack和Rose的生死恋情撩拨着全球每个角落的心弦,绕梁不绝。电影的重映满足影迷们对往昔经典桥段的眷恋和拥趸,对银幕偶像的致敬。
1994年,中影开始引进外国商业大片,这也应该是《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等影片与中国观众的银幕初邂逅。时过境迁,经典电影与影院的重逢都离不开怀旧这个情感氛围,它当然是对人之常情的应和。美国学者、作家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其经典著作《怀旧的未来》一书中认为:“怀旧不仅是对一段已经逝去的时间和消失的家园的思念,也是对于曾经居住在那里、现在却散居全世界的友人的思念。”③怀旧所“怀”的无非是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引发怀旧的具体对象可能是在过去的时空维度中特定的人、物或某一事件。早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怀旧主要是以空间向量为对象的,人们心头弥漫的怀旧感主要是人们背井离乡所产生的对故土的依恋而衍生出的“乡愁”,“乡愁通常属于空间问题,但是在当代,早期在怀旧含义上所赋予‘乡愁’这一空间的问题几乎被排除了”④。因为在现代交通体系下,现代人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回到故土,空间距离在时间上的花费与“操劳”变得越来越小。在人口移动越来越迅速和普遍的今天,人们更换居住地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变广,于是很多人浮于尘世,甚至不清楚归根何处,自己的故乡属于哪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怀旧载体的空间制约转换了新的意义,就是曾经到过的某个地方,在很久的那个地方唤起的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怀旧在第一意义上是由时间维度派生的,空间从而变成了位居次席的问题。这就好比对某个地方多年前样子的怀旧,记忆里的那个空间不复存在,如今已经是一番新的模样。在艺术作品上的体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童年经验”的一种回味。此外,怀旧是“对过去的渴望”这一内涵决定着体验是生成怀旧的主要路径⑤。于是,包含美妙时空脉络的电影艺术也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当多年前的感动与记忆久别重逢,“银幕即镜子”折射出现代商业社会人们的怀旧心理,诱导着人们走向影院,观看重映电影这一行为本身也是与自己的一次“重逢”。当观众观看着多年前的电影时所产生的情感便具有了双重的含义。在受众观影的经验里,电影的重映是二次唤起观众的情感与记忆,其中的机理丝丝相扣,引人入胜。一是再次为电影的情节所动容,二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在当下的真实情感与对过去的想象间游移,电影的重逢使得作品的情感在时间的冰封下得到再次升温融化,于观看者而言,在这一面镜子里,也是自我与过去的观照。因此,许多电影重映时会打出这样的广告,“15年前和你看《泰坦尼克号》的人是否还在?”“2014.10大话西游20年”“功夫3D:十周年威力增强版”等等,时间成为电影重映的一大噱头与吸人眼球的砝码。“怀旧”不再单单是文化、心理现象和社会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情愫渗透到了电影价值链条的各个齿轮上,怀旧消费和怀旧营销也成为电影价值诞生的一大重要手段。
随之社会发展的不断向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下的中国也正在步入一个繁华在左,矛盾在右的多元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思考方式的改变、经济的攀升与体制的升级、国家的富强与人们的生活都成了当下具有冲击力量的不均衡。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历经历史沧桑的老一辈等这些特定人群“在多元消费时代下的茫然、忧郁、期盼、记忆等不断地交织出现,对过去的留念和怀旧心理是社会转型时代中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⑥。这样的现代社会形态让众多中国观众为一部老片纷纷走进影院,试图在影像里寻求精神层面上的集体记忆,让心灵回航。受众精神深处的柔软境地,在重映电影的光影中被再次触动发芽,于是集体怀旧的文化消费也就此拉开帷幕。观众在旧日的影像里,在真实与回忆的暧昧模糊地带寻觅回归、反思以及认同。从而,怀旧这一情感成为重映电影的重大前提。
同情感一样,影片的意义生成也来自于其形式的作用。重映是经典电影价值链延伸的一种新形式,同时也重构了其意义系统。电影重映的不同方式,一方面使得电影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像的意义随之生成、发酵;另一方面使放映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也影响着意义的呈现。大卫·波德维尔《形式与风格》一书中关于作品形式与意义一共四层含义,分别是指示性意义、外在意义、内在意义以及象征性意义。
