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5-11-20 14:43陆建兵
剧影月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文化馆人才

■陆建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陆建兵

推崇公共服务的理念,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政府兑现为民谋利和社会公平承诺的一种体现,公共服务涵盖广泛,人的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健康卫生等,都属于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而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中的文化事业,日益成为了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实事,并掀起了一拨快速发展的浪潮。

从2011年开始,苏州全面铺开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这是一项几乎动员了全社会所有文化力量的大工程,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尤其要体现出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后,我们的国办文化能否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力军的作用。可以说在创建同时,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经历了一次全面而严苛的检查,其中,又以文化馆最具典型性。这些遍布基层的文化馆(站)毫无疑问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中最重要的支点,但在整个历史阶段中又常常面临着最多的挑战和质疑,因此我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需通过梳理文化馆,尤其是基层文化馆的优势和缺失,来更好地为文化馆的未来发展辨明方向,寻求突破,从而真正的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其惠及于民的创建初衷。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力军所具备的优势

1.定位优势。文化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性文化机构,正因其特色,它的职能和定位,从来不是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的,在这一点上,它鲜明的区别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从诞生成立到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了时代的风气变化之中,从建国初期的扫除文盲、宣讲政策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以文养文”,乡镇“一镇一品”建设再到回归公益的免费开放和非遗保护工作等等,文化馆都在其中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功用,并因此在群众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和认知度,这是文化馆的传统优势所在,加上长期以来公益性的定位,始终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基础,至今,很多的基层文化馆依旧是当地文化活动的中心发源地,也是百姓和企事业单位寻求文化支援的首选目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的工作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核心和龙头地位。

2.阵地优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保障广大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这种权益具有普及型、公平性和均衡性的特征,也就是说,要在受众面上尽量铺开,要让尽可能多的百姓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福祉,这就使得文化馆多年建立起来的市镇村阵地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从省文化馆到地级市、县级市的文化馆,从乡镇文化站到村级文化室,一整套完备的机构和阵地设施,确保了上级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活动能迅速贯彻到基层,这也是其他的文化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随着示范区的创建和推进,无论县市还是镇村,其文化活动的阵地面积和硬件设施都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文化馆的阵地优势也正得到加强。

3.队伍优势。文化馆相比其他的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其所受益的队伍和人数应该是最多的。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阅读还是欣赏展览,其大多是属于个人的文化体验,而文化馆所主要承担的文艺辅导、文艺演出和文艺培训等工作却并非如此,它需要人才的协作,需要观演的互动,需要团队的共鸣,群文活动的成功与否,往往就要看能吸引到多少的参

与者,文化馆的演出不追求所谓曲高和寡的小众情调,而是要切切实实的走进百姓的生活之中。因此可以说文化馆是连接着社会无数业余文艺团体与展演比赛之间的一座桥梁。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常熟为例,文化馆多年来坚持的“文化下乡”、“村村行”、“百团大展演”、“广场文艺”等活动,串联起了极为广泛的观演群体,带动了全市范围内众多的业余团队,从整体上活跃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中,涌现出了很多参与热情极高的民间团队和个人,这种文化馆与百姓之间的天然的紧密关系,为文化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储备起了雄厚的队伍优势。

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存在的缺失

那么,有了公益文化的龙头地位,有了坚实的阵地和队伍基础,文化馆是否就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做到游刃有余,一呼百应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文化馆目前的现状看,在现代公共服务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之下,实际还存在着很多的缺失和不足。

1.缺乏学科理论的支持与国际通行形态的借鉴

文化馆从诞生之日起,始终紧随潮流而变,这一方面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认知度,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馆的属性和职能在长期以来,备受争论,暧昧不明。这一模糊定位带来的问题是,文化馆多年来没有适用的国家级的法律法规,没有在高校形成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没有成批次的专业人才补充行业需求,更没有文化馆界的行业领袖。譬如图书馆系统的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系统的国家博物馆等。对本行业进行引领和指导。各地文化馆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却偏偏又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各个地方出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可是将它嫁接到本地,却又举步维艰,这就是文化馆所必须要面对的地域性差异,也是文化馆建立学科最应该着力解决的理论性问题。

此外,文化馆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完全可以对应的通行形态,西方的实践经验,对中国文化馆事业的发展,足资借鉴的地方并不多,在现代公共服务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文化馆还是会继续走在摸索和转变的道路上,理论先行的概念,还需要经过一个更为长期的准备阶段。

2.缺乏吸引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机制

事业发展,人是最基本的力量,和所有的现代行业一样,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是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依靠。但文化馆现在却普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才、队伍老化以及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的窘境。

一方面,文化馆现在的服务人群大多为老年和少儿,其艺术创作和团队建设,也只能围绕这两类人群来进行,这对群众文化作品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风格和水准就会有很大的限制。而且长此以往,会将最具活力、最具思想和最具创造力的中青年群体逐渐剥离于文化馆的队伍之外,这显然也并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公平性原则。文化馆要做到的,是真正能够促进当地群众文化整体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严格的事业单位招聘办法,也将很大一部分艺术类的人才挡在了文化馆的大门之外,这对于艺术人才较为稀缺的三线以下城市来说,情况更为突出。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在基层更好地发挥作用,文化馆必须要想办法大力吸引那些年富

力强、思维活跃、眼界开阔的高素质人才来加入到群文事业中来。

3.数字化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力薄弱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变革的大趋势,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和科技手段,每天都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从文化馆近些年的发展情况看,数字虚拟技术和其他各类科技手段,应用到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领域的速度颇为缓慢。在这一点上,文化馆显然落后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同样性质的文化机构,更落后于很多的其它公共服务项目。但是,随着网络和数字终端的普及,从文化馆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到线上远程教育的开设,从文化艺术作品的数据库建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未来文化馆显然有许多的工作和方向需要进行突破,这将是国家层面的一项的崭新的大工程,值得我们全体文化馆人来期待和创新。

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初探

有优势有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依旧需要变革。其实文化馆从来就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金石和先行者,我们需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提出我们自己的解决办法。

1.设立理论研究的国字号机构

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馆在前进中并行不悖的两条支撑腿,也是最终确定文化馆属性和定位的标尺,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馆行业必须要做到有详实的基层数据,有扎实的理论研究,还要有统一的对外口径,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成立一个国字号的文化馆机构。只有这样,才能理清文化馆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序列,才能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最大支持,才能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指明方向,才能最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馆学科和实践网络。

2.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走廊

相比起其他的文化机构,文化馆需要的人才种类繁多,管理类、创意类、艺术类、民俗类、IT类,都体现了文化馆相关职能的一部分,但现实是事业单位编制数量有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程序对于很大一部分艺术考生又存在不利,为此,我认为需要开辟一条引进急需人才的绿色走廊,或者制定一种相对宽松的准入机制,让社会上有志于文化事业的人才能够在文化馆得到施展的舞台和空间,并通过项目带头人和年底的考核,来决定其收入和去留,这也和目前文化馆所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能够关联起来。

3.允许社会力量的投入和监督

近来,从中央开始,大力提倡简政放权,鼓励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文化,原本就是诞生于民间、鲜活于民间和影响于民间的一种形而上的力量,现在我们就要通过允许社会力量的介入,来再次激活文化创新和文化创作,文化馆行业在珠三角地区开始了董事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希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推进中,要允许争鸣,比如对于公益性文化的开展和界定,不能一刀切,要让文化馆有体制外的实验过程,即便失败,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总之,基层文化馆应该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契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明确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属性和职能的基础上,最终要真正实现引领文化风尚,创造精彩生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文化馆人才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人才云
千年的回眸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