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兰
教师“授之以渔”的中心问题是要切实引导好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未来社会呼喊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性、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教学中,老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首歌、一个问题、一个小品等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必要时也可以配备一些道具,以此渲染课堂气氛,唤起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已有了创作欲望,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和表达。
一、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文章;学习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在课堂学习想自己所想的,谈自己想谈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 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的阅读,分工合作,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田忌赛马》要求先初读课文,找一个成语来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再抓“转败为胜”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演示讨论,总结升华。同样《草船借箭》也采用合作学习的研究性阅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智力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
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在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更多的是在课外探究学习中面对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 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习《詹天佑》一课,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谈出了自己的设计、想法,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四、 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书刊摘抄、电视录像、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明天你就要带雨伞。
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来源于教师的用心捕捉、精心设计与合理运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会更乐意、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自主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主学习”是最能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进度,自行选择学习方法,在自觉超前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听讲,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针对性强,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这些都能极大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无法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陆郎小学江苏】