一部电影的主要故事通常就建立在其指示性意义上,并且指示性意义在电影中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香港电影《甜蜜蜜》中的剧情开始于1986年,终于1995年邓丽君逝世当天。围绕这个内地向香港移民量最大的时代背景,影片通过李翘和黎小军等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示了香港回归前10年的世事沉浮。2015年情人节前夕,就在邓丽君逝世20周年之际,《甜蜜蜜》在大陆院线原封不动的重映,未经任何修改,也正是借由这部电影与邓丽君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邓丽君的歌《甜蜜蜜》是片名也是主题曲,贯穿着影片的始终,此番重映的确狠狠地抓住了两岸三地甚至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情感。在华语歌手里,邓丽君配得上10亿掌声的名号。她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而《甜蜜蜜》这部电影本身具有的符号价值与文化内涵更是庞大的。影片时间的线索和地域的跳跃背后是陈可辛对于香港整体大环境的一种预感,李翘和黎小军就是这移民浪潮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的一面镜子。但这次《甜蜜蜜》的重映实际上是在大陆地区的首映,从侧面也能印证香港电影的不景气。当年该片创下的香港金像奖奖项记录,结果在2013年被《寒战》扳平。不得不说,从香港电影的流变来看,此番重映多多少少有对于港片的缅怀与思危。
所谓的象征性意义就是电影的指示性意义与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者影片放映的社会环境之间作用产生的意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电影《甜蜜蜜》涉及上世纪香港回归前夕广泛的社会现象,但当它放到今天,其象征性意义从对于那个时代的反思与移民浪潮的诠释变成了对于香港电影的一次回眸,唤起属于“邓丽君”时代的人的集体记忆,选在情人节上映,也是让影片的故事与当下对爱情的热烈消费产生弥合,以此产生集体共鸣和集体心理寻唤。于是,《甜蜜蜜》在今天重新进入电影院,其象征性意义在时代的洪流中破茧蜕变。
电影的内在意义并不会在影片中直接被陈述出来,它是属于联想的一种意义,是指示性意义在专属于电影的风格系统作用下的一种生成。当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后,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在心中也生成出属于这部电影的一种诠释,这也是电影具有魅力之处,使得“有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调动人们的感知系统并促使观众进行思考,于是,电影的风格元素这一副系统会再次影响观众对文本的解读与思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意义。
电影的风格元素发展到今天,对于重映的电影而言,3D转制恰好成为数位时代电影的一大风格元素。3D转制重映最成功的电影莫过于《泰坦尼克号3D》,尽管北美本土的票房成绩并不没有让发行商满载而归,但在中国市场捞金近10亿元的成绩仍然震惊业界。不管是从商业还是技术的角度,这部影片的成功对选择技术升级这一重映方式有着很大的鼓动作用。其卖点在于新奇又赚钱。虽然技术加码的费用不菲,但票价却是普通2D电影的一倍左右,电影公司算是打好了精准的算盘。除此之外,将技术革新的产物3D效果加载在经典的故事文本上,这是电影风格元素上的一次进步,也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相比2D的画面,3D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更加直接,更加具有冲击力。3D电影中的视觉形象尽量与现实世界中人眼的成像靠近,甚至可以到几乎相同,以假乱真的地步,也就是说视觉形象本身与观众的部分想象、联想重叠合一,让观众误以为看到的就是真实。因此,原来就已经深入人心的电影,能赋予观众更真实的参与感。由此可见,3D转制重映在于影片风格元素的改变,越是惊险、奇幻的题材,越是奇观化的视觉场面,当它被更逼真地表现在银幕上,就越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强烈视觉刺激下带来“快适”感。而于首映两年后重新与观众见面的《一代宗师3D》虽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大片”,但其如“微雕之术”的精致画面有了3D技术的保驾护航,故事更具有代入感,作品内在意义被放大,观众在更为强烈地视觉渲染下,直击心灵的情感衔接与暗涌变得更加流畅自然,从而能更为电影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所动容。当重映电影披上3D的华丽外衣服,但电影本身的拍摄手段仍停留在2D的美学层面,3D效果只是作为风格元素的升级,却并未涉及叙事元素的改变,纵然吸引观众,有能获得商业成功的更大可能,从形式与意义的角度来看,3D的加码仅仅是奇观化强化观众的观影印象,心理层面的刺激使得影片内在意义被放大,是一次性消费的成果。
就重映电影《一代宗师3D》而言,3D并不是重新上映的唯一砝码。两年后的“久别重逢”,在剧情安排和剪辑上的确有不小的改动。很多观众在看完原版的《一代宗师》时会表示“不知所云”“不知道重点是什么”,波德维尔称,类似于“重点”这种广泛的说法为“外在意义”。同样的,外在意义也在电影整体的形式系统中产生作用,根据电影的结构脉络而生成意义。
《一代宗师》原版和《一代宗师3D》新版是故事的阴阳两面,之前的版本似乎仓促,张震、赵本山所饰演的一系列配角角色背景交代不明,叶问的人生线断断续续不成完整的线,段落间有脱节感,观众看到了“功夫”却不见“江湖”,不懂“武林”;重映版本的结构做了较大调整,叶问的人生与民国历史丝丝相扣,宫二的孤傲也多了几分柔情背影,作为副线相互交错。同时,很多支线的剧情也做了新的变化,人物比之前立体了很多。整个故事的基调建立在了“叶底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一句上。故事说得更圆,让观众真正看到了一个重建江湖的故事,也把宫二与叶问的情放在了全片的核心。初版的“粗糙”和重映版本的“精妙”其内在的关卡实则是结构带来外在意义的改变,原本晦涩与不明确的“重点”在叙事元素改变后变得能俘获观众的心理认同,而只有当意义的认同获得共鸣时才能带来价值的寻唤。前后文本的差异化产生互文的观照,于是文本的象征意义破茧而出,重映不单是商业价值的衍生,还更具有了艺术层面的升华。
相对于电影《甜蜜蜜》来说,同样是原封不动重映的《大话西游》在形式与意义这个维度上,并没有多少在生成新内涵方面的贡献。《大话西游》重映的最大意义还是在于其为电影产业价值链延伸方面的新启示。零投入的收益,借助声誉填补文化市场淡季的尴尬,是收益链的延伸,文化市场的丰富以及优秀作品获得的多轮次收益回报。在互联网还没有全面兴起和普及的年代,在家看DVD成为众多影迷观看旧影片的首选,以往下线的影片利用DVD的贩售延伸电影的商业价值,而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DVD日渐走向惨淡,于是那些经典老电影逐渐累计形成商业价值的新突破,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导致原来电影的产业链发生改变和转型。
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典老片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曾经的那些杂志、原声带和海报与电影一起,成了人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意外收获一些由于时代变迁,技术升级带来的新鲜感自然是好的。用什么样的手段实现观众与电影的圆满重逢对于发行商来说,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严格来说,“3D转制”实际上是对一个不变的叙事,进行了表现手段的改变,而这个改变所延伸出的创作空间之大,远远超越物理空间关系。所以说“3D转制”更是电影“3D视觉重建”的过程。无论大场面还是小场景的电影,只要是“适合用立体空间来做故事表达”,便能利用3D技术使电影重新焕发新光彩,对于电影人而言,3D的加入不过是一种对先前镜头语言方式的突破,实现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手法,然而重拍显然已不可能,所以重映电影也就成为“最适合3D视觉重建”的目标。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而言,以《泰坦尼克号》为代表,有大量CG特效的影片在3D视觉重建的过程中确实会相对轻松一些,其最终的成品效果也会更有保证。就题材而言,技术升级的重映电影可多选择探险、魔幻、神话等题材,在影片内容上,追逐、打斗是可以用3D升级的情节,大量运用近景、特写的影片若是有了3D的保驾护航也能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而那些保留原来风貌的电影,需要经典的号召力和一定的影迷基础,或者对于该电影有较深的情结。时隔10年20年走进电影院重温旧日的影像,实则是唤起社会话语主导人群和社会主要购买力人群记忆。《大话西游》的重映在话题营销和艺术价值上的单方面失败在于将情怀作为营销的贩卖。作品的象征性意义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发生改变时,才能形成使得集体记忆的寻唤要切中时代变迁的要害。而《大话西游》初诞的那个年代,所指的网络兴起解构崇高的象征意义与今天相比并没有改变,于是去电影院观看此片并没有仪式感的朝圣之心,也没有技术升级带来的新鲜感和对电影视听语言本身的突破。纯粹演变成了电影发行商在市场淡季的一个“啃老”新手段。《泰坦尼克号》3D版之所以能引发国人浓重的情感共鸣,正是在于其触动了国人15年间的集体记忆,中国观众被电影中蕴含的美好爱情理想和高层次的艺术审美再次打动,让他们的思绪在过去与当下之间自在地游走。
重映的电影往往均是经典佳作,往往时隔多年或是在电影手段上有了技术升级,但电影发行商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电影是否真的可以唤起当下掌握主流话语权的人群的集体记忆,怀旧在于回归,回归童年经验,回归满怀理想的年代。随着时间、人事的变迁,从而作品的象征性意义要发生转变,才能引起话题,不仅为发行商带来更大的收益,于文化环境而言,才是对理想主义的回归。电影的重映对院线结构来说是一件好事,若以后每年在恐怖片扎堆的电影淡季,能够到电影院重温经典佳作,回溯往日的记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此一来,电影与观众的久别重逢,才能真的“胜却人间无数”。
【注释】
①周玮、姜潇.标记当代中国文化新高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述评[N].文汇报,2015.1.11.
②张磊.首周末票房1300万元 今天,你去看《大话西游》吗?[N].杭州日报,2014.10.28.
③[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1.
④孙明贵、徐灼.基于虚拟情感体验的怀旧消费行为的理论探讨[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
⑤⑥孙明贵.怀旧消费研究:起源、成果及其核心问题[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10).
王冬冬,博士,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娄逸,